×
跨文化外语教育新发展研究

包邮跨文化外语教育新发展研究

¥111.0 (7.5折) ?
1星价 ¥111.0
2星价¥111.0 定价¥14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2623380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3cm
  • 页数:20,372页
  • 出版时间:2022-12-01
  • 条形码:9787302623380 ; 978-7-302-62338-0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梳理过去二十余年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探索的经验,分析当前跨文化外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并在阐述跨文化外语教育相关基础理论和教学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跨文化外语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方法,介绍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育相关政策、标准和资源。

内容简介

本书一共十章, 梳理了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价值与目标, 对跨文化外语教育的历史进行了回顾, 对我国跨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多维度阐析了外语教育中的语言观和和文化观, 尤其是对跨文化外语教育理论进行了多视角研究, 比较分析了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育政策与标准。本书有较强的前沿性和学术性, 对跨文化外语教育发展研究的表述总体比较准确到位, 结论性语言的概括性强, 参考文献丰富, 体例规范。

目录

第1章 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价值与目标 1
1.1 外语教育的时代背景 1
1.1.1 全球公民教育 2
1.1.2 跨文化教育 3
1.1.3 核心素养教育 5
1.2 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价值定位 6
1.2.1 关于外语教育价值定位的讨论 7
1.2.2 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价值阐释 8
1.3 新时代外语教育的多元目标 11
1.3.1 母语能力为目标的谬误 11
1.3.2 对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质疑 12
1.3.3 新时代外语教育的三维目标框架 14
1.4 小结 17 第2章 跨文化外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19
2.1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理解 19
2.1.1 20世纪90年代前 20
2.1.2 20世纪90年代后 24
2.2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26
2.2.1 20世纪60年代 26
2.2.2 20世纪70年代 27
2.2.3 20世纪80年代 28
2.2.4 20世纪90年代 33
2.2.5 进入21世纪后 36
2.3 我国跨文化外语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49
2.3.1 跨文化外语教育发展历史的分析总结 49
2.3.2 跨文化外语教育研究现状的问题剖析 52
2.4 小结 55 第3章 语言与文化的哲学辨析 57
3.1 思维、语言与文化、社会之关系概述 58
3.1.1 思维的认知解读:生物性 58
3.1.2 思维的哲学解读:理性主体性 59
3.1.3 思维的文化解读:符号性 60
3.1.4 思维的社会解读:身份认同 61
3.2 思维与语言 64
3.2.1 理性主义哲学:语言是人类理性存在的哲学表达 64
3.2.2 生成语法:语言是普遍心理机制的表达 66
3.2.3 认知神经语言学:语言是普遍生物性的表达 67
3.3 思维、语言与文化 69
3.3.1 浪漫主义哲学:语言是人类感性存在的表达 69
3.3.2 民族语言学:语言相对主义是文化思维多样性的表达 70
3.3.3 认知语言学:语言相对主义是个体心理差异的表达 74
3.3.4 文化语言学:语言相对主义是跨文化心理的表达 76
3.3.5 文化教学实践:语言使用取向路径 78
3.4 思维、语言与社会 80
3.4.1 单向性框架 82
3.4.2 主体间性框架 86
3.5 小结 88 第4章 外语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化 91
4.1 外语教育中的语言观 91
4.1.1 作为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的语言观 92
4.1.2 作为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的语言观 93
4.1.3 跨文化外语教育视域下的语言观 94
4.2 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观 96
4.2.1 多学科的文化观 96
4.2.2 本质主义和非本质主义的文化观 97
4.2.3 基于三角模型的文化定义 99
4.2.4 跨文化外语教育视域下的文化观 100
4.3 外语教学与文化教学 101
4.3.1 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的本质 101
4.3.2 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文化教学 104
4.3.3 交际能力为目标的文化教学 104
4.3.4 跨文化能力为目标的文化教学 106
4.4 小结 106 第5章 跨文化外语教育理论研究 109
5.1 后方法时代的外语教育 109
5.1.1 对“方法”的批判 109
5.1.2 “后方法”教学 110
5.2 跨文化外语教育相关理论 112
5.2.1 社会文化理论 112
5.2.2 积极心理学理论 114
5.2.3 二语习得的多语转向 116
5.2.4 动态系统理论 117
5.2.5 整体论 118
5.3 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育理论 119
5.3.1 国外跨文化外语教育理论 119
5.3.2 国内跨文化外语教育理论 131
5.4 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与方法 145
5.4.1 跨文化外语教学原则 145
5.4.2 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 153
5.5 小结 162 第6章 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测评 165
6.1 跨文化能力测评理论和路径 165
6.1.1 跨文化能力测评理论基础 166
6.1.2 跨文化能力测评设计原则 166
6.1.3 跨文化能力测评方法 168
6.2 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测评 172
6.2.1 国外外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测评 172
6.2.2 国内外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测评 179
6.2.3 外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测评现状述评 184
6.3 外语教育中跨文化能力测评发展研究 187
6.3.1 明确测评构念 187
6.3.2 创新测评方法 189
6.4 小结 190 第7章 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学相关标准 193
7.1 国外跨文化外语教学相关标准 193
7.1.1 欧盟 193
7.1.2 美国 202
7.1.3 澳大利亚 209
7.1.4 日本 212
7.2 我国跨文化外语教学相关标准 214
7.2.1 中小学相关教学标准 214
7.2.2 大学相关教学标准 227
7.2.3 大中小学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 230
7.3 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学相关标准的比较分析 235
7.3.1 教学标准研制的背景和动因 235
7.3.2 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和界定 238
7.3.3 跨文化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和描述 241
7.4 小结 243 第8章 跨文化外语教育中的教师发展 245
8.1 跨文化外语教育中的教师研究概述 245
8.2 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知与实践 246
8.2.1 教师对跨文化教学的认知 247
8.2.2 教师的跨文化教学实践 248
8.2.3 存在的问题分析 250
8.3 教师在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251
8.3.1 跨文化教学的设计和组织者 252
8.3.2 跨文化学习的引导和推动者 253
8.3.3 跨文化教育的学习和研究者 254
8.4 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内涵与发展 255
8.4.1 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255
8.4.2 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发展 258
8.5 跨文化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263
8.6 小结 266 第9章 跨文化外语教育研究方法 267
9.1 研究范式 268
9.1.1 概述 268
9.1.2 实证主义范式:跨文化能力研究的主导范式 271
9.1.3 建构主义范式:跨文化能力研究的补充范式 277
9.1.4 批判主义范式:跨文化能力研究的新兴范式 281
9.1.5 实用主义范式:跨文化能力研究的融合范式 283
9.2 研究方法 288
9.2.1 调查研究 289
9.2.2 实验研究与教学实验 295
9.2.3 行动研究 299
9.2.4 教育民族志 303
9.3 小结 306 第10章 跨文化外语教育资源 309
10.1 跨文化外语教育资源概述 309
10.2 跨文化外语教育研究资源 310
10.2.1 代表性学者及其研究成果 311
10.2.2 学术杂志 318
10.2.3 研究学会 321
10.3 跨文化外语教学资源 322
10.3.1 教学材料 322
10.3.2 慕课资源 324
10.3.3 特色项目 325
10.4 小结 328 第11章 跨文化外语教育研究展望 331
11.1 理论体系建构 332
11.2政策标准研制 333
11.3教学方法研究 334
11.4育人价值挖掘 334
11.5 未来研究方向 335
参考文献 337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张红玲,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外国语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副会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和杜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跨文化教育。出版著作6部,参编著作和教材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代表性著作有《跨文化外语教学》和《网络外语教学理论与设计》。荣获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宝钢优秀教师等称号,获得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