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229708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305
  • 出版时间:2024-08-01
  • 条形码:9787112297085 ; 978-7-112-29708-5

内容简介

这本书首先阐述气候变化可能带给城市的种种危机,回顾了典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举措,可以看出,低碳社会建设势在必行。面向中国国情,结合多年研究成果,我们提出可以从自然逻辑、行为逻辑、技术逻辑三个维度,回答低碳社会“何以生成”这一根本问题。其中技术逻辑得到的关注*多,技术迭代受到追捧,工程技术在当前低碳城市建设中也发挥着主导作用;自然逻辑受到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包括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和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治理等;行为逻辑则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仅是对公众行为引导的忽视,还有相关社会教育的滞后。但低碳社会的建设需要基于技术逻辑、行为逻辑和自然逻辑进行系统思考,既要从历史中寻求智慧,又要从生活方式上引导更低碳的行为,还要基于技术逻辑,实现各类低碳技术的合理应用。 其次,整合三种逻辑,溯源城市碳排,转变过去生产端的计量方式,转译至消费端的碳排计量,进而提出规划减碳“十大法则”。它从规划系统性减碳优势出发,考虑了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布局、低碳场景的营造,以及先进减碳技术应用对城市规划技术方法的影响,形成包括“+绿色”、多样化、组团式、混合式、中密度、新基建、分布式、场景化、绿色出行和数字驱动的规划方法集成。为了进一步结合具体的城市规划实践,我们引入“城区—片区—街区”三层减碳单元概念,针对不同减碳单元的不同减碳重点,指导规划减碳技术分尺度运用。*后,我们结合近年工作,整理了不同尺度减碳单元的实践,希望通过示范案例介绍给予同仁们更多启示。

目录

序言前言第1章 迈向低碳社会的必由之路1.1 气候变化引发新一轮城市危机1.2 “双碳”目标下低碳社会成为破局之策1.3 低碳社会建设下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亟须变革1.4 探索城市规划新方法:基于三种逻辑的视角本章参考文献第2章 技术逻辑:裂变迭代的绿色低碳技术2.1 能源维度:新能源与能源设施系统变革2.2 建筑维度:低碳建筑与超越建筑2.3 交通维度:更低碳的交通与更宜人的出行2.4 资源维度:新陈代谢与循环利用2.5 智慧维度:定制化与交互性序言前言第1章 迈向低碳社会的必由之路1.1 气候变化引发新一轮城市危机1.2 “双碳”目标下低碳社会成为破局之策1.3 低碳社会建设下传统的城市规划方法亟须变革1.4 探索城市规划新方法:基于三种逻辑的视角本章参考文献第2章 技术逻辑:裂变迭代的绿色低碳技术2.1 能源维度:新能源与能源设施系统变革2.2 建筑维度:低碳建筑与超越建筑2.3 交通维度:更低碳的交通与更宜人的出行2.4 资源维度:新陈代谢与循环利用2.5 智慧维度:定制化与交互性2.6 小结本章参考文献第3章 行为逻辑:技术进化下的生活方式变革3.1 居住:人人出力的低碳社区3.2 工作:超越传统的工作形式与环境3.3 交通:大势所趋的绿色转型3.4 消费:选择低碳消费替代产品3.5 休憩:享受自然野趣的碳汇乐园3.6 小结:关注五大生活场景本章参考文献第4章 自然逻辑:走向城市即自然的生命共同体4.1 古代城市的营城智慧:自然中的城市4.2 现代城市的自然回归:城市中的自然4.3 未来城市的“重启”:城市即自然本章参考文献第5章 十大法则:应对低碳社会的城市规划新方法5.1 三种视角下的逻辑关系与规划思考5.2 建构新方法:制定十大营城法则5.3 小结:低碳城市的规划方法集成本章参考文献第6章 三级减碳单元构建与技术重点6.1 面向多尺度:溯源“城区—片区—街区”的“碳”不同6.2 基于“城区—片区—街区”的减碳单元三级体系构建6.3 三级减碳单元技术重点与关键指标第7章 三级减碳单元的减碳集成实践7.1 城区减碳单元低碳技术集成实践7.2 片区减碳单元低碳技术集成实践7.3 街区尺度低碳技术集成实践第8章 回归规划初心8.1 拥抱变化的未来,从确定性规划转向应对不确定性8.2 避免“运动式”减碳,方向比速度更重要8.3 回到规划的初心,城市规划是具体为人民服务的工作8.4 重新栖居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的根本目标8.5 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郑德高,博士,教授级 城市规划师,长期从事区域与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现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著有《经济地理空间重塑的三种力量》《城市规划方案评价》。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