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能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氢能及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动力系统

1星价 ¥132.3 (7.0折)
2星价¥132.3 定价¥18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173674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0
  • 出版时间:2024-01-01
  • 条形码:9787111736745 ; 978-7-111-73674-5

本书特色

1.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 2.助力发展“碳中和”国家战略,为加速在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知识动力。 3.全彩印刷,图文并茂,内容翔实,讲解细致。

内容简介

我国车用燃料电池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性能有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可以满足交通工具用动力系统的大部分性能需求,但围绕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性能、延长寿命和降低成本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远。本书系统介绍了氢能及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基础知识,从能量转换角度完整介绍了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系统各个环节能量转换和变换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中电化学复合电源这一重要概念,介绍了电化学电源的原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结构,深入介绍了基于机理的电化学电源建模的方法、氢电复合及多模块复合的电源设计技术、复合电源状态估计及管控技术等。在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牵引下和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推动下,氢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介绍了支撑燃料电池汽车所需的氢能的制备、存储、运输、加注等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重大挑战等。*后,对基于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及氢电二元网络的构建做出了展望,并提出了基于绿氢和绿电的零碳交通能源系统的构思。 本书适合从事燃料电池技术、锂离子电池技术、氢能技术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研究和开发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学习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汽车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用书。

目录

丛书序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1章 燃料电池汽车及其能量转换 1.1 燃料电池汽车002 1.1.1 车辆电动化路径002 1.1.2 燃料电池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历程003 1.1.3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012 1.2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中的电能来源014 1.2.1 燃料电池的原理及其能量转换014 1.2.2 燃料电池发电系统015 1.3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中的电能存储018 1.3.1 锂离子电池原理及其能量存储018 1.3.2 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022 1.4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中的电能复合023 1.4.1 电流变换的基本原理023 1.4.2 电化学电源的复合024 1.4.3 电化学电源的管控026 1.5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中的机电能量转换027 1.5.1 电机中的电磁能量转换027 1.5.2 交流电机的矢量控制031 1.5.3 电流逆变及其调制033 1.5.4 电机与电驱动集成035 1.6 氢能与交通能源的零碳化038 1.6.1 交通零碳化的需求及其路径038 1.6.2 氢能的概念及其特点039 1.6.3 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和能源供给系统的同构性041 1.6.4 绿氢和燃料电池推动交通零碳化042 第2章 燃料电池汽车电化学电源原理及建模 2.1 电化学电源基本原理045 2.1.1 热力学基础与电压的产生045 2.1.2 电化学基础与极化051 2.1.3 电压损耗机理与电池内阻056 2.1.4 电化学电源的电极与电极过程061 2.2 燃料电池机理模型063 2.2.1 燃料电池内部的物质守恒模型065 2.2.2 燃料电池的电中性电荷守恒074 2.2.3 燃料电池的电极过程074 2.3 锂离子电池机理模型076 2.3.1 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物质守恒模型079 2.3.2 锂离子电池的电中性电荷守恒081 2.3.3 锂离子电池的电极过程082 2.4 电化学电源的外特性088 2.4.1 工作电压088 2.4.2 工作温度089 2.4.3 能量和功率密度090 2.4.4 使用寿命091 2.4.5 安全性091 第3章 电化学复合电源系统架构及构成 3.1 电化学复合电源的基本架构093 3.1.1 电化学电源复合的必要性093 3.1.2 电化学电源的复合模式094 3.1.3 电化学复合电源系统的架构095 3.2 燃料电池堆与系统099 3.2.1 燃料电池堆结构099 3.2.2 空气供给系统105 3.2.3 氢气供给系统108 3.2.4 热管理系统113 3.2.5 燃料电池发动机控制系统114 3.3 锂离子电池组与系统116 3.3.1 单体电池116 3.3.2 电池模块与电池包119 3.3.3 热管理系统121 3.3.4 电池管理系统125 3.4 电化学复合电源的电能变换器130 3.4.1 电力电子器件130 3.4.2 隔离型DC/DC变换器133 3.4.3 非隔离型DC/DC变换器135 3.4.4 Boost型多相交错并联DC/DC变换器137 第4章 电化学复合电源系统设计 4.1 复合电源设计关键技术145 4.1.1 复合电源系统的优化设计原则145 4.1.2 准稳态模式下复合电源系统的优化146 4.1.3 全温域高效热管理设计149 4.1.4 复合电源在线阻抗测量150 4.2 基于DC/DC变换器的宽频在线阻抗测量案例152 4.2.1 交变激励源需求分析152 4.2.2 交变激励源拓扑选型与参数计算153 4.2.3 电流与电压采样电路设计155 4.2.4 交错并联Boost变换器及驱动电路设计157 4.2.5 在线阻抗测量结果158 4.3 大功率多模块复合电源设计案例161 4.3.1 350kW级燃料电池复合电源系统161 4.3.2 主功率高压系统方案162 第5章 电化学复合电源系统管控 5.1 复合电源管控需求167 5.1.1 燃料电池系统运行特性及需求167 5.1.2 锂离子电池系统运行特性及需求172 5.1.3 复合电源运行特性及需求174 5.2 燃料电池系统管控176 5.2.1 反应物状态估计176 5.2.2 水状态估计176 5.2.3 水含量故障诊断185 5.3 锂离子电池系统管控196 5.3.1 荷电状态估计196 5.3.2 其他状态估计207 5.4 复合电源系统管控208 5.4.1 高低温热管理208 5.4.2 多目标优化管理216 5.4.3 在线故障诊断220 第6章 氢电复合的零碳交通能源体系 6.1 交通能源及其零碳化需求224 6.2 绿色氢能技术225 6.2.1 绿氢的制取225 6.2.2 其他制氢方式及其比较230 6.2.3 氢气的存储234 6.2.4 氢气的运输238 6.2.5 加氢站技术240 6.3 绿色电能技术246 6.3.1 绿色发电技术246 6.3.2 电能存储技术251 6.4 基于氢电耦合二元网络的能源运输256 6.4.1 大规模绿色电能传输256 6.4.2 大规模绿色氢能的管道传输260 6.4.3 氢电二元耦合的传输模式261 6.5 零碳交通能源网络263 6.5.1 电动汽车的电氢补能263 6.5.2 氢电耦合的零碳交通能源模型266 6.5.3 零碳交通能源网络发展与展望267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魏学哲,同济大学电信学院自动化专业本科、硕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博士,目前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氢能燃料电池分会秘书长。自2000年开始研究燃料电池汽车电源系统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要研究人员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863”课题十余项。作为负责人主持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一项,面上项目两项,累计指导20多名专业学位博士生,50多名专业学位硕士生,出版著作2部,发表SCI/EI论文100余篇,其中高被引论文10篇,燃料电池轿车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获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燃料电池轿车动力平台关键技术” 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汽车多源动力总成集成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获201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长寿命商用车燃料电池系统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2020年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进步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