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禽传染病实验诊断技术

包邮禽传染病实验诊断技术

1星价 ¥46.8 (6.5折)
2星价¥46.8 定价¥7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0258042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小16开
  • 页数:489
  • 出版时间:2006-02-01
  • 条形码:9787502580421 ; 978-7-5025-8042-1

内容简介

本书以禽病实验室诊断技术为核心和主题,向读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目前各类常见和重大禽病(如禽流感、新城疫等)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技术。全书共分三篇。上篇详细介绍了禽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常用技术,如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药物敏感试验、血清学试验等。中篇全面深入地介绍了禽病的病理学诊断技术,如尸体剖检技术、眼观病理标本的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和常见禽病的尸体剖检诊断方法等。下篇系统详尽地阐述了17种细菌性传染病的样品采集、运送和保存,病原菌的形态学镜检、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诊断及类症鉴别;22种病毒性传染病的病料采集和保存,分离培养、形态结构、理化特性、血清学诊断和类症鉴别;4种其他微生物传染病的样品采集和保存、形态学镜检、分离培养、生化特性、血清学诊断和类症鉴别。
本书内容丰富翔实、取材广泛、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尤其是其中很多内容来源于作者多年来在科研、教学和临床诊断实践中积累与总结的经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故本书适宜作为兽医诊疗机构、基层兽医技术人员、兽医实验人员的技术指导书,同时也可供兽医专业本科生参考阅读。
[前言]  前言知识的精髓在于获取,更在于应用和创新。有效防治禽传染病的前提是科学准确的诊断及实验室各种诊断技术的综合运用。禽传染病的确实诊断虽可采取询问病史(流行病学调查)、临诊检查(症状观察和尸体剖检)等形式,但*可靠的诊断是将待检样品送往实验室查明病原体。实验室检验可用于:①检测与疾病发生有关的病原或毒素;②检测禽群对病原产生的抗体及其滴度;③评估禽群对免疫接种的血清学应答;④验证疾病控制及根除程序的进度和成效;⑤研究疾病的发病机理。由于禽群多为密集、大群饲养,故传染病的诊断与控制要比其他家畜更显得重要。针对特定传染病而进行的试验选择,除取决于送检样品的质量、类型及实验室条件外,试验费用、速度及操作者的素质亦应考虑。有些试验(如细菌或病毒的分离)只有阳性和阴性结果;有些试验(如血清学试验)则产生定量结果,且在禽群间或个体间常存在差异。而微生物学家、病理学家与临床兽医工作者甚至政府官员间的合作对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充分利用相对有限的常规设备进行禽传染病诊断并对试验结果给予正确解释,并不意味着仅仅是添置仪器设备,而是着重解决配套的诊断试剂研发和有综合判断能力的技术队伍建设。为此,我们编著了《禽传染病实验诊断技术》一书。全书共三篇十六章。上篇为禽病实验室诊断技术,包括**章至第九章,即实验室工作基本技术、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细菌DNAG C含量的测定、药物敏感试验、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杀病毒试验、血清学试验、免疫球蛋白的分离及单克隆抗体技术;中篇为禽病的病理学诊断技术,包括第十章至第十三章,即尸体剖检技术、眼观病理标本的制作技术、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和常见禽病的尸体剖检诊断;下篇为常见禽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包括第十四章至第十六章,即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和其他微生物病的实验室诊断。编著本书旨在阐述诊断禽病的实验室基本操作技术,满足禽病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全国广大兽医站、动物检疫站、口岸动植物检疫局、动物园、实验动物场的兽医及养禽生产者对禽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需要。本书对禽病实验室常用药品、器械、基本操作技术、试验原理和步骤作了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对试验的适用范围、结果判定、可替代的操作程序及易犯错误给予了精辟诠释。本书是我们从事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及禽传染病学教学、科研及生产实践20余年来的经验总结,从资料收集整理、拟定提纲直至草稿打印,数易书稿,然则常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之感,几近搁浅,期间幸得河北工程大学宋勤叶博士、呼秀智副教授、米青荣高级实验师及农业部全国畜牧兽医总站质量标准与加工处辛盛鹏博士等同志的无私帮助和大力支持,远在美国Auburn大学的闫志民教授常常来电询及此事,给予鼓励,使我信心倍增,终于经十余载寂寞熬出了这本拙著,倘能对我国从事禽传染病实验诊断工作的同志有所裨益,作者由衷地感到欣慰!在此谨向为本书付出辛勤劳动的同事和朋友致以*诚挚的感谢!本书虽经作者反复核实校对,但因全书涉及面较广,更限于作者水平,些许疏忽或遗漏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指正。*后,承蒙我国禽病学界前辈、著名禽病学家、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玉璞先生为本书作序,谨致作者*衷心的感谢!马兴树谨识2006年1月

目录

上篇禽传染病实验室诊断技术
**章实验室工作基本技术
**节实验室工作注意事项及防护处理
一、实验室工作注意事项
二、意外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第二节常用药械的准备及使用方法
一、常用器材和药品
二、物品订购、贮藏及财产登记
三、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
第三节菌(毒)种保存法及保存培养基
一、菌(毒)种保存法
二、菌(毒)种保存培养基
第四节其他技术
一、冻干菌(毒)种的启封
二、棉塞的制作
三、移液管的包装
四、使用吸管的技术
参考文献
第二章培养基的制造与应用
**节培养基的分类
一、以成分区分
二、以形态区分
三、以用途区分
第二节制造培养基前的准备
一、常用玻璃器皿的准备
二、原材料的准备
第三节培养基制造程序
一、材料用量的计算
二、培养基的制造记录
三、投料、配制
四、培养基pH的调节
五、过滤和分装
六、培养基的灭菌和贮存
七、培养基的质量检验
参考文献
第三章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节病料的采集和运送
一、采集病料的注意事项
二、采集病料的方法
三、病料的运送
第二节细菌的分离培养
一、待检材料的处理
二、分离培养注意事项
三、细菌的分离和接种
四、细菌的培养方法
五、获取纯菌的方法
六、细菌计数法
第三节细菌的鉴定
一、形态学检查
二、培养特性检查
三、生化特性检查
四、细菌血清型鉴定及血清学试验
第四节细菌毒力测定
参考文献
第四章细菌DNAG C含量的测定
一、细菌DNA的提取
二、细菌DNAG C含量的测定——热变性温度法
参考文献
第五章药物敏感试验
**节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和原理
一、药物敏感试验的目的
二、药敏测定的原理
第二节单价药物对细菌的药敏测定
一、试管两倍稀释法
二、微量稀释法
三、琼脂平板稀释法
四、药物纸片琼脂扩散法(纸片法)
五、Stokes纸片比较法
六、影响药敏试验结果的因素
七、敏感度的划分及临床意义
八、药敏试验的改进
第三节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联合药敏试验
一、纸片法
二、棋盘法
三、联合药敏抗菌药物组合的选择
第四节药敏试验结果的评价与剂量计算方法
一、药敏试验结果的评价
二、剂量计算方法
第五节影印培养法测定*低杀菌浓度(MBC)
参考文献
第六章病毒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节病毒的分离
一、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二、样品的处理
三、样品的接种
第二节细胞培养技术
一、器材准备
二、细胞培养用溶液的配制
三、常用细胞培养物的制备
四、细胞培养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五、细胞的保存、复苏及运送
六、细胞培养中污染的消除
第三节病毒的鉴定
一、核酸类型鉴定
二、脂溶剂敏感试验
三、病毒粒子大小测定
四、核衣壳的对称
五、病毒感染力的测定
六、其他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七章杀病毒试验
**节杀病毒试验的条件
一、试验病毒株的选择
二、灭活水平的确定
三、对杀病毒试验的评估
第二节杀病毒试验的方法
一、载体试验
二、悬浮试验
参考文献
第八章血清学试验
**节凝集试验
一、试剂准备
二、几种常用的凝集试验
第二节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
第三节间接血凝试验
一、原理
二、优点
三、缺点
四、醛化红细胞的制备
五、间接血凝试验程序
第四节沉淀试验
一、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T)
二、对流免疫电泳(CIEP)
三、火箭免疫电泳(RIE)
第五节中和试验
一、常规中和试验
二、微量细胞培养中和试验
三、空斑减少试验
第六节免疫酶技术
一、免疫酶技术的分类
二、免疫酶技术的原理
三、免疫酶技术的条件
四、标记物的制备
五、酶底物的配制
六、检测方法
七、常见免疫酶测定法
第七节免疫荧光技术
一、IF技术的特点
二、IF技术的**条件
三、荧光抗体的制备
四、荧光抗体染色法
参考文献
第九章免疫球蛋白分离及单克隆抗体技术
**节免疫球蛋白的分离技术
一、盐析法
二、离子交换层析法
三、凝胶过滤法
第二节免疫血清的制备、浓缩及保存
一、免疫血清的制备
二、免疫血清的浓缩
三、免疫血清的保存
第三节鸡蛋黄IgY的制备与提纯
一、蛋黄的组成及形成
二、IgY的性质
三、IgY的免疫制备
四、IgY的提纯
第四节单克隆抗体技术
一、McAb的制备
二、McAb的生产
三、试剂配制
参考文献
中篇禽病的病理学诊断技术
第十章尸体剖检技术
第十一章眼观病理标本的制作技术
第十二章病理组织切片制作技术
第十三章常见禽病的尸体剖检诊断
下篇常见禽传染病的实验室诊断
第十四章细菌病的实验室诊断
第十五章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第十六章其他微生物病的实验室诊断
展开全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