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中国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研究
1星价
¥26.6
(3.3折)
2星价¥26.6
定价¥8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3848049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50
- 出版时间:2007-06-01
- 条形码:9787503848049 ; 978-7-5038-4804-9
内容简介
本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全面系统地总结、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全方位剖析了信息供需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林情,提出井构建了中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为我国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是中国林业监测史上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必将对我国今后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录
**章 绪论
**节 概述
一、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和发展概况
二、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简述
三、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第二节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的根本保证
二、建立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决策依据
三、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四、评价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的必要手段
五、提升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六、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七、推进中国林业国际合作进程的信息平台
第三节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体系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三、现有监测资源积累为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监测基础
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第二章 综合监测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节 相关概念
一、森林资源
二、森林资源调查
三、生态监测
四、森林资源监测
第二节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内涵
一、基本内涵
二、目的任务
三、监测对象
四、监测内容
五、监测方法
六、监测特点
第三节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现代林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监测体系状况
**节 国外林业监测体系状况
一、现状
二、特点
第二节 国内相关行业监测体系状况
一、现状
二、特点
第四章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信息需求分析
**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信息需求
一、有关国际公约信息需求
二、联合国相关报告信息需求
三、其他国际信息需求
第二节 国家宏观决策信息需求
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信息需求
二、国土生态安全信息需求
第三节 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信息需求
一、生态建设状况评价信息需求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信息需求
三、现代林业评价信息需求
四、森林可持续经营信息需求
第四节 相关行业及社会公众等信息需求
一、相关行业的信息需求
二、社会公众等信息需求
第五章 我国林业监测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节 我国林业监测体系状况
一、现状
二、特点
第二节 体系建设与信息供需问题分析
一、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二、信息供需问题分析
第六章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节 指导原则
一、统筹规划、逐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立足现实、科学整合、适度超前的原则
三、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的原则
四、规范统一、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原则
五、需求主导、服务为本、信息共享的原则
第二节 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近期目标
三、中远期目标
第三节 建设思路
一、整合监测机构,构筑综合监测组织体系
二、整合监测内容,实现对森林生态状况的全面监测
三、整合监测方法,实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信息采集
四、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综合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五、加强基础建设,保障综合监测体系健康发展
第七章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节 综合监测体系的总体框架
第二节 综合监测体系的组织框架
一、综合监测体系的组织结构
二、各级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
三、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综合监测体系的技术框架
一、信息采集
二、信息处理与分析评价
三、信息管理与服务
参考文献
**节 概述
一、我国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建设和发展概况
二、国际森林资源监测的发展趋势简述
三、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体系建设研究
第二节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国家制定政策和科学决策的根本保证
二、建立国土生态安全体系的决策依据
三、实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
四、评价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成效的必要手段
五、提升林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
六、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七、推进中国林业国际合作进程的信息平台
第三节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现实条件
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和法律依据
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体系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
三、现有监测资源积累为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监测基础
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为体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
第二章 综合监测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节 相关概念
一、森林资源
二、森林资源调查
三、生态监测
四、森林资源监测
第二节 森林资源和生态状况综合监测的内涵
一、基本内涵
二、目的任务
三、监测对象
四、监测内容
五、监测方法
六、监测特点
第三节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科学理论
二、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现代林业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国内外相关监测体系状况
**节 国外林业监测体系状况
一、现状
二、特点
第二节 国内相关行业监测体系状况
一、现状
二、特点
第四章 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信息需求分析
**节 国际合作与交流信息需求
一、有关国际公约信息需求
二、联合国相关报告信息需求
三、其他国际信息需求
第二节 国家宏观决策信息需求
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信息需求
二、国土生态安全信息需求
第三节 生态建设与林业发展信息需求
一、生态建设状况评价信息需求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信息需求
三、现代林业评价信息需求
四、森林可持续经营信息需求
第四节 相关行业及社会公众等信息需求
一、相关行业的信息需求
二、社会公众等信息需求
第五章 我国林业监测体系现状与问题分析
**节 我国林业监测体系状况
一、现状
二、特点
第二节 体系建设与信息供需问题分析
一、体系建设问题分析
二、信息供需问题分析
第六章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节 指导原则
一、统筹规划、逐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
二、立足现实、科学整合、适度超前的原则
三、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的原则
四、规范统一、高效实用、安全可靠的原则
五、需求主导、服务为本、信息共享的原则
第二节 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近期目标
三、中远期目标
第三节 建设思路
一、整合监测机构,构筑综合监测组织体系
二、整合监测内容,实现对森林生态状况的全面监测
三、整合监测方法,实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信息采集
四、整合信息资源,建立综合监测信息管理平台
五、加强基础建设,保障综合监测体系健康发展
第七章 综合监测体系建设的基本框架
**节 综合监测体系的总体框架
第二节 综合监测体系的组织框架
一、综合监测体系的组织结构
二、各级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
三、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综合监测体系的技术框架
一、信息采集
二、信息处理与分析评价
三、信息管理与服务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流行草花图鉴
¥4.8¥13.0 -
常见树木图鉴
¥16.3¥48.0 -
马蹄实用栽培和加工技术
¥14.4¥32.8 -
花史左编
¥22.8¥68.0 -
齐民要术之语言特色研究
¥11.4¥26.0 -
禽病鉴别诊断与防治-(第2版 )
¥4.8¥11.0 -
玉米生产技术大全(第二版)
¥49.8¥80.0 -
中国粮食经济史(国家出版基金)
¥42.2¥75.0 -
农业推广
¥41.1¥68.0 -
药食同源中药材实用栽培技术
¥31.8¥54.0 -
现代糯高粱绿色生产技术
¥37.6¥60.0 -
土壤农化分析 第三版
¥37.3¥55.0 -
城眼观乡:农业中国的农村怎样成了国家问题(1908—1937)
¥64.4¥88.0 -
高粱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32.5¥45.0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17.6¥45.0 -
大豆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
¥22.0¥35.0 -
玉米绿色生产技术
¥22.0¥35.0 -
现代农业种植技术
¥44.1¥88.0 -
樱桃番茄新品种新技术
¥24.6¥38.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中国古代农具
¥21.5¥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