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三版)--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第一卷

包邮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三版)--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第一卷

1星价 ¥46.6 (7.9折)
2星价¥46.6 定价¥5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0149532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 页数:495 页
  • 出版时间:2006-11-06
  • 条形码:9787801495327 ; 978-7-80149-532-7

本书特色

我希望通过《网络社会的崛起》与中文读者进行观点交流,并能在知识交汇过程中,有助于《网络社会的崛起》的*终目的:帮助我们了解一个正在浮现成为全球系统的新社会,并及时地让各地人民知道这个社会,从而控制他们自己的命运。

目录

信息化社会与认同的运动——中文版译者序中文版作者序2000年版谢辞1996年版谢辞总导言网络与自我 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 信息主义、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主义:发展方式与生产方式 信息主义与资本主义“重建” 信息化社会中的自我 方法简述**章 信息技术革命 哪一种革命? 工业革命的启示 信息技术革命的历史序列 微体工程的巨大变革:电子学与信息 互联网的建立 网络技术与普遍存在的电脑运算 20世纪70年代的技术分水岭 生命技术 技术变迁的社会脉络与动态 信息技术革命的模型、行动者与基地 信息技术范式第二章 新经济: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 生产力、竞争力与信息化经济 生产力之谜 以知识为基础的生产力是信息化经济特有的吗? 信息主义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获利力 信息主义的历史特殊性 全球经济:结构、动态与起源 全球金融市场 商品与服务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的增长与转变 全球化对抗区域化 生产的国际化:多国公司与国际生产网络 信息生产与选择性的科学及技术全球化 全球劳动 全球经济的几何形势:区段与网络 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再结构、信息技术以及国家政策 新经济第三章 网络企业:信息化经济的文化、制度与组织 资本主义重构以及由工业主义转向信息主义的组织轨迹 从大量生产到弹性生产 小型企业与大公司的危机:神话与现实 丰田主义:管理阶层、工人合作、多功能劳动力、 全面质量管理以及降低不确定性 公司间的网络化 公司策略联盟 水平公司与全球企业网络 垂直公司模型的危机与企业网络的兴起 网络的网络连接:思科模式 信息科技与网络企业 文化、制度与经济组织:东亚企业网络 东亚企业网络的类型学 文化、组织与制度:亚洲企业网络与发展性国家 多国企业、跨国公司与国际网络 信息主义精神第四章 工作与就业转化:网络工作者、无工作及弹性工作者 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与职业结构之历史演变: 以1920~2005年的七大工业国为例 后工业主义、服务业经济以及信息化社会 就业结构的转化:1920~1970年与1970~1990年 新职业结构 信息化社会的成熟:21世纪的就业预测 总结:就业结构演变及其对信息化社会之比较分析的意义 有全球劳动力吗? 信息化范式的劳动过程 信息技术对就业的影响:通向无工作社会? 工作与信息分隔:弹性工作者 信息技术与劳资关系的再结构:社会二元论或片断化的社会? 附录A:第四章统计图表 附录B:七大工业国就业与职业结构分析之方法论 注记与统计参考资料(1920~2005)第五章 真实虚拟的文化:电子沟通的整合、受众的终结与互动式网络的出现 从古腾堡星系到麦克卢汉星系:大众媒体文化的兴起 新媒体与受众的分殊化 电脑中介之沟通、机构控制、社会网络与虚拟社群 迷你电信的故事:国家与情爱 互联网星系 互动式社会 大融合:作为象征环境的多媒体 真实虚拟的文化第六章 流动空间 先进服务业、信息流动与全球城市 新工业空间 电子别墅里的日常生活:城市的终结? 都市形式的转化:信息化城市 美国*后的郊区边境 欧洲城市消逝中的魅力 第三千禧年的都市化:巨型城市 空间的社会理论与流动空间的理论 历史终结之建筑 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第七章 永恒的边缘:无时间之时间 时间、历史与社会 时间是价值的根源:全球赌场 弹性时间与网络企业 生涯工作时间缩减与扭转 生命周期的模糊化:趋向社会失律症? 否定死亡 瞬间战争 虚拟时间 时间、空间与社会:永恒的边缘结论 网络社会参考文献 表 目 录表2-1 生产率:每个工人产出增长率 表2-2 企业部门生产力 表2-3 企业部门生产力之演变 表2-4 非自由贸易部门的生产力演变 表2-5 美国工业部门与周期生产力之演变 表2-6 1970~1996年跨国债券与股票流动比率 表2-7 1960~1997年表列各国商业银行中有价资产与债务中外国人持有所占比率表 表2-8 1965~1995年世界出口趋势表 表2-9 按*近的年份、地区与国家所统计的母公司与外国分公司数目表 表2-10 1995~1999年股票价值变动率:500家涨幅*大的股票 表4-1 1920~1991年美国:各级产业与各产业细项之就业分配百分比 表4-2 1920~1990年日本:各级产业与各产业细项之就业分配百分比 表4-3 1925~1987年德国:各级产业与各产业细项之就业分配百分比 表4-4 1921~1989年法国:各级产业与各产业细项之就业分配百分比 表4-5 1921~1990年意大利:各级产业与各产业细项之就业分配百分比 表4-6 1921~1992年英国:各级产业与各产业细项之就业分配百分比 表4-7 1921~1992年加拿大:各级产业与各产业细项之就业分配百分比 表4-8 1921~1991年美国:各产业就业统计 表4-9 1920~1990年日本:各产业就业统计 表4-10 1925~1987年德国:各产业就业统计表4-11 1921~1989年法国:各产业就业统计表4-12 1921~1990年意大利:各产业就业统计表4-13 1921~1990年英国:各产业就业统计表4-14 1921~1992年加拿大:各产业就业统计表4-15 选择国家之架构表4-16 1960~1991年美国:各职业雇员分配百分比表4-17 1955~1990年日本:各职业雇员分配百分比表4-18 1976~1989年德国:各职业雇员分配百分比表4-19 1982~1989年法国:各职业雇员分配百分比表4-20 1961~1990年英国:各职业雇员分配百分比表4-21 1950~1992年加拿大:各职业雇员分配百分比表4-22 1950~1990年西欧之外国居留人口表4-23 1970~1997年主要国家与区域制造业就业人数统计表表4-24 1960~1998年美国所有工作者中种族与性别群组就业率表4-25 各个国家信息科技每一位工作者花费(1987~1994),就业增长率(1987~1994),未就业率(1995)表4-26 各个国家每一雇员主要电话线(1986年和1993年)与每1000人网路主机数(1996年1月)表4-27 1973~1998年15~64岁男人和女人就业/人口比率 表4-28 日本公司在长期雇佣体系中标准工人比率表4-29 1995年美国收入等级区分股票拥有权集中比率表A4-1 产业部门的分类各中间产业类别表A4-2 国家的产业分类表7-1 1870~1979年每人每年工作时数 表7-2 1950~1985年潜在的一生工作时数 表7-3 1970~1987年工作的时间与缩减 表7-4 1970~1995年世界主要区域人口特征 表7-5 1901~1985年若干工业化国家的总生育率 表7-6 1960与1990年美国每千位妇女**胎成活数,依母亲年龄组分(30~49岁)及依种族分表7-7 1990~1995年选择国家之婴儿死亡数比较(估计数) 图 目 录图2-1 1995~1999年美国生产力增长图 图2-2 1972~1999年美国生产力演变估计图 图2-3 1970~1995年贸易与资本流动增长图 图2-4 1976年和1996年以科技强度等级界定的国际贸易商品图 图2-5 国外直接投资图 图2-6 1992~1997年跨界合并与购并图 图2-7 出口占有率 图2-8 1986~1998年美国高科技部门占有率增长图 图2-9 衰退中的股利分配图 图4-1 1900~1994年美国人口中境外出生比率百分比 图4-2 有选择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本国人及外国人总生育率 图4-3 1973~1999年国际区域就业增长指数图 图4-4 1983~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兼职雇员比率图 图4-5 1983~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自雇工比率图 图4-6 1983~1997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临时雇员比率图 图4-7 1983~199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受雇劳工非标准类型就业比率图 图4-8 1982~1997年美国临时雇工就业数 图4-9 1999年加州工作年龄居民任职传统工作百分比图 图4-10 1999年加州工作年龄居民传统工作任期的状况与长度分类图图4-11 战后时期的日本劳动市场图4-12 1984~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每年生产力、就业、工资增长图图5-1 主要媒体集团1998年营业额 图5-2 1999年欧洲媒体集团策略联盟关系图 图5-3 1989~2006年互联网主机数 图5-4 全世界互联网网址与国家代码名称网域之城市分布图 图5-5 北美互联网网址与国家代码名称网域之城市分布图 图5-6 欧洲互联网网址与国家代码名称网域之城市分布图 图5-7 亚洲互联网网址与国家代码名称网域之城市分布图 图6-1 1982年与1990年信息流动的*大绝对增长图 图6-2 美国输出至世界主要区域与中心的信息图 图6-3 信息技术制造业特征与其产业空间模式之间的关系系统图 图6-4 世界*大的都市聚集区 图6-5 珠江三角洲都市区域的主要节点与扣连图示 图6-6 高雄市中心街景 图6-7 巴塞罗那机场入境大厅 图6-8 D.E.萧氏公司大厅接待室 图6-9 1999年贝尔维尔:一个多重文化的都市地区 图6-10 1999年巴塞罗那的拉斯兰伯拉斯:一个可居住地区的城市生活图6-11 巴塞罗那:格拉西亚(Paseo de Gracia) 图6-12 加州欧文(Irvine)企业园区图7-1 1970~1998年8个国家55~64岁男人劳动力参与率图图7-2 1947~1987年日本依年份在医院死亡数相较于总死亡数的比率(%)图7-3 1720~2000年依年份相较于世界人口的战争死亡数图
展开全部

节选

对本人以及《网络社会的崛起》而言,能有机会接触中文读者,真是荣幸之至。这不但是因为中国文化与文明是*古老也是*高度发展的人类历史之一,还因为未来的世界将越发紧密地与中国的未来相互联系。公元2000年将届之际,中国各地不寻常的经济增长、技术现代化与社会变迁过程,都正在重新塑造地球的面貌。对中国及人类而言,用充满智慧的意义与充满展望的视野经历当前这个转化过程,确实是必要的。西方经常缺乏这种意识,而我怀疑中国人也相当有限。就像历史上所有快速而多重向度变迁的时期一样,我们习惯用来思考社会的知识范畴已经变得过时:社会、经济与政治理论,在我们*需要据以了解世界与引导我们的实践时却失效了。三卷之一的《网络社会的崛起》,在我们当前知识的状态下,尝试以经验分析为基础,重新思考这个正在浮现的社会与经济。《网络社会的崛起》从全球视角着手,分析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与影响,因为这些戏剧性的技术变迁,是当前*直接感觉到的结构性转化。但是这并非认为技术决定了社会,而是技术、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之间的相互作用,重新塑造了我们的生活场景。因此,虽然《网络社会的崛起》的确奠基于研究和理论,却是在处理我们个人的事件,因为《网络社会的崛起》尝试诠释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之物质基础的变迁。《网络社会的崛起》试图针对不同的社会,研究不同的文化与知识传统。事实上,我认为,更甚以往,许多探究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社会之转化的努力,大部分都是受美国或西欧经验启发的种族中心主义研究。即使是日本,对于信息社会及其意义的研究,也经常只是重复美国的诠释。而中国人许多有关新信息社会的观点,大都取自美国的意识形态专家——未来学家。这些人是商业作家,他们的观点多半是没有学术研究根据的臆测,以一种新版的文化殖民主义,将美国所发生的经验推延至世界各地。《网络社会的崛起》一开始即将人类经验的整个范围存之于心,审视技术与社会力量互相影响下新社会的浮现。这是作者12年来行走北美洲、拉丁美洲、西欧、俄罗斯(包括西伯利亚与俄罗斯太平洋地区)、中国内地、中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新加坡、韩国与日本,加上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补充材料与观察的作品。接触非西方文化的资料时,比如说中文,由于语言的限制,我则依赖同僚的协助,以及通过研究助理的介绍,告诉我需要了解的且对分析世界有所裨益的非西方文化成果与材料。就此,我特别感谢我的同僚夏铸九博士与邢幼田博士,与他们多年来的持续性知识对话,加深了我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了解。其他中国、日本、韩国与俄罗斯同僚的贡献,当在《网络社会的崛起》谢辞中再三鸣谢。

相关资料

书摘子日:“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子贡对日:“然,非与?” 日:“非也,予一以贯之。” 《论语·卫灵公篇》 公元两千年将届之际,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转化了人类生活的社会图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正在加速重造社会的物质基础。全世界的经济已然成为全球互赖,在易变不定的几何形势系统中,引入了经济、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新形式。苏联解体,以及其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衰落,已经暂时破坏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挑战,将政治上的左派(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由马克思一列宁主义的致命吸引力中拯救出来,并导致冷战结束,这降低核子大破坏的风险,并且根本性地改变了全球地缘政治。资本主义本身已经历了深刻的再结构过程,其特性是管理上有更大的弹性;公司内部以及与其他公司的关系均分散化与网络化;资本相对于劳动的大幅度增长,使得劳工运动的影响力相应式微;工作关系日趋个体化与多样化;妇女通常是在遭受歧视的工作条件下,大量地被编纳成为有薪劳动力;国家干预则选择性地解除对市场的管制,并依每个社会的政治力量与制度性质而定,以不同的强度和取向取消了福利国家;在资本积累与管理的场合中,在地理与文化上日益分化的脉络下,全球经济竞争加快了。由于资本主义体系这场仍在进行中的基本调整,我们已经见到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整合、亚太地区崛起成为新的支配性全球制造中心、艰辛但无可动摇的欧洲经济统一、北美区域经济的浮现、过去的第三世界的多样化与分解、受市场经济影响的俄罗斯与苏联地区的逐步转轨,以及全世界有价值的经济区段(segments)整编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系统,如同一个单位以即时(real time)运作。在这些趋势下,不平等的发展更为凸显,现在已不仅是南北之间的不平等,而且是各处社会里每个有活力的区段和疆域,与其他沦为与系统逻辑全然无关之处的地方两方之间的不平等。事实上,我们观察到信息革命释放出庞大生产力的同时,全球经济里人类悲惨的黑洞也益形巩固,例如非洲的布吉纳法索(Burkina。Faso)、纽约的南布朗克斯(South Bronx)、日本的釜夕崎(Kamagasaki)、墨西哥的恰帕斯(Chiapas),或是巴黎的拉谷奴阜(La Courneuve)等地。 同时,世界上的犯罪活动与黑社会组织,也已迈向全球化与信息化,并提供了极端精神活动与禁忌欲望的刺激工具,以及我们社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