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559865427
- 装帧:精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8
- 出版时间:2024-03-01
- 条形码:9787559865427 ; 978-7-5598-6542-7
本书特色
★ 作者 本书作者萧易一直致力于对巴蜀地区考古遗址、石窟造像的研究整理,并陆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报刊,以专栏的方式连载。本书是萧易在探访巴蜀地区石窟时,从供养人(指因信仰某种宗教——在本书中专指佛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这一特殊的视角,对四川地区隋唐至五代及宋和明代造像历史的介绍。作者不但从大量调查记录中梳理出不同时代造像的风格、特点等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还从不同供养人的人生经历中管窥人的命运和时代的沉浮,延续了《寻蜀记》《知道》等作品的风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巴蜀石窟,作者之前还出版过《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2012)、《知·道 石窟里的中国道教》(2018)两种图书。从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著作看,作者十多年来几乎实地探访了巴蜀地区所有存在石窟、摩崖造像的地方,采集了大量的**手资料。三本关于巴蜀石窟的图书,凝结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作者对巴蜀地区石窟的探索,相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法国探险家色伽兰,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同仁、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率领的考察队,可以说毫不逊色。
★ 内容 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长、分布*广的地区之一。本书着眼于对开凿石窟的供养人的考证,在对巴蜀佛教石窟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造像题记的整理与研究,结合历史背景,考证石窟供养人的信息,力图透过微观的个人史,照见宏观的社会史。
本书基本上按照巴蜀石窟的开窟时间与分布地点为线索展开,时间上从北魏开始,终于明代,涉及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等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石窟代表。供养人的身份,既有来自当时京城的高官、皇族,也有来自中原北方地区的普通官员,北方的将士,当地的官员、乡绅和普通百姓等——上至皇室、官吏、武将,下有士兵、乡绅、百姓等,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每一处、每一个窟、龛、像的开凿,都有供养人的故事。由造像及题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也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许是在江畔路边,或许是在偏僻的村寨里,或许是在田地旁,或许是在不起眼的老宅后,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慈眉善目的观世音、低眉顺眼的菩萨、竖眉怒目的金刚……经由隋代、盛唐、宋代的发展,可以想象佛教在巴蜀地区所拥有的巨大的信众团体和当时的盛况。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石窟和摩崖造像逐渐消逝,作者扎实而彻底的田野调查、深入而系统的历史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巴蜀佛窟的变迁,也为我们了解佛教在巴蜀的流传做了巨大的贡献。★ 作者 本书作者萧易一直致力于对巴蜀地区考古遗址、石窟造像的研究整理,并陆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报刊,以专栏的方式连载。本书是萧易在探访巴蜀地区石窟时,从供养人(指因信仰某种宗教——在本书中专指佛教,通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制作圣像、开凿石窟、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这一特殊的视角,对四川地区隋唐至五代及宋和明代造像历史的介绍。作者不但从大量调查记录中梳理出不同时代造像的风格、特点等并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述出来,还从不同供养人的人生经历中管窥人的命运和时代的沉浮,延续了《寻蜀记》《知道》等作品的风格,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巴蜀石窟,作者之前还出版过《空山——静寂中的巴蜀佛窟》(2012)、《知·道 石窟里的中国道教》(2018)两种图书。从已经出版和即将出版的著作看,作者十多年来几乎实地探访了巴蜀地区所有存在石窟、摩崖造像的地方,采集了大量的**手资料。三本关于巴蜀石窟的图书,凝结了作者大量的心血,作者对巴蜀地区石窟的探索,相比德国建筑师柏石曼、法国探险家色伽兰,营造学社梁思成、刘敦桢等同仁、杨家骆、顾颉刚、马衡率领的考察队,可以说毫不逊色。
★ 内容 四川是中国石窟造像延续时间*长、分布*广的地区之一。本书着眼于对开凿石窟的供养人的考证,在对巴蜀佛教石窟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时期造像题记的整理与研究,结合历史背景,考证石窟供养人的信息,力图透过微观的个人史,照见宏观的社会史。
本书基本上按照巴蜀石窟的开窟时间与分布地点为线索展开,时间上从北魏开始,终于明代,涉及广元石窟、巴中石窟、安岳石窟、大足石窟等在中国佛教史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的石窟代表。供养人的身份,既有来自当时京城的高官、皇族,也有来自中原北方地区的普通官员,北方的将士,当地的官员、乡绅和普通百姓等——上至皇室、官吏、武将,下有士兵、乡绅、百姓等,基本上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每一处、每一个窟、龛、像的开凿,都有供养人的故事。由造像及题记,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他们当时的处境和心境,也很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或许是在江畔路边,或许是在偏僻的村寨里,或许是在田地旁,或许是在不起眼的老宅后,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看到慈眉善目的观世音、低眉顺眼的菩萨、竖眉怒目的金刚……经由隋代、盛唐、宋代的发展,可以想象佛教在巴蜀地区所拥有的巨大的信众团体和当时的盛况。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量石窟和摩崖造像逐渐消逝,作者扎实而彻底的田野调查、深入而系统的历史研究,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看到了巴蜀佛窟的变迁,也为我们了解佛教在巴蜀的流传做了巨大的贡献。
★ 特质 佛教在汉朝晚期传入中国,即与中国本土文化不断交流融合,至于魏晋—唐代,佛教不断世俗化、民间化。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动,民众信仰需求多样化的前提下,汉地佛教造像逐渐开始大范围的脱离印度佛教造像的规制,不同佛、菩萨、罗汉等信仰相互融合,因而佛教造像的题材有了极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不见于佛经记载的新的题材组合,例如药师佛、观音与地藏组合。又因战争、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佛教造像又在不同地域呈现出本土色彩,而川蜀一带的造像则多高大、精致且保存完好。从作者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巴蜀地区佛教造像数量多,体量大,但一直以来都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和研究。本书即是作者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川蜀佛教造像进行分类记录、考证,从而一窥佛教在川蜀的发展情况。
作者在书中对巴蜀佛教造像的现状进行整理、记录,可为巴蜀地区相关考古工作提供借鉴,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作者对其中一些造像的考证,以及作者选取的供养人角度,都相当独特且多不见于史传,而又能与历史、社会广泛联系,也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内容,有助于巴蜀地区古代佛教文化的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从石窟创造者供养人的角度对巴蜀石窟重新解读。所谓供养人,是指提供资金、物品或劳力开凿石窟的人。本书分为初入、生莲、大佛、乱世、梵音、涅槃6个章节。作者寻访了大量四川、重庆荒野中的石窟,并对石窟进行分期,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造像题材与风格,**次将视角放到供养人上,揭示石窟供养人的希冀、哀伤、欢喜,往往会决定石窟的题材。作者通过对巴蜀石窟题记的解读与辨识,找寻出近百位供养人的故事,通过他们的故事,串联巴蜀石窟的脉络,还原其生活与时代。 四川石窟艺术的题材、艺术的变化与供养人的身份有直接关系。本书从历史文献和碑刻中对其进行梳理,通过对不同时代供养人身份、地位、情绪等方面的还原,勾勒出每个时代的风貌。
目录
作者简介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报刊专栏撰稿人,出版有《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知道——石窟里的中国道教》《影子之城——梁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汉》《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等书。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3.4¥28.0 -
中国读本:经典版
¥14.7¥46.0 -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
¥36.5¥58.0 -
茶经(黑白版)
¥10.1¥48.0 -
经典常谈
¥4.3¥14.8 -
皇上吃什么-清宫四季饮食风物
¥53.0¥68.0 -
唐代服饰文化研究
¥19.7¥5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4.9¥29.8 -
痴愚百科全书
¥14.7¥49.0 -
大家小书:孔子的故事(平装)
¥8.0¥25.0 -
溥仪偷运国宝
¥5.2¥26.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16.0¥25.0 -
世界神秘现象大全-超值版
¥7.2¥28.8 -
东瀛印象记
¥12.3¥35.0 -
我的童年在台湾
¥9.6¥32.0 -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山海经
¥7.5¥15.0 -
文史足徵录
¥14.7¥49.0 -
北欧神话
¥24.9¥58.0 -
庄子
¥9.0¥28.0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14.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