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

1星价 ¥27.0 (6.0折)
2星价¥27.0 定价¥4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294329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09 页
  • 出版时间:2007-10-01
  • 条形码:9787502943295 ; 978-7-5029-4329-5

本书特色

本书是根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2002年重点科研项目《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课题、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藏羊卓雍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项目(40565002)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专著。全书共分6章:西藏自然地理和气候概况、西藏农业气候资源、西藏农业气象灾害、西藏作物农业气象条件分析、西藏经济林木与气象条件分析、西藏农业气候区划等。 本书应用比较系统、翔实的近30年(1971—2000)西藏气象、水文站、短时气候考察等气象资料。首次利用G1s技术,绘制了西藏自治区高分辨率的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图,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光、温、水资源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分布状况;完成了高分辨率的农业气候区划图,对气候资源进行了分区评述。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西藏高原近30年主要气象要素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了西藏干旱、洪涝、冰雹、雪灾和风灾等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发生规律、年代际变化特征,并针对不同灾害提出了防御对策。 本书可供从事农业、气象、林业、水利、环境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发展规划等方面的生产、科研、教学及管理部门的人员参考。

内容简介

本书利用GIS技术,绘制了西藏自治区高分辨率的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图,较为客观地揭示了光、温、水资源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分布状况;完成了高分辨率的农业气候区划图,对气候资源进行了分区评述。

目录

前言第1章 西藏自然地理和气候概况 1.1 地形地貌、冰川河流及植被 1.1.1 地形地貌 1.1.2 冰川 1.1.3 河流 1.1.4 湖泊 1.1.5 湿地 1.1.6 土壤 1.1.7 植被 1.2 气候概况及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2.1 气候概况 1.2.2 农业气候资源特点 1.3 农牧业生产现状 1.3.1 农业 1.3.2 畜牧业 1.3.3 林业 1.3.4 渔业 参考文献第2章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 2.1 光能资源 2.1.1 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2.1.2 太阳辐射 2.1.3 光合有效辐射 2.1.4 光能资源的农业生产潜力 2.1.5 光能资源农业评价 2.2 热量资源 2.2.1 热量资源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 2.2.2 气温的时空分布特征 2.2.3 农业界限温度 2.2.4 土壤温度 2.2.5 热量资源的农业评价 2.3 水分资源 2.3.1 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 2.3.2 降水变率 2.3.3 降水保证率 2.3.4 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 2.3.5 *长连续降水日数和*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2.3.6 水分盈亏状况 2.3.7 湿润状况分析 2.3.8 降水侵蚀力 2.3.9 降水资源农业评价 2.4 风能资源 2.4.1 平均风速 2.4.2 风能资源 参考文献第3章 西藏农业气象灾害 3.1 干旱 3.1.1 干旱类型及其影响 3.1.2 干旱指标 3.1.3 干旱发生频率及其分布规律 3.1.4 干旱风险指数 3.1.5 干旱防御对策 3.2 洪涝 3.2.1 洪涝指标 3.2.2 洪涝发生规律及其分布 3.3 冰雹 3.3.1 冰雹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3.3.3 冰雹的直径 3.3.4 冰雹防御对策 3.4 雪灾 3.4.1 雪灾指标 3.4.2 雪灾的空间分布特征 3.4.3 雪灾的时间变化特征 3.4.4 雪灾防御对策 3.5 风灾 3.5.1 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特征 3.5.2 大风日数的时间分布特征 3.5.3 风灾防御对策 参考文献第4章 西藏作物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4.1 冬小麦的气象条件分析 4.1.1 光照条件 4.1.2 热量条件 4.1.3 水分条件 4.1.4 冬小麦气候区划分区 4.2 青稞的气象条件分析 4.2.1 光照条件 4.2.2 热量条件 4.2.3 水分条件 4.2.4 青稞生态型分区 4.3 油菜的气象条件分析 4.3.1 光照条件 4.3.2 热量条件 4.3.3 水分条件 4.3.4 油菜生态型分区 4.4 豆类作物的气象条件分析 4.4.1 光照条件 4.4.2 热量条件 4.4.3 水分条件 4.5 玉米的气象条件分析 4.5.1 光照条件 4.5.2 热量条件 4.5.3 水分条件 4.6 水稻的气象条件分析 4.6.1 光照条件 4.6.2 热量条件 4.6.3 水分条件 参考文献第5章 西藏经济林木与气象条件分析 5.1 苹果的气象条件分析 5.1.1 光照条件 5.1.2 热量条件 5.1.3 水分条件 5.1.4 苹果适宜栽培气候区划 5.2 梨、桃、杏的气象条件分析 5.2.1 光照条件 5.2.2 热量条件 5.2.3 水分条件 5.2.4 梨、桃、杏的气候条件评述 5.3 核桃的气象条件分析 5.3.1 光照条件 5.3.2 热量条件 5.3.3 水分条件 5.4 茶树的气象条件分析 5.4.1 光照条件 5.4.2 热量条件 5.4.3 水分条件 5.4.4 茶树适宜栽培气候区划 5.5 花椒的气象条件分析 5.5.1 光照条件 5.5.2 热量条件 5.5.3 水分条件 5.5.4 花椒的气候条件评述 参考文献第6章 西藏农业气候区划 6.1 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6.1.1 区划原则 6.1.2 区划因子 6.2 农业气候分区 6.2.1 一级区划 6.2.2 二级区划 6.2.3 农业气候区的划分 6.2.4 农业气候区的命名 6.3 农业气候分区评述 6.3.1 山地热带湿润气候区 6.3.2 山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6.3.3 高原温带湿润气候区 6.3.4 高原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6.3.5 高原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6.3.6 高原温带干旱气候区 6.3.7 高原亚寒带湿润气候区 6.3.8 高原亚寒带半湿润气候区 6.3.9 高原亚寒带半干旱气候区 6.3.10 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 6.3.11 高原寒带干旱气候区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西藏是以农牧业为主体产业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2004年农牧业总产值占
全自治区工农业总产值的30%,发展农牧业不仅是现阶段西藏经济建设的战略
重点,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农牧业的战略地位是不会改变的。农牧业
发展速度与广大人民群众对农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和全区经济建设发展的
需要相适应,建立一个经济效益高、社会效益好、生态效益稳定、良性循环的农
业经济机制,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益的农业目标,实现农业现代化是西藏农牧
业发展战略的总目标。要使农牧业生产按预定目标发展,取得预期的效果,必
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具体措施,农业要发展必须根据不同农牧业区的气候特
点,充分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实行分类指导,提高气候资源和农畜副产品的利用
率,提高农牧业的总体经济效益。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规模完成第二次农业气候区划以来,中国农业生
产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①随着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高新技术引进,农业朝高
产、优质、高效、低耗方向发展;种植业向粮食一经济一饲料作物三元结构转变;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向农业气候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②气候条件与气候资源
本身发生了变化,如中国东北地区平均气温升高,北方地区干旱范围扩大,长江
流域洪涝增多,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异常气候事件呈现明显增多的趋
势,有必要重新认识气候资源的变化及其合理利用和保护问题。③农业气候区
划技术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3S"与宽带高速网技术在农业气候资源动态监
测与开发应用中展示出广阔前景。基于此,中国气象局于1997年12月下发“关
于组织开展第三次农业气候区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利用“3S"技术进行气候资
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监测体系的建立,实行资源的平面与立体、时间与空间的全
方位优化配置。为各级政府分类指导农业生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
气候优势,趋利避害减轻气候灾害损失,提高资源开发的总体效益。为此,2002
年课题组向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申报了“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项目,并得以立项。
    课题组在研究分析西藏农业气候条件和农牧业生产实际的基础上,参考了
近年来国内完成的有关西藏全区、地(市)级和县级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各种单
项农业气候研究成果,收集了大量的气象资料和水文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
分析方法,并结合GIS技术,完成了高分辨率的农业气候资源分布图,揭示了近
     30年(1971—2000)西藏自治区农业气候资源和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
    年际和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对农作物、经济林木的气象条件进行了较为系统
    的分析,绘制了高分辨率的自然种植区划图。课题研究过程中,在《地理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应用气象学报》等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篇,并出版
    了《西藏高原霜冻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二》一书。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共分6章。第1章:西藏自然地理和气候概况。
    介绍了西藏的地形地貌、冰川、河流和植被情况,以及农业气候资源特点。第2
    章: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进行了500 m×500 m网格点
    气象要素的推算和分析,绘制了高分辨率的气候资源空间分布图,较为客观地
    揭示了西藏光、温、水资源在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分布状况;利用现代气候诊断分
    析方法,分析了西藏近30年日照时数、总辐射、气温、地温、降水量、降水日数、平
    均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基本气候特征、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等;评价了如何利
    用气候资源以利于西藏农业发展。第3章:西藏农业气象灾害。分析了干旱、洪
    涝、冰雹、雪灾和风灾等西藏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发生规律、年代际
    变化特征,并针对不同灾害提出了防御对策。第4章:西藏作物农业气象条件分
    析。重点分析了冬小麦、青稞、油菜、豆类、玉米、水稻的气象条件,以及主要作
    物产量的变化趋势;利用GIS技术,绘出了西藏冬小麦、青稞自然生态分布图。
    第5章:西藏经济林木与气象条件分析。根据生态条件和果树种类,绘制了西藏
    果树自然分布图,分析了苹果、梨、桃、杏、核桃、茶树、花椒等主要经济林木的气
    象条件。第6章:西藏农业气候区划。基于全自治区39个气象站和21个水文
    站,以及临时气象站、已撤销气象站的气象观测资料,参考国内区划指标,结合
    西藏实际,提出区划指标,划分了具有明确农业意义的农业气候区;完成了基于
    GIS下的高分辨率农业气候区划图,并对气候资源进行了分区评述。
    本书各章节执笔如下:第1章:杜军、张勇;第2章:杜军、胡军、张勇;第3
    章:杜军、张勇;第4章:杜军、胡军;第5章:杜军;第6章:杜军;统稿:杜军;资料
    收集整理:索朗欧珠、格桑卓玛、拉巴。
    本书编著过程中,得到了西藏自治区科技厅、西藏自治区气象局、拉萨市气
    象局有关领导的关心,以及西藏自治区气象台正研级高级工程师假拉、西藏自
    治区卫星遥感中心高级工程边多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庄立伟、
    西藏自治区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核真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还得到了2006年国
    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西藏羊卓雍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40565002)的资
    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西藏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课题组
    2006年12月

第3章  西藏农业气象灾害
    农业生产是按人们的经济目的而进行的综合性生物生产。现阶段的农业生产主要还是
在露天自然条件下进行的,因此,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很大,如果遇有气象条件异常,超出了农
业生产能够适应的范围和农业技术措施的调节能力,这些气象条件就会严重危害农业生物
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导致减产、产品质量下降,使人们的经济收益受到严重损失。这
种由于气象条件异常给农业生产带来的严重危害和给人们经济上造成的严重损失就是农业
气象灾害。它是一种或多种致灾因子对某一区域农牧业生产过程或生产对象所造成的抑制
破坏作用,超越了当地农牧业生产对象的调节承受能力而形成不同程度损失的天气气候异
常现象,它的发生往往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通常还具有较大强度的短时性和滞后性危
害,是直接或间接导致农牧业生产产量年际间增减幅度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西藏自治区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霜冻、病虫害和雪灾,它们每年都
会给当地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据不完全统计,1982—2000年平均每年受灾面
积为2.844万hm2(图3.1),其中1983年受灾面积*大,达20.37万hm。,其次是1995年,
为13.23万hm2。从各种灾害面积占总受灾面积比例来看(图3.2),干旱所占比例*大,达
38%,病虫害次之,为25%。因此,通过研究,应充分掌握本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季节性、周
期性、突发性特点和规律,采取各种有效的防御措施,使灾害对本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和
危害程度降低到*低限度。
    本章我们重点分析干旱、洪涝、冰雹、雪灾和大风等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和发生规
律。由于《西藏高原霜冻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一书系统地介绍了西藏霜冻发生的类
型、危害的作物、一般规律和农业气象条件;利用GIS技术揭示了西藏霜冻的空间分布状况
和区划;分析了西藏高原主要农区近40年霜冻的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趋
势变化、气候异常和气候突变;介绍了西藏霜冻发生的环流形势,建立了长期预报方法;根据
西藏各地霜冻发生的特点,提出了海拔3 800 m以上高寒农区几项防霜措施。因此,关于霜
冻的发生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本书就不再详细阐述。
 3.1  干旱
    干旱通常是指因长期没有降水或降水显著偏少,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甚至干涸的气
候现象。
    农业干旱的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是气象因素,除了降
水量外,降水的强度、气温、光照、风速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干旱的等级;其次是农业生产
本身的特点,农业结构、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生育时期及耕作措施等;第三是某些自然地
理条件,如土壤、水文、地形、地貌等;第四是社会经济条件,如灌溉条件、土壤水分保持所需
的物质条件等。
    从气象角度看,干旱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气候干旱。如春季(3—5月)西藏主要农区平
均降水量为20~60 mm,仅占年降水量的5%~10%;而农田蒸散量高达280~350 mm,占
年蒸散量的26%~30%。此期,农田水分的支出远大于收入,土壤年年处于干旱状态,因此
春旱是西藏的基本气候特征。另一是指由于气候异常而引起的天气干旱。如盛夏(7—8
月),西藏各地已进入雨季,但有的年份会出现一段晴热少雨的天气而发生干旱,此时正值小
麦、青稞抽穗、开花和灌浆期,需水量大。干旱的发生,将影响作物开花授粉,减缓籽粒灌浆
速度,缩短灌浆时间,致使籽粒不饱满,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持续时间长、发生强度大的干旱现象,常常会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工农业生产,生态
环境,甚至人类生存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干旱在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都可能发生,一
般说来,季风气候区是干旱发生*为频繁的地区。西藏高原属于季风气候区,在羌塘高原西
北部,由于接近亚洲大陆腹地中心,加以重山阻隔,很少受到南来水汽的影响,平均年降水量
不足100 mm,自然降水远不能满足作物和牧草生长的需要,致使该地常年处于干旱状态。
在藏东南和喜玛拉雅山的南坡,受特殊地形影响,降水较多,平均年降水量大于600 mm,其
中波密、察隅、墨脱年降水量达1 000 mm以上,属轻干旱区。其余广大农牧区,因雨水较
少,平均年降水量为200~500 mm,年际、月际变率较大,致使干旱发生较为频繁,属干旱或
重旱区,其中以雅鲁藏布江上中游农业区*为严重,尤其是夏季干旱的危害*大。
    据不完全统计,1982—1999年平均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旱发生(图3.3),年平均受灾
面积为3.412万hm2,其中1983和1986年为全区大范围的重旱年,受灾面积分别为10.07
万和9.3万hm2。
 3.1.1干旱类型及其影响
3.1.1.1依据干旱发生的时间,大致可分为春旱、夏旱和春夏连旱
    春旱是指3—5月因气温偏高、太阳辐射强烈、风力大、蒸发力强、长期无雨、降水量明
显偏少所引起的干旱现象。春旱的危害主要影响春播作物的正常播种、出苗及前期的生长
发育,造成断垄、缺苗、死苗现象发生;使冬作物返青后幼穗分化过程和拔节期生长发育受
阻,导致后期穗数、粒数减少;使牧草返青期推迟或延缓其生长速度,导致牲畜食物匮乏、饮
水困难。
    夏旱也称伏旱,指发生在6—8月的干旱。夏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初夏干旱,由于雨季
开始期偏晚,推迟到6月中、下旬才进入雨季,在6月上、中旬出现一个降水相对偏少的时
段,往往会发生旱象,此时期正是西藏地区小麦、青稞拔节孕穗期,土壤水分散失与增补矛盾
特别突出,作物处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对水分需求量增大。穗器官形成,特别是
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形成期,对水分要求敏感,若遇干旱,影响作物小穗小花的形成,直接影响
到有效穗粒数的多少和产量的高低。另一种是盛夏干旱,指雨季7—8月问出现一段晴热少
雨的天气而发生的干旱,亦称“卡脖子旱”。在此期间,正值小麦、青稞抽穗、开花和灌浆期,
需水量大。若水分不足,影响作物开花授粉,减缓籽粒灌浆速度,灌浆时间缩短,致使籽粒不
饱满,千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春夏连旱。是上述两种干旱于一年中连续发生的持续干旱现象。因其持续时间长,强
度大,危害程度*大。常会导致农牧业生产遭受巨大损失,而且还会导致河水干涸断流,给
地方经济发展和脆弱的生态平衡系统带来严重的滞后影响。
    上述干旱类型中,以春夏连旱的危害*严重。
3.1.1.2依据干旱发生的原因,干旱以土壤干旱为主
    按干旱的成因,可将干旱分为土壤干旱、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土壤干旱是指土壤水分
不能满足植物需要的一种干旱现象。久晴不雨,长期大气干旱是土壤干旱的主要成因。大
气干旱是指大气中的干旱现象。这时空气十分干燥,加之高温,有时并伴有一定的风力。土
壤可能并不缺水,但因作物蒸腾速率远大于根系水分的吸收速率,作物体内水分收支不平
衡,因水分亏缺而受旱。生理干旱,并非是土壤缺水而引起的,往往土壤中有足够的水分,但
由于其他环境因素不利(如气温过高,土壤通气不良——CO。增多、O:不足,土壤含盐分浓
度偏高,土壤过湿等)或农业技术措施不当(如化肥施得过多,影响根系的吸水),使作物体内
水分平衡失调而造成危害。
    西藏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气温不超过30℃,并且各种土壤的酸、碱、盐浓度适中,因而
作物生长期间基本上不存在大气干旱和生理干旱现象。相反,在长期无雨或少雨的情况下,
土壤干旱现象却时常发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