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6643221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8
  • 出版时间:2007-11-25
  • 条形码:9787506643221 ; 978-7-5066-4322-1

内容简介

《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丛书: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则是在充分利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中的重中之重课题——“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两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编辑者进一步归类、整理、精炼、升华而成的。丛书共包括《中国标准化战略研究》、《国家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国内外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等四部。 《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丛书: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在编写上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首先,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际和国外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经验,预测了国际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其次,提出了我国标准化发展总体战略,明确了以提高标准适应性和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技术创新、国际竞争、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保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其三,站在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的高度,从标准化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全面剖析了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体系的现状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型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方案和实施举措;其四,充分利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系统揭示了“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标准对综合国力的贡献率”、“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标准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标准适用性”等重大理论问题。

目录

第1章 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1.1 概述1.1.1 计划经济体制下标准的作用1.1.2 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标准的作用1.1.3 市场经济体制下标准的作用1.2 标准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2.1 标准是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重要依据1.2.2 标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1.2.3 标准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武器1.3 标准能够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总福利水平1.3.1 标准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1.3.2 标准能够提高国民经济效益1.3.3 标准能够提升社会总福利水平1.4 标准有助于建立贸易优势地位1.4.1 标准是进行贸易的基本条件1.4.2 标准是贸易仲裁的依据1.4.3 标准是建立贸易优势地位的保证1.5 标准能够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1.5.1 研究开发、成果转化、标准研制的系统原理1.5.2 标准能够加速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1.5.3 标准能够带动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1.6 标准能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1.6.1 标准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技术手段1.6.2 标准是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1.7 标准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1.7.1 标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基石1.7.2 标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工具1.8 结论参考文献第2章 标准对综合国力的贡献率研究2.1 综合国力:概念、内涵及组成2.1.1 综合国力的内涵2.1.2 综合国力概念的发展2.1.3 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2.1.4 综合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2.2 标准对综合国力的贡献作用2.2.1 标准及其作用概述2.2.2 标准及标准化是科技研发活动的重要内容2.2.3 标准对综合国力的贡献机理2.3 标准对综合国力贡献率的定量评价2.3.1 贡献率与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含义2.3.2 标准对综合国力贡献率的估算方法2.3.3 标准化水平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2.3.4 标准贡献率定量研究2.4 结论参考文献第3章 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研究3.1 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趋势、现状与问题3.1.1 国外发展趋势3.1.2 国内发展现状与问题3.2 标准与科技研发的相互作用机制3.2.1 基于动态企业理论看标准3.2.2 科技研发的技术经济特性3.2.3 标准的技术经济特性3.2.4 科技研发与标准的相互作用机制3.3 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机制及模式3.3.1 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机制3.3.2 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模式3.4 国外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现状考察3.4.1 国外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概述…… 第4章 标准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研究第5章 标准适用性研究附件1 推荐性标准适用性评价表附件2 强制性国家标准综合评价表附件3 标准体系适用性评价表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nbsp; 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经济竞争更趋激烈,标准已成为
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
的技术规则。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技术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就,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和促进国际
贸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和社会生活的有序
进行做出了巨大贡献,凝聚了几代标准化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但是,面对
日趋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以及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出
的更高要求,我国的标准化总体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
标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制修订速度慢,高新技术标准缺乏,安全标准体系
不健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标准滞后,标准管理运行机制与市场需求脱节,
标准的国际竞争力不强、重点领域标准严重匮乏等方面,从而导致标准化工
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不足,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引领乏力,
标准的制定和修订过程自主创新能力缺乏。这种局面严重影响并制约了我国
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快标准化发展、提升标准
化水平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事业中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面对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对标准化工作提出的挑战与要求,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科技部适时提出了适应我国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战略,并将“重要技术
标准研究”列入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由科技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
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实施。2002年,经国务院科教领
导小组批准,“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正式启动。该专项研究重点开展了中
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技术性贸易措施战
略研究,以及农业、环境保护、制造业、电子信息、通信等关键领域的重要
   技术标准研究。专项共安排104项课题、19个试点城市、22家试点企业,是
  我国标准化发展史上规模*大、涉及领域*广、研究问题*全面的一次重大
  研究工程。
    众志成城,金石为开,通过近10个国务院直属部门,200多个省、市地
  方政府部门,800家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50多家行业协会的4000多名科
  研人员三年多的艰辛努力,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具体承担的“重要技术标准
  研究”专项中的重中之重课题——“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家
  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两项课题研究取得了圆满成功,成果获得有关政府
  部门、企业和专家的高度认可,产生了一系列具有重要价值和深远影响的成
  果。其中主要成果包括:中国标准战略研究总报告一部,支撑报告73部,国
  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总报告一部,支撑报告69部,总字数达420万余字。
  这些研究成果的问世,为我国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构建新型
  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研究成果的应用将会极大地促进
  重大科技成果的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促进高新技术快速发展和产业结
  构的优化调整,全面提高我国标准的整体水平。
    “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丛书”则是在充分利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
  项中的重中之重课题——“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和“国家技术标准
  体系建设研究”两项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编辑者进一步归类、整理、
  精炼、升华而成的。丛书共包括《中国标准化战略研究》、《国家标准体系建
  设研究》、《国内外标准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
  研究》等四部。
    本套丛书在编写上注重系统性和理论性,首先,深入研究和剖析了国际
  标准化组织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国际和国外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经验,预测
  了国际标准化的发展趋势;其次,提出了我国标准化发展总体战略,明确了
  以提高标准适应性和竞争力为核心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技术创新、国际竞争、
  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保障条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战略措施;其三,站
  在全面提升标准化水平的高度,从标准化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
  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等各个方面,全面剖析了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体系的现状
  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新型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方案和实施举
  措;其四,充分利用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种学科,系统揭示了“标
  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标准对综合国力的贡献率”、“标准与科技研
  发协调发展”、“标准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标准适用性”等重大理论问题。
    “中国标准化发展研究”系列丛书的出版,必将在标准化知识的宣传普
  及、理论探讨、方法研究以及标准化的管理改革和对策应用等方面,对我国
 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们全国标准化工作者多
年来辛勤探索的结晶和长久的期盼。
    “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专项中的重中之重课题——“中国技术标准发展
战略研究”和“国家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研究”两项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得到
了中央领导同志、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有关部
门、单位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课题承担单位中国标准化研
究院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为两项课题研究付出辛勤劳动的全体研究人
员、专家和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中国标准出版社张健全社长和白德美总编辑的大力支持。感谢于
茁路主任在丛书编辑、出版等方面所花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他卓有成效
的工作保证了本丛书的顺利按时出版。中国标准出版社的张利华编辑和张
金荣副编审都是非常专业而又令人愉快的合作者,感谢他们认真负责的督
促工作和高质量的编辑工作,没有他们的帮助和支持,本丛书不可能这么
快出版。
    *后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丛书统稿人员在统稿过程中做了*大的努力,
但是由于编写时间紧、篇幅长、内容多、涉及面又很广,加之水平和经验所
限,丛书中仍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郑卫华
2006年12月

第3章
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研究
  3.1  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趋势、现状与问题
  3.1.1国外发展趋势
  根据对发达国家科技研发以及标准制定情况的大致了解,发达国家中标准的制定呈现出三大趋
势:1)科技研发竞争的激烈化与标准制定的快速化;2)以企业为主导的创新体系的多层次化与标
准制定参与主体的多元化;3)科技研发的国际化与标准的趋同化。发达国家代表着技术发展的*高
水平,它们之间的竞争也是国际范围内*高层次的竞争,因此,发达国家在科技研发与标准领域中
表现出来的一些趋势直接代表着这些领域的国际趋势,并且成为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与反思的对
象。下面具体对这三大趋势进行说明。
    3.1.1.1  科技研发竞争的激烈化与标准制定的快速化
    有资料表明,技术成果平均老化周期在20世纪30年代为25年;20世纪50年代为15年;20
世纪70年代为8年;20世纪90年代为3~5年。当然领域不同老化周期也存在差别。现代科学、
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相互之间的转换时间大幅度下降,而且界限也变得更加模糊。美国技术进
步研究所的研究结果显示,1990年美国公司推出一项新产品需要35.5个月,到1995年只需23个月。
1990年一辆汽车从概念到投产需6年时间,现在只需2年半。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司生产的产
品中只有20%是新产品,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上升到1/3。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的是标准制定
周期越来越短。世界上各大标准制定组织都加快了制定标准的速度。例如据IEC统计,少于3年的
目标项目1999年为79%,2001年则达到了87%左右,以前标准制定周期在5年以上,现在则要求
项目必须按照设定的目标完成。又如,为将标准及时推向市场,ITU标准的制定时间在过去10年里
减少了80%,其批准和出版时间如表3一l所示。
    这种局面在信息产业表现得尤为显著。如国际电信联盟(ITU)1999年制修订了362份建议书,
 2000年通过了385份建议书。再以ISO来看,其1998年制定的标准中材料技术领域占了23.4%,
电子、信息技术和电讯领域占了16.3%;2000年材料技术领域占了28.9%,电子、信息技术和电讯
领域占了14.8%;2001年材料技术领域占了28.5%,电子、信息技术和电讯领域占了15%2。
表3-1  ITU标准的批准和出版时间
┏━━━━━━┳━━━━━━━━┳━━━━━━━━━━━┳━━━━━━━━━━━━┳━━━━━━━━━━━━━┳━━━━━━━━┓
┃            ┃1998年          ┃1989~1993            ┃1993~1996              ┃1997~2000                ┃2001~2004      ┃
┣━━━━━━╋━━━━━━━━╋━━━━━━━━━━━╋━━━━━━━━━━━━╋━━━━━━━━━━━━━╋━━━━━━━━┫
┃批准时间    ┃    4年         ┃    2年               ┃    18个月              ┃9个月(特殊情况5个月)      ┃    2~9个月    ┃
┣━━━━━━╋━━━━━━━━╋━━━━━━━━━━━╋━━━━━━━━━━━━╋━━━━━━━━━━━━━╋━━━━━━━━┫
┃  出版时间  ┃    2~4年      ┃    2年               ┃    1~l-5年            ┃    6~12个月             ┃    3~9个月    ┃
┗━━━━━━┻━━━━━━━━┻━━━━━━━━━━━┻━━━━━━━━━━━━┻━━━━━━━━━━━━━┻━━━━━━━━┛
    可以说,标准制定周期的缩短正是适应于技术进步速度加快这一现实而产生的。没有快速的技
术进步,就没有标准制定周期的大幅度缩短。当然,如果进一步考察,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又由科
技研发竞争日趋激烈所导致的。没有科技研发竞争的激烈化,也就没有快速的技术进步。
    3.1.1.2创新体系的多层次化与标准制定参与主体多元化
    由于创新的力量不可能是自上而下的,而主要是源自社会的微观层次,因此在一个技术迅速变
革的时代,不可能指望国家能够及时地制定出与技术进步的步伐相二致的标准。因此,在发达国家
参与标准制定的主体往往同时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例如,德国进行的标准化调查表明,在被调查
的企业中,有75%的企业参加国家标准化机构的活动,其中60%的企业不但积极参加国家标准化活
动,而且积极参加国际标准化活动;在发达国家,大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是国际标准的主角和推
动者,公司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高达80%。另外,由于国际标准化组织对于国际标准的制定有很
大的势力,而这些组织主要由发达国家所控制,因此,发达国家中企业参与标准的努力主要是通过
参与到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实现的。如成立于1906年,至今有90多年历史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
是世界上成立*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有关部门电气工程、电子工程、信息技术等领域
的国际标准化工作,其标准涉及世界市场产品的35%,主要由跨国公司参与制定。显然,跨国公司
代表的是发达国家的利益要求。
    在发达国家,一般而言,政府对于标准并不是不起作用,而是在一个不那么直接的层次上起
作用。由于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多层次的国家创新体系,因此,国家对于科技研发
的作用重在为科技研发提供可持续性的人才需求以及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领域进行基础性的科
技研发。可以说,发达国家中标准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与这些国家创新层次的多元化是一致的;同
时,国家的职能定位与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角色定位也是相辅相成的,且后者处于一个更加根本
性的位置上。

    13.1.1.3科技研发的国际化与标准的趋同化
    近20年来,随着国际贸易和科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贸易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
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国际标准的需求日益增长,1980年生效实施的《贸易技术壁垒协定》
(GATITTBT),更促使标准趋同活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采用国际标准,或者说是标准的
国际化或标准的国际趋同,已成为全球普遍的发展趋势。例如,美国的政府和国家标准有3.7万个,
欧盟的标准多达10万多个,日本仅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就有6000多个,从发展趋势来看,这些标准
中大部分都将在政府、跨国公司等的努力下逐步转化成国际标准。又比如,德国目前应用的约15 800
种工业标准中,大多数等同于国际标准。
    以上几个方面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并且从根源上讲都是源于竞争的国际化、激烈化。
    3.1.2国内发展现状与问题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国内科技研发与标准协调发展的现状:**,标准制定的主体;第
二,制定标准的动力;第三,技术成果到标准之间的传导机制;第四,标准是否能够及时反映行业
技术进步的情况。
    3.1。2.1  标准制定主体的单一化
    国内标准的研制主要由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承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大多是科研院所的学
者,来自企业的专家很少。从数量上看,国家制定、采用的标准每年都不少,如1999年,我国修订
国家标准416项,制订国家标准463项,共计批准发布国家标准879项,2000年,信息产业部仅批
准发布的通信行业标准就达67项。但除了少数标准是应企业的迫切要求而制定的以外,大多数标准
都是政府的单方面行为。甚至是在高新技术领域,国家标准的组织制定仍然由具体相关的行政部门
来做,审查批准发布也是如此。
    当然,也有个别的例外。如在信息家电领域,由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主持、国内12家单位
联合发起的网络家电产品互联、互通的家庭信息化网络技术体系结构框架已搭建起来,家庭网络系
统产品开发平台已开发完成,获得16项专利。但这样的经验目前在国内还并不具有普遍意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