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三辑)

包邮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三辑)

¥16.5 (7.5折) ?
1星价 ¥16.5
2星价¥16.5 定价¥2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1110247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46页
  • 出版时间:2006-12-01
  • 条形码:9787811102475 ; 978-7-81110-247-5

本书特色

由朱文斌任编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三辑,由绍兴文理学院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筹办,并计划每年出版一至两辑。第三辑的编排仍然延续了前两辑的体例,分设了“学术视野”、“比较之窗”、“史海钩沉”、“理论阐释”、“文本解读”、“研究之研究”等栏目。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这一辑我们增设了“对话与访谈”栏目,替代了第二辑中的“学术争鸣”栏目。

目录

学术视野
“台湾文学”关键词
网络之城与幻魅想象
——论九十年代中后期香港文学中的后现代城市主题
关于纽约华文文学两则
比较之窗
华文文学与华人文学之辨
——关于华文文学研究转向华人文学的反思
领略庄严体认孤独
——论陈映真对王安忆的影响
印尼华文文学中的异族叙事模式
文本解读
留学生文学的新开拓
——论郁秀《太阳鸟》的文化特质
“和而不同”的双音合奏
——《千山外,水长流》的文化构想
现代生存的母性观照
——试论旅荷女作家林湄新作《天望》
论马华小说家商晚筠的本土/家乡镜像书写
《支那崽》人物形象意义新探
从“爱”的角度诠释
——欧阳子心理小说谈
汉家丹青绘蓬瀛
——旅日华人作家毛丹青散文随笔集《日本虫子·日本人》
探微
同情的真谛
——解读白先勇的《Danny Boy》
痛感与悲感的交响
——论白先勇散文的伤悼美
颓废而绝望之美
——浅谈白先勇笔下的另类女子
汪洋洒落的旅程
——庄伟杰其人其诗其文解读
我行我素我在我思
——庄伟杰诗歌创作试论
探魅与沉思:域外华文的真相
——对《智性的舞蹈》文本的一种解读
理论阐释
文化身份:历史天空下的异域之思:
文化现场、南洋想象与主体间性的介入
——以朱崇科的马华文学“本土性”研究为例
新华纪游文学的现代意义
中国经验与多重困境
——论新时期东南亚华文诗歌的发展
史海钩沉
近年印尼华文文学的两次文艺论争
“中国-南洋”双重关注下的早期新马华文小说
研究之研究
20世纪美洲其他国家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马华“新生代”创作研究述评
对话与访谈
为诗歌寻找表达
——网络时代诗歌命运五人谈
写作是一种翱翔
——访谈澳华诗人庄伟杰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所谓“台湾文学”,是指在台湾地区产生和发展的中国文学之一种。除日据时期殖民者废止汉文,台湾作家只好用日文写作外,台湾文学均以中文为书写工具。 台湾文学自17世纪浙江宁波人沈光文在台湾播下**颗文学种子算起,历经明郑、清代、日据时期。1945年光复后。台湾文学迈进了另一个新时代。 台湾文学不能自我设限为新文学的70年,而应上溯明郑的古典诗文以及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从作家成份构成看,不应以省籍作界线.不论移民之先后、居台时间之短长以及土地认同之态度、族群之分属乃至留学海外或在海外工作的作家,只要所写的作品关爱台湾、具有台湾特殊的历史景观,就应视作台湾文学。 台湾文学的称谓,早在日据时期就出现过,计有台湾新文学、台湾文学、文艺台湾、台湾文艺等。光复后国民政府采取彻底中国化的文化政策。首先是把台湾“中国化”,然后把台湾人“中国人化”。在文化上为了实现“中国化”这一目标,也为了遏制台独倾向,当局不许成立以“台湾”命名的文艺团体,台湾文学的称谓从此被“中华民国文学”或“中华民国台湾省文学”所取代。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