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研究

包邮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研究

¥79.4 (6.2折) ?
1星价 ¥79.4
2星价¥79.4 定价¥12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8095051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0
  • 出版时间:2023-11-01
  • 条形码:9787568095051 ; 978-7-5680-9505-1

本书特色

1.社会效益好,本书入选湖北省公益学术出版基金,从乡村建设的角度解读乡村振兴,凸显了我社在城乡建设领域的影响力。2.科研价值高,本书是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具有很好的科研价值和挖掘潜力。

内容简介

内 容 提 要产业兴旺是生态宜居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的特点为认识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视角。乡村产业的发展规律已成为乡村规划与建设工作应遵循的底层逻辑。本书基于鄂西武陵山区11个县的参与式调查和规划实践,全面呈现了支撑乡村可持续治理的人居生态空间场景和乡村产业发展特征。本书立足产业振兴需要尊重乡村人居环境特质的价值基础,深入分析乡村产业提振下的多层次人居生态空间治理特征,通过构建综合利用乡村资源优势、引入地方性知识和导向更高效的乡村治理的“多层一体”分析框架,探讨面向产业振兴的乡村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为指导山地资源系统性开发管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本书可供从事城乡规划、乡村地理、农业经济、公共管理以及农业农村的相关政府部门与科研机构使用,也可供相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

目录

目录

1.山区可持续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 1

1.1.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需求 2

1.2.产业振兴与人居生态空间治理 3

1.3.武陵山区资源禀赋概况与研究基础 6

2.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尊重山区人居环境特质 15

2.1.产业振兴下山区资源系统再认知 16

2.2.鄂西武陵山区乡村产业空间资源现状 20

2.3.鄂西武陵山区乡村产业“要素—功能—组织”特征 38

3.乡村产业振兴下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 53

3.1.山区乡村产业空间组织困境 54

3.2.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基础 61

3.3.面向产业振兴的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 64

4.综合利用山区资源禀赋优势——基于县域资源要素空间特征的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评价 69

4.1.县域资源要素类型及分布特征 70

4.2.基于资源要素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评价 94

4.3.基于乡村产业发展能力评价的人居生态空间治理路径 108

5.引入小流域人居生态单元——面向山区连片发展的乡村空间治理 117

5.1.山区人居生态空间治理困境 120

5.2.基于小流域连片发展需求的乡村空间治理层次 126

5.3.面向乡村产业振兴的小流域空间治理对策 134

6.导向更高效的乡村治理——基于乡村社会资本提升的茶村空间治理 141

6.1.支撑产业振兴的村落社会内生机制 142

6.2.乡村社会资本培育与乡村产业振兴 158

6.3.茶园村社会资本培育与茶产业发展 175

6.4.基于社会资本提升的茶村空间治理 222

结语 229

参考文献 231

后记 241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序 乔杰博士和洪亮平教授新近再度完成大作,请我写序,不胜惶恐。我非名人高士,由我写序,既不能提高作品的学术影响,又无助于销量,所为何也?大抵是因为我常年在乡间行走,了解些乡土民情,对乡村产业、乡村营建等有些自己的思考,而乔洪二位亦是深耕乡村的同道,相交近十年,大家对乡村问题有许多共识,让我写序也算是同道间的一种交流吧。因此,勉为其难,写段文字权当学习心得。 产业振兴一直被视作乡村振兴的**步。在我看来,乡村振兴是套“组合拳”,很难分解为明确而独立的步骤与招式。产业振兴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及村民收入,而是要与乡村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社会全面发展等协调起来共同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进程。乡村产业是什么?除了城市周边或交通区位便捷的地区因为承接城市溢出效应,其产业发展的逻辑与城市几乎相同外,一般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的核心要义是让村民有尊严有价值地活着。今天在大量推动资本下乡的地方,我们看到的场景往往是资本完全绕开了村民,通过各种路径获得了乡村资源的使用权,进而生产产品、打通市场,为自己获得了高额的利润,顶多给村民提供了几个看大门、打扫卫生的就业岗位。这种无法有效促进村民就业、推动当地乡村社会发展的乡村产业,只能算是“在村产业”,其对乡村振兴实质上是难以发挥积极作用的。规划师的责任是将有价值的乡村资源发掘出来,并在村集体、村民的全面介入下生产出产品,并为之找到市场、建构销售渠道,形成能换来经济效益的商品,企业、村集体、村民通过约定的比例分红获得企业收入、村集体收入及村民个人收入,这才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为村产业”。这个过程中的关键点及难点是村民的全面参与。当前大多数的村民存在参与意识、参与能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基于村民素质与劳动技能特征的判断,围绕村民素质与劳动技能提升的教育、培训、帮扶,既是乡村产业设置的前提考量,也是促进村民成长及乡村社会发展的治理举措。而耦合村庄既有资源及潜在资源,并对接市场需求确定产品等相对专业的工作,只有在真正体现“村民主体”的前提下才有推动乡村振兴的意义。由此,乡村产业振兴不是单纯的产业问题,而是需要以乡村持续发展的目标为指引,针对村民、乡村社会、资源、市场展开大量深入细致的调研及逻辑严密的关系建构的系统性工作。总之,面对日益消弭的乡村,只有直面村民成长及激活乡村社会的诉求设置乡村产业,才能推动乡村善治,*终实现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 乔博士团队在鄂西武陵山区所展开的工作是令人信服的。从2015年起至今近九年的时间深耕于此,既对武陵山区11个县(市)的面上情况有通盘了解,又对具体县域、乡镇、村庄展开了深度解读,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驻场帮扶,团队通过对当地老百姓展开的大量访谈,深入了解了当地乡村社会的特征,掌握了大量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包括他们的生活状态、能力特征、心理诉求及对未来的期许等,这为团队展开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扎扎实实投入时间、精力以及情感的调查研究是一切乡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深入了解乡村的细节,才有可能为其找到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乔博士团队对乡村产业有着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从时间维度的考量,认为乡村产业振兴与脱贫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阶段的应答;从空间维度来看,乡村产业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与生态空间、生活空间有机联系的共同体,也不只是具体的物质空间,而是受到地方的文化精神、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共同作用,成为文化生态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构建内生发展模式,团队提出乡村社会资本不仅能有效推动可持续、可融入、受认同的乡村产业发展,亦因其在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的过程中具有信任、规范、互惠的特性,具有协调内部关系、激发内生发展动力的作用,同时也对整合资源配置网络、重塑价值认同起到推进作用,使乡村产业振兴的过程同时成为推动乡村空间治理的有效手段。这些认识和判断是精准的,且散发着人性的光芒,如果产业只注重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那么城市才是产业发展的*佳选择,乡村之所以要推动产业振兴,重在产业对维护乡村社会稳定,提升村民自我价值、社会价值认同方面的作用,这本应是乡村产业的发展伦理。在深入细致的调研基础上及系统的乡村产业认知基础上,乔博士团队展开了系列针对鄂西武陵山区的乡村振兴及空间治理研究工作,在各种基金项目的加持下,研究的科学性、理论性得以大幅提升,确保了本书的写作逻辑清晰,理论扎实,方法明确,这保障了下一步地方政府的政策制定及其他地区对武陵山区村庄发展案例的可借鉴性。虽然,团队在武陵山区的研究成果尚未全面展开实践验证并转化为具体建设成果,但基于本研究所展示的过程和结论,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未来若干年的实践检验,武陵山区各市县乡村必将在奔向和美乡村的道路上获得长足发展。 我和乔杰相识于2015年的乡村毕业设计联盟,他作为洪教授的助手全程参与了历年的毕业设计指导,初期略带羞涩稚气的大男孩,在几年间迅速成长,不仅能够得心应手地指导学生,也借助联盟在各个学校所在地举办毕业设计之机展开了很多针对性调研,不断实证着他对乡村的各种思考与判断,有效支撑了他的博士论文选题,直至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而留在华中科技大学当老师。从某种角度来说,联盟见证了乔杰博士的成长,联盟的毕业设计活动也贯穿了他的学术成长过程。这些年,乔杰取得了令人艳羡的学术成果,每年都有几篇顶刊的论文发表,还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竞赛、金经昌中国城乡规划研究生论文竞赛中屡获大奖。乔博士在成为青年教师后更是马力全开,既承担了多门课程的主讲任务,又成功申报了诸多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同时还出任湖北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研究与实训基地办公室主任,持续推动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相关工作,一个年轻人能在拖家带口的窘迫年纪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各类工作都推进得井井有条,着实不易,堪为年轻学者之楷模。以我多年的观察,乔杰博士能取得如此成就,大抵是三个原因吧,一是他特别善于从周边人的身上汲取养分,无论是长者还是后辈,乔博士都能打成一片,随时随地组织起学术讨论;二是他对弱势群体有同情心、同理心,能够长期驻村,能够用心倾听村民的声音,他对学术价值的取向为“义”而非“利”,如是,方能心怀仁善而致远,并非随波逐流求名利;三是他对自己、对家人、对专业、对社会充满责任感,透过他的文章、著述的字里行间,你会感受到一位充满使命感的优秀青年规划工作者的鲜活形象。这本专著的共同作者洪亮平先生是乔杰的硕士导师和博士导师,能够带出如此优秀的弟子,其自身的功力自然不必言说,一辈子育人无数,著述等身,实属我辈楷模。洪老师亦是老友,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就八个字:忠厚长者、少年心态。一块儿带联合毕业设计的9年来,每次见面,洪老师都是乐呵呵的,满脸笑容,幸福洋溢,乐观豁达的心态感染着每个人。 印象深刻的是每次与洪老师同组指导时,他对每个学生的敦敦教诲、细致入微、关怀备至,尽显长者之风,但毫无迂腐刻板,反而时时少年心态,对一切事物都有好奇之心、创新之举,一如洪老师在武汉东湖风景区大李村微改造中的在地营造与共同缔造,使一个毫不起眼的东湖小村慢慢变成了年轻人喜欢逛逛的休闲打卡地。听着洪老师欢快介绍着怎么创新性地使用土地、怎么创造性地解决建设与使用中的技术问题,浑然一种“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帅!基于共同的使命感、缜密的研究态度及开放的创新思维,洪亮平先生和乔杰博士这爷俩想必应该能够在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做出一点事情来。 以此为序,既是学习本书后的一点体会,亦是对洪亮平、乔杰两位老师新作的祝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3年6月

作者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华中科技大学城乡规划学博士、建筑学博士后,英国杜伦大学地理系联合培养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振兴与乡村人居空间治理、乡村人居环境与乡村规划、乡村空间单元理论与分析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生(A类)项目3项。参与国家和省部级基金课题5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城乡规划设计奖3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