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23518885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6
  • 出版时间:2024-09-01
  • 条形码:9787523518885 ; 978-7-5235-1888-5

内容简介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科学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开放科学的理念和实践不仅是对传统科研模式的一次颠覆,更是向高度共享、高度协作的科学体系转换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开放——科学的未来开放:开放科学普及读本》是关于开放科学的一本科普读物,涉及开放科学的多个方面,从开放获取到开放数据,从公民科学到开放基础设施,我们相信这本书有助于科研人员了解这种科研范式的转变,逐步接受开放科学的理念,并从中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合作机会。作为一本科普读物,本书重点探讨了开放科学对一般科研人员的意义,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开放科学框架下的科研工作方式,以及如何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与公众互动。

目录

**部分 开放科学常见问题
1.为什么说科学天然具有开放特征?
2.开放科学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3.开放科学有哪些新特点?
4.推动开放科学对我国有什么现实意义?
5.什么是开放科学数据?
6.科学数据在开放科学新范式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7.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模式具有什么优势?
8.出版界是否支持开放获取的出版模式?
9.学术界有哪些知名的预印本平台?
10.开放科学架构下的科研成果评价有什么变化?
11.实施开放科学需要哪些基础条件的支持?
12.国际上有哪些成功的公民科学项目?
13.我国在开放科学领域有什么相关政策法规?
14.我国有哪些开放科学国际合作案例?
15.欧美国家在推广开放科学方面实施了哪些政策?
16.软件开源运动是否属于开放科学的范畴?
17.科技社团在开放科学体系中的作用是什么?
18.开放科学下的学术交流有哪些新特征?
19.国际上就开放科学达成了哪些宣言?
第二部分 开放科学名词解析
一、基础理论
1.科学学
2.科学范式
3.默顿主义范式
4.吉姆·格雷与第四范式
5.开放科学
6.大数据时代
7.大科学
8.数字学术
9.开放研究
二、开放获取
10.学术期刊
11.《哲学汇刊》杂志
12.科学引文索引
13.工程索引
14.科技会议录索引
15.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16.开放获取
17.开放获取的主要类型
18.转换协议
19.预印本
20.预印本平台
21.OSF预印本平台
22.社会科学研究网
23.爱思唯尔开放获取
24.开放获取知识库登记名录
25.开放获取知识库目录
26.中国“开放科学计划”
27.Wellcome Open Research开放获取平台
28.韩国学术出版物开放平台
29.德国汉堡开放科学平台
30.爱丁堡大学开放教育资源平台
31.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
32.中国科学院GoOA平台
33.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34.国家科技期刊开放平台
35.科学出版社SciEngine平台
36.高教社Frontiers平台
37.中国开放获取推介周
38.全球开放获取门户
三、开放数据
39.科学数据
40.科学数据汇交
41.科学数据标准体系
42.元数据
43.开放数据FAIR原则
44.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
45.科学数据中心
46.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
47.国家空间科学数据中心
48.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
49.科学数据银行
50.美国“数据管理计划”
51.美国ENIGMA平台
52.欧盟“开放政府数据”运动
53.爱尔兰“开放政府数据”行动计划
54.默认开放原则
55.数据鸿沟
56.数据隐私保护
57.数据安全
58.数据泄露
59.数据论文出版
60.论文关联数据
61.数据可用性声明
62.Scientific Data杂志
63.《中国科学数据》杂志
64.科学数据仓储注册系统
65.Zenodo数据分享平台
66.美国校际社会科学数据共享联盟存储库
67.Figshare数据共享平台
68.哈佛大学社会科学数据库
69.透明开放准则
四、开放基础设施
7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研究知识库
71.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
72.中国科学院数据云
73.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开放合作
74.“中国天眼”的开放共享
75.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国家网络管理平台
76.欧盟开放获取基础设施项目Open AIRE
77.开放研究欧洲
78.全球研究数据基础设施项目
79.研究数据基础设施国际协作项目
80.欧洲光子和中子数据开放基础设施项目
81.地球数据观测网络项目
82.社会科学与经济创新的开放数据基础设施框架
五、开放学术评价
83.同行评议
84.开放式评价
85.开放式同行评议
86.替代计量评价
87.影响因子
88.开放科学监控器
89.盖茨开放研究平台
90.Publons平台
91.PRC出版模式
92.欧盟“开放科学职业评估矩阵”
93.Faculty of 1000
94.新一代期刊评价指标
六、开源软件
95.开源技术模式
96.开源软件
97.开源代码运动
98.GitHub
99.OpenStack云平台
七、重大开放科学项目
100.Dryad数字资源库
101.欧盟“第七框架计划”
102.欧盟“地平线2020”计划
103.欧洲开放科学云计划
104.欧洲开放获取“S计划”
105.欧洲人文社科领域开放基础设施项目
106.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107.中国科学院“科技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工程”
108.科学数据银行
109.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中心
110.ISTIC-SN开放科学联合实验室
111.中国科技云
11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开放知识网络
113.欧盟OSPP专家咨询项目
114.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115.人类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北京市属专享的大型多学科高水平科研机构,以服务北京建设不错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为己任,坚持“创新立院、人才强院、开放办院、服务兴院”发展战略,立足应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公益研究和科技服务发展定位,努力成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