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1117160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488
  • 出版时间:2008-07-01
  • 条形码:9787811171600 ; 978-7-81117-160-0

内容简介

《养牛手册》第1版出版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我们深表谢意。近年来国内外养牛业同其他养殖业一样发展迅速,第1版的内容已经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养牛生产,鉴于此,我们在《养牛手册》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经过修订后,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牛的生物学特性、牛的品种、牛的体形外貌鉴定、牛的繁殖、动物营养基础、牛的消化生理与瘤胃发酵调控、牛的饲料资源及其利用、牛的日粮配制技术、牛的生产能力及其评定、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肉牛的饲养管理技术、牛群保健、牛场的建设及附录。
本书系统地论述科学养牛理论,介绍现代养牛生产技术和生产实践的成功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可作为教学、生产和科研等方面的参考资料。

目录

**章 牛的生物学特性
 **节 牛的一般形态特征及主要生理指标
 第二节 牛的行为特性
 第三节 牛对环境的适应性
第二章 牛的品种
 **节 奶牛品种
 第二节 肉牛品种
 第三节 乳肉兼用牛品种
 第四节 中国黄牛品种及其改良
第三章 牛的体形外貌鉴定
 **节 体形外貌与生产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牛体各部位形态及要求
 第三节 不同用途牛的体形与外貌特点
 第四节 奶牛评分鉴定和测量鉴定
 第五节 牛的体形线性评定方法
 第六节 奶牛的年龄鉴别
第四章 牛的繁殖
 **节 牛的生殖生理
 第二节 牛的繁殖技术
 第三节 提高牛繁殖率的措施
第五章 动物营养基础
 **节 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第二节 牛的营养需要
第六章 牛的消化生理与瘤胃发酵调控
 **节 牛消化道的构造特点
 第二节 牛的消化特点
 第三节 牛的瘤胃消化
 第四节 牛瘤胃发酵调控
第七章 牛的饲料资源及其利用
 **节 饲料的分类
 第二节 青绿多汁饲料生产技术
 第三节 秸秆饲料的加工调制技术
 第四节 青贮饲料的制作与利用技术
 第五节 青干草的调制技术
 第六节 精饲料加工技术
 第七节 工业副产品的加工和利用方法
 第八节 牛饲料的贮藏
第八章 牛的日粮的配制技术
 **节 饲料配方设计的原则
 第二节 日粮配制技术
第九章 牛的生产能力及其评定
 **节 乳牛泌乳机理及生产力评定
 第二节 肉牛的生产能力及其评定
第十章 奶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节 后备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二节 成乳牛的饲养管理技术
 第三节 奶牛场的其他管理技术
 第四节 奶牛膘情的定性管理
第十一章 肉牛的饲养管理
 **节 肉牛的一般饲养管理
 第二节 肉牛的育肥技术
第十二章 牛群保健
 **节 牛群保健概述
 第二节 牛常见传染病的防制
 第三节 牛常见的寄生虫病
 第四节 牛的消化系统疾病
 第五节 奶牛的乳房疾病
 第六节 奶牛的蹄病
 第七节 牛的繁殖疾病
第十三章 牛场的建设
 **节 场址的选择
 第二节 牛场污染的控制
 第三节 牛场规划与布局
 第四节 奶牛舍建筑
 第五节 肉牛舍建筑
附录一 奶牛营养需要和饲养标准(摘编)
附录二 肉牛营养需要饲养标准(摘编)
附录三 牛奶记录体系(DHI)介绍及应用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牛的生物学特性
**节 牛的一般形态特征及主要生理指标
一、毛色
毛色一般与生产性能无关,但它是*明显的品种特征。另外,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毛色与调节体温以及抵抗蚊蝇袭击的能力有关,浅色牛较深色牛更能适应炎热的环境条件并具有较强的抵抗蚊蝇袭击的能力。
当今人们饲养的牛绝大多数是家牛,家牛的毛色比较杂化,具有黑、白、黄、红、褐及各种相间的毛色。而未经人类驯养的原牛其毛色是单纯的黑色或暗褐色。
二、形态特征
(一)角
在牛的系统发育过程中,角作为防御性器官而被保存下来。角的有无和形状是牛品种特征之一。在有角牛中,角的质地和角基的粗细与骨骼的粗细有直接的关系。我国的大部分黄牛为有角品种。国际上常见的无角品种主要是安格斯牛等。
(二)肩峰及胸垂
肩峰是指牛鬐甲部的肌肉状隆起,胸垂指胸部发达的皮肤皱褶。瘤牛及我国南方牛具有明显的肩峰和胸垂。
  ……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