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青年与中国的社会变迁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80230817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5
- 出版时间:2007-10-01
- 条形码:9787802308176 ; 978-7-80230-817-6
本书特色
作者所着眼的角色概念是联结社会与个人、用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的中心概念。而
作者用角色概念将这一特质巧妙地引出.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之
间,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作为中间项.据此设定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
样一种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分析模型。根据这个分析模型.作者可以分析角色的结构
化过程。……
对于作者的这样一些独创性的着眼点.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
我相信.作者的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以及历史学研究贡献良多.就
像它给日本的青年社会学以及中国社会研究做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那样。
——大阪樟荫女子大学校长森田洋司 教授
节选
nbsp; 言
===========
我们有时候会用气魄宏大一词来形容研究者的学术构想,
我想,本书正是这样的一个例子。社会学者中类型各异,假若
要拿前人来做比照的话,那么本书的作者应该是属于马克斯·
韦伯这个谱系的研究者了。虽然作者归根到底关注的是现代社
会,但她从迄今为止的人们的踪迹中去探究这个社会的状态和
结构的成立,这样一种视点与韦伯曾努力拓展的历史社会学的
构想有相通之处。
对于社会学来说,所谓历史并不仅仅是史实的堆积,也不
是特定的杰出人物的创造物。社会创造人,人创造社会,这是
社会学的基本命题,历史亦同样如此。历史是受到时代和社会
规定的人们所从事的活动的产物,也是由人与人交织成的关系
以及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组织、团体所经营的结果。如果我
们想知道今天的某个社会的状态以及它的性格,那么我们可以
将迄今为止的人们的活动放到时代和社会与人们的相互的规定
性中去,从而使其性格和社会性意义清晰地浮现出来。
尽管社会学曾造就了韦伯这样的杰出人物,可那以后的很
长时期内,一直不见有历史社会学的真正的展开。不过,近年
来随着法国年鉴学派的抬头和德国的“社会史”、美国的“新历
史”、英国的“新社会史”等主张的出现,人们对社会史分析的
关心渐渐高涨,这些给历史社会学带来了希望之光。正如人们
所了解的那样,为了克服细化的、侧重于事件史研究的、矮小
化了的实证主义的历史观,这些学派重视历史的长期持续性,
关注以日常性的维度为核心的历史深层,在继承韦伯、迪尔凯
姆等前人的遗产的同时,着眼于社会结构,倡导重视集合的心
性的“活的历史学”。
在这样的问题意识的背景下,人们面对一种不无矛盾的现
实:一方面,人们希望将激烈、复杂地变化着的现代社会放到
在社会与人们的相互规定性中建构起来的历史过程的整体考察
中来加以理解;另一方面,被过度专业化、经验主义化的诸科
学却难以回应这样一种要求。而本书正是试图回应这种要求的
可喜的成功尝试。
本书的可圈可点之处应该说不胜枚举,其中作者在解析中
国宏大历史的过程中着眼于“社会角色”这一概念装置,这是
尤可称道的卓识。
在社会学中,角色这一概念是指社会中某个族类的人们被
认为应该担当的,或者在现实中被分派去承担的职责、工作。
比如:我是大学的教授,我就通过大学教授这个角色去与社会
发生关系,参与社会,并创造着日本的社会,同时也通过这个
角色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及愿望;另一方面,社会也通过
大学教授这个角色给我们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有时我自身也
不免被社会的巨大齿轮所翻弄;通过这个角色,我会传达社会
抑或组织、团体的意向,或者将其影响传达给我所接触的人们;
此外,人们对于大学教授这个角色也会寄予各种期待,而我则
会努力去响应这些期待。像这样,“角色”这一概念存在于个人
与社会之间,是联结两者的概念,也是将人和人联结到一起的
概念。因此,如果能对社会的角色作出分析,那我们就能观看
到由个人与社会创作而成的、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人间戏剧。
本书的另一个优异之处是将社会角色概念作为特定的社会
族类,将曾经在中国社会中处于特殊地位的“青年”作为一个
“角色类别”选出,以此作为分析的中心。
在社会学中,青年概念具有这样的社会意义:它是处在特
定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把这个社会中处于青年期
阶段的人们作为一个族类来认识的结果。从社会学中青年概念
的这一社会性侧面出发,作者提出了以“角色类别”来定义担
负着一个时代所赋予的期待的青年这一社会族类。因此,这个
“角色类别”既是担当这一角色的人们自身必须参照的角色模
型,同时也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有关特定族类的观念。
如上所述,作者所着眼的角色概念是联结社会与个人、用
来分析其相互关联结构的中心概念。而作者用角色概念将这一
特质巧妙地引出,在作为角色担当者的“年轻人”与“社会”
之间,作为中间项,设置了“青年”这一角色类别,据此设定
了由这三项组成相互关系的这样一种理论框架,并以此作为分
析模型。根据这个分析模型,作者可以分析角色的结构化过程。
例如,“青年”这一“角色类别”的社会意义的确定,它是如
何形成的;“青年”经过社会化过程而浸透到人们的人格中去:
在特定的场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在偏离了那种行动时应
采取什么样的反应等等。除了这个“青年”的角色观念的形成
和结构化以外,还可以进一步了解它的演变、瓦解等一连串社
会过程与中国社会的变动的关系。据此,就可能弄明白中国近
代以来的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根据对角色的担当者,即现实
中的年轻人,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与“青年”这一角色类别发生
关系的模式的分析,我们还可能了解年轻人对于中国的历史性
变动过程的参与方式。
对于作者的这些独创性的着眼点,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
我相信,作者的这项研究成果将对中国的社会学研究以及
历史学研究贡献良多,就像它给日本的青年社会学以及中国社
会研究做出了令人注目的贡献那样。
第五章
“革命青年”的形成机制
一 “青年"的意义演变
在这里,我们用“革命青年”这一概念来定义1949~1978
年间(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中的“青年”角色类别。在这
30年中,随着社会的变迁,虽然“青年”发生了种种变化,但
它始终都是以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及无产阶级革命等
革命事业为其角色使命的。而且,当时的共青团中央曾明确地
将青年的革命化确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总方针。①
同以前的“新青年”、“五四青年”以及激进主义青年相比
较,“革命青年”依然具有意识形态的特性,且同样以完成一定
的历史使命为其主要的角色内容,但其基本构成及意义结构却
发生了变化。
1.“青年”角色担当者的转换
如上所述,早在30年代发生的围绕“青年”的主角问题的
争论中,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部分领导成员就认为,应该由年轻
的工人农民来担任中国“青年”的主角。而作为中国共产党的
指导者,毛泽东自30年代末便开始强调知识青年同工农民众结
合的必要性。他认为:
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
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
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
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
反革命的。①
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以后,把对作为“青年”角色担当者
的年轻的工人、农民、士兵的地位和角色作用的认识,以及对
青年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提高到路线、方针
的高度,并付诸社会实践。年轻的工人、农民,特别是解放军
战士,不断被树立为青年典范,而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的地位
则趋于下跌,其角色重要性也不再被强调。关于这些,后面将
另作分析。
2.“青年”的深层变化
(1)关于“青年”角色使命的变化
“革命青年”被定义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先
锋、共产主义的接班人。①无疑,对国家前途承担特殊义务依然
是“青年”的角色使命,②但是从救国、社会改造到奉献、建
设,角色意义发生了转变,“青年”和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变
化。曾经是站在时代潮流前头、拯救民族危机的先锋、同腐败
官吏和反动政府斗争的勇士、民众的启蒙者和教育者的青年,
如今成了接受指导的奉献者,等候接班的后继者。为社会主义
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奉献,成为合格的共产主义者,这是
党和政府对青年所抱有的基本的角色期待。
作者简介
p>陈映芳日本文学博士(社会学专业).华东
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华东师
大城市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数十篇.出版了《在角色与非角色之间——中
国的青年文化》(个人专著)、《图像中的孩
子——社会学的分析二》 (个人专著)、 《征地
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二》 (主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性心理学
¥24.3¥5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35.3¥49.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乡土中国
¥13.5¥26.0 -
文言浅说
¥9.8¥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