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77212999
  • 装帧:平装-胶订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其他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2025-02-01
  • 条形码:9787577212999 ; 978-7-5772-1299-9

内容简介

本书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要对象,讨论了智能制造装备共性技术,结构方案创新设计方法,以及满足不同功能需求、采用不同工艺方法的各种典型的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技术等。全书共分为八章,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概述、智能制造装备的结构组成与共性关键技术,智能制造装备运动分析与结构方案创新设计,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制造装备、智能复合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运动系统、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以及智能制造装备伺服进给运动的创新设计案例。本书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可以使读者较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并拓宽智能制造装备创新设计思路,对培养当代新工科人才的创新设计能力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机电工程、控制工程类各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工业工程、管理工程和工业设计等专业学生使用,亦可供从事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人员、制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与企事业管理人员参考。

前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发展的主攻方向,已在全球掀起了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浪潮。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智能制造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赋能我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智能制造装备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核心利器和新质生产力。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和巨大潜力的技术,它将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是一种集成了先进设计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性技术,旨在实现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精密化和绿色化。与传统的数字化制造装备不同,智能制造装备不仅是精密、复杂的机电一体化数控装备,还具有自感知、自适应、自决策、自诊断、自学习、自执行等智能特征。通过赋予制造装备感知、分析、推理、决策和控制功能,使其能够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和自学习,可以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效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将不断创新和完善,为制造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和竞争优势。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多个行业、多个领域及多种学科技术,种类繁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智能制造装备具有不同的复杂度、多样性和各自不同的特点。本书主要是结合制造装备智能化技术发展,介绍智能制造装备共性技术、结构方案创新设计方法及各种智能制造装备相关技术,其中融入了作者多年来在智能制造装备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八章,其中:第1章主要对智能制造装备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概述;第2章主要对智能制造装备的结构组成及共性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第3章主要对智能制造装备的运动分析与结构方案创新设计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智能制造装备加工运动学分析、结构方案数字化组合设计及编码方法、结构方案柔性创成及机械本体的并联结构方案设计等;第4章主要对智能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智能高速加工中心、智能增材制造装备、智能激光制造装备等典型智能制造装备进行了简单介绍;第5章对智能复合制造装备的结构及性能特点做了简单介绍,主要包括典型的智能铣车复合加工中心、车铣/磨复合加工中心、复合数控磨床、柔性制造单元与系统以及智能制造工厂;第6章对智能制造装备实现加工的运动系统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主运动系统、进给伺服系统、动力装置、位置检测装置、智能伺服驱动技术、智能进给伺服系统的优化;第7章对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进行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软/硬件基本结构与功能、全软件型数控系统以及智能云数控系统的基本结构、互联通信技术和常见的智能数控方法等;第8章介绍了一种智能制造装备伺服进给系统——宏宏双驱差动微纳进给伺服系统创新设计案例。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前言需要指出的是,本书部分章节是作者在广泛阅读和参考智能制造技术方面的著作及有关资料基础上,加入个人评述而编写的,此外本书也参考了济南**机床有限公司、济南四机数控机床有限公司、龙口市亨嘉智能装备有限公司、Fastems公司等企业的产品资料,在此向相关文献的作者及提供产品资料的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还需要指出的是,书中部分内容是作者在主持/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种新型宏宏双驱动伺服系统及其微量进给特性研究”“一种大行程微纳尺度运动实现方法研究”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特别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和支持。在本书撰写前期,国防科技大学的范大鹏教授针对本书框架提出了宝贵而中肯的建议,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感谢安徽理工大学的王兆国老师、山东建筑大学的刘延栋老师,以及张振、雷青松等同学在作者撰写本书时给予大力协助,尤其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俞道凯等人为本书顺利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我国高等院校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同时为从事相关专业教学及科研的人员、制造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促进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发展。由于篇幅及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海涵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目录

第1章智能制造装备概述/11.1智能制造装备的基本概念/11.1.1制造、制造方法、制造装备的含义/11.1.2智能制造概念的提出与发展/21.1.3智能制造装备的定义/71.1.4智能制造装备的特征/71.1.5智能制造装备技术体系/81.1.6制造装备智能化的意义/101.2智能制造装备分类/111.2.1按制造业门类分类/121.2.2按材料分类/131.2.3按材料成形机理与体积变动量分类/151.2.4按制造方法特点分类/171.2.5按功能分类/171.2.6按制造过程作用分类/181.3制造装备的发展特点与趋势/201.3.1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发展/201.3.2制造装备的柔性化发展/211.3.3制造装备的智能化发展/261.3.4智能制造装备发展趋势/27第2章智能制造装备的结构组成与共性关键技术/312.1智能制造装备构成的技术机理和组成要素/312.1.1智能制造装备构成的技术机理/312.1.2智能制造装备的构成要素/322.1.3典型智能制造装备结构组成/332.2智能制造装备共性关键技术/502.2.1智能驱传技术/502.2.2智能检测技术/522.2.3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532.2.4智能控制技术/542.2.5智能故障诊断/运维与数字孪生技术/56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目录第3章智能制造装备运动分析与结构方案创新设计/603.1智能制造装备加工运动学分析/603.1.1零件功能形面加工的数学分析基础/603.1.2零件功能形面加工运动学图谱/663.1.3基于齿廓表面加工运动学图谱的运动学分析/693.2智能制造装备结构方案数字化组合设计及编码方法/723.2.1智能制造装备结构方案数字化组合设计/723.2.2智能制造装备运动方案的生成与评价/773.2.3智能制造装备样机设计与开发/813.2.4六轴联动滚齿智能制造装备的结构方案创新设计/833.3智能制造装备结构方案柔性创成/873.3.1基于切削运动方案的制造装备结构部件形式模块化实现/883.3.2面向对象的滚齿智能制造装备结构方案创成的数字化描述/883.4智能制造装备机械本体的并联结构方案设计/923.4.1智能制造装备机械本体的并联结构方案设计概述/923.4.2智能制造装备机械本体的并联机构位置分析/963.4.3智能制造装备的机械本体并联结构方案/101第4章基于个性化需求的智能制造装备/1184.1智能五轴联动加工中心/1184.1.1智能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概述/1184.1.2五轴联动加工中的真假五轴与RTCP技术/1224.1.3智能五轴联动加工中心运动求解/1264.1.4任意创新运动设计的多轴联动加工中心运动学建模与求解/1324.1.5智能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关键技术特点/1344.1.6智能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及加工工艺的选用/1404.1.7智能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的智能化技术/1494.2智能高速加工中心/1614.2.1高速加工技术及其对智能高速加工中心的性能要求/1614.2.2智能高速加工中心主要组成部分及特征/1634.2.3高速加工中心的合理选用/1894.3智能增材制造装备/1904.3.1增材制造装备与技术概述/1904.3.2典型增材制造技术/1924.3.3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与发展趋势/2084.4智能激光制造装备/2164.4.1激光加工原理/2174.4.2先进激光加工技术/2204.4.3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及结构特点/231第5章智能复合制造装备 /2445.1智能复合制造装备概述/2445.1.1复合加工的内涵/2445.1.2发展智能复合制造装备的必要性/2455.2智能铣车复合加工中心/2465.2.1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结构布局特点/2465.2.2铣车复合加工中心主要部件结构及性能特点/2475.2.3铣车复合加工中心主要技术参数和配置/2525.3智能车铣/磨复合制造装备/2545.3.1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结构及功能简介/2545.3.2车磨复合加工中心装备结构及功能特点/2575.4精密数控磨复合制造装备/2595.4.1J4K321精密复合数控磨床结构设计和运动设计/2595.4.2J4K321精密复合数控磨床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验证/2615.4.3智能柔性制造单元/2635.5智能柔性制造系统/2675.5.1柔性制造系统概述/2675.5.2FMS的加工系统/2705.5.3FMS的物流系统/2725.5.4Fastems智能柔性制造系统简介/2835.6智能工厂/2875.6.1智能工厂的概念和框架结构/2875.6.2基于智能工厂的制造业变化/2905.6.3中国制造业发展对策/291第6章智能制造装备运动系统/2936.1智能制造装备运动系统概述/2936.1.1智能制造装备运动系统的特点与分类/2936.1.2智能制造装备运动控制技术/2936.2智能制造装备主运动系统/2976.2.1智能制造装备主运动系统概述/2976.2.2智能制造装备主运动系统设计/2986.3智能制造装备进给伺服系统/3026.3.1智能制造装备进给伺服系统分类/3036.3.2智能制造装备进给伺服系统设计要求/3076.3.3进给伺服系统等效转动惯量和等效转矩的计算/3096.4进给伺服系统动力装置/3136.4.1进给伺服电动机概述/3136.4.2直驱型电动机/3186.4.3伺服电动机主要性能参数和选择原则/3236.5进给伺服系统的位置检测装置/3256.5.1智能制造装备位置检测概述/3266.5.2智能制造装备常用的位置检测装置/3286.5.3智能制造装备几何精度检验仪/3436.6智能伺服驱动技术/3476.6.1直流伺服驱动技术/3476.6.2交流变频驱动技术/3576.6.3全数字智能交流伺服驱动器结构/3626.6.4进给伺服系统的控制模式/3636.7智能进给伺服系统的优化/3656.7.1智能进给伺服系统优化的理论基础/3666.7.2进给伺服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3706.7.3伺服参数的智能优化/377第7章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3837.1数控技术概述/3837.1.1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的任务/3837.1.2数控系统和数控制造装备的内涵/3847.1.3智能数控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流程/3857.1.4智能数控系统的功能/3867.2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硬件体系结构/3897.2.1典型数控系统硬件体系结构/3897.2.2智能制造装备用PLC/3937.2.3基于运动控制器的IPC开放式数控系统/4077.2.4基于PLC架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4127.2.5基于通用IPC硬件平台架构的开放式数控系统/4127.3数控系统的软件结构/4147.3.1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的软件组成和工作过程/4147.3.2数控插补原理与方法/4177.3.3全软件型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环境/4177.4基于KRMotion的全软件型数控系统/4257.4.1基于KRMotion的全软件型数控系统硬件架构/4257.4.2基于KRMotion的全软件型数控系统软件架构 /4267.4.3基于KRMotion的全软件型数控系统开发过程/4287.5智能云数控系统/4297.5.1智能云数控系统的概念/4297.5.2智能云数控系统体系架构/4307.6智能制造装备的互联通信技术/4317.6.1国内外智能制造装备数控系统互联通信协议/4317.6.2现场总线通信模型与协议/4337.6.3工业主流的现场通信总线/4367.6.4工业以太网技术/4477.7智能数控方法/4507.7.1自动控制概述/4507.7.2先进PID控制技术/4527.7.3模糊控制技术/4597.7.4专家系统/4647.7.5人工神经网络/4717.7.6其他智能控制方法/480第8章智能制造装备进给伺服运动创新设计案例/4838.1宏宏双驱差动微纳进给伺服系统结构及工作模式/4838.1.1宏宏双驱差动微纳进给伺服系统的结构/4838.1.2宏宏双驱差动微纳进给伺服系统的工作模式与微量进给实现原理/4858.2宏宏双驱差动微纳进给伺服系统的动力学模型/4878.2.1丝杠单驱动模式下系统的动力学建模/4878.2.2螺母单驱动模式下系统的动力学建模/4898.2.3双轴驱动模式下系统的动力学建模/4908.2.4交流伺服电动机动力学建模/4928.3宏宏双驱差动微纳进给伺服系统运动控制技术/4938.3.1双轴差速运动分解策略与加减速规划/4938.3.2运动控制器设计/4988.3.3运动控制器仿真/5028.4宏宏双驱差动微纳进给伺服运动控制全软件型数控系统开发与实验/5058.4.1全软件型数控系统开发环境与功能需求分析/5058.4.2数控系统运动控制软件设计/5088.4.3宏宏双驱差动微纳进给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实验/513参考文献/516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冯显英,山东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机器人分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评审专家,国内外多家学术期刊特约审稿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制造、检测与微纳运动控制技术、智能数控机床与机器人等高端装备理论与技术等。先后主持及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项目10个,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各类项目20个,企业委托项目50余个,其中多项技术实现了产业化。获发明专利授权52项,其中作为**发明人的有25项。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其中SCI/EI 收录8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及合著图书5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市级奖励多项。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