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心理学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6094290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18
- 出版时间:2007-12-01
- 条形码:9787560942902 ; 978-7-5609-4290-2
节选
nbsp; 序
社会学在中国内地恢复重建已将近30年了。伴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社
会学学科也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国社会的过程中一天天发展进步。正是急剧的社
会变迁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为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大的舞台。社
会学也在这个舞台上大显身手,在帮助人们认识社会规律、制定社会政策、解决社
会问题、创建和谐社会等诸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社会学领域以来,笔者就深深地被这一学科的独
特视角、研究方法以及丰富多彩的研究领域所吸引,20多年来一直在大学醉心于
社会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80年代中期在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的5
年中,笔者就从一些国外的和国内早期的社会学教材中获得了许多的收益。90年
代中期至新世纪初在华中理工大学(现改名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的几年
中,曾出版了《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独著,1996年初版,2001年第2版,2005年第3
版)和《社会学导论》(主编,1997年)两本专业基础课教材。出版社反馈的信息表
明,这两本教材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已发行
12万册。
正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出版社盛情邀请笔者组织编写一套“大学社会学教
材”。这对笔者来说,无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为一方面自己才疏识浅,对
社会学的许多领域了解不多,难以胜任这一工作;另一方面,自己日常的教学、科研
以及指导研究生的任务也比较繁重,时间和精力上也有一定困难。虽几次推托,但
终究经不住出版社的盛情邀请,只好勉为其难地担当起这套教材总主编的重任。
客观地说,目前国内的社会学教材已有不少。但除了“社会学概论”、“社会学
研究方法”、“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心理学”、“社会统计学”等主干课程的教材版
本相对较多外,其他分支社会学的教材往往很少。同时,许多教材由于编写和出版
的时间较早,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教学的需要。另外,相对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
家中社会学教材种类繁多的状况,国内社会学教材可选择的余地实在太小。这些
状况为这套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现实的需要。
这套“新编大学社会学教材’’的编写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全面性。即希望经过5~10年的努力,编写出覆盖目前社会学系所开设
的30门左右的专业课程的教材(其中,专业基础课教材10本左右,专业选修课教
材20本左右),以增加社会学教师选择教材的空间,同时改变目前少数专业选修课
找不到教材的局面。
二是规范性。这种规范性一方面体现在全套教材的整体规划和单本教材的具
体设置都是依据社会学学科的内容结构;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每一本教材的编写
要求是以现有的、成熟的、社会学界普遍采用的体系、框架和知识点为依据。
三是本土化。尽管社会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会涉及西方社会、西方社会学
家以及西方社会学理论,但我们更加强调在教材的编写中要将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应用于中国社会的现实,要以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材料来向中国的学生介绍社会学
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领域。
笔者深知,要达到上述目标,需要全国社会学界同行的大力支持。我们真诚希
望有更多的有经验的社会学教师、研究者加入到这一工作中来,成为这套教材的编
写者。
如果有更多的学生从这套教材中获得了对社会学知识的了解,打开了认识中
国社会的窗口,那么我们的工作和努力就获得了回报。我们期待着!
风笑天
2007年11月于南京大学
社会态度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与他人或群体进行交往互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会
对他人及各种社会事物产生认知活动,而且也会在认知的基础上表现出种种的态
度。
态度不但会对人们怎样对待其他人和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会左右着人
如何去行动和取得何种社会效果。通过研究人们的态度,可以认识和预测个人行
为。因为态度的对象都具有社会性,所以谈到态度时一般指的就是社会态度。
社会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社会态度在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占据
十分重要的位置,早期的社会心理学家托马斯甚至认为社会心理学就是“研究态度
的科学”。
目前,关于社会态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社会
态度仍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节社会态度概述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40特点
(一)社会态度的含义
态度(attitude)是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心理现象。早期的社会心理‘
学家对态度已有了一定的研究。
*早注意到态度这一心理现象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彭斯(Kenneth Wartinbee
Spence,1907—1967),他在1862年提出,态度是一种个体判断和思考后产生的有
一定方向的先有之见或先有倾向。他的看法后来被印证了。1885年,丹麦社会心
理学家朗格(Carl Georg Lange)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对反应时间的研究发现,被
试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影响对刺激物的反应时间。这种预先的准备或者倾向
就是态度。在朗格这个著名的实验之后,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了态度会影
响人的心理和行为。
1909年,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与兹纳尼斯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一书
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这本研究波兰移民问题的书具体阐明了态度及其内涵。他
们把态度定义为个体对社会客体的价值、作用和意义的心理感受,或者说是个体对
某些社会价值的意识状态。此后,态度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早期还
有观点认为,态度是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
向。但是,当时心理学家并没有关于态度的一致的定义。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社会心理学后来对社会态度有了不同的定义。美国社
会心理学家奥斯古德和瑟斯顿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奥尔波特把态度看
做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做由认知、情感、行为等三种成分构
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
人内部的系统。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们着重讨论了态度的定义和分类问题。在这之后,
奥尔波特在1975年发表了一篇关于态度的定义的综述文章,列举了态度的17种
定义。他把这些定义加以比较,得出了几个共同点:**,态度是意识和神经系统
的某种状态;第二,态度具有反应准备性;第三,态度具有组织性;第四,态度的产生
离不开以前的经验;第五,态度可以给行为以指导性和动力性影响。①这一研究的
结果使态度这个概念有了比较确定的内涵,使它与普通心理学上的几个概念,比如
心向或定势,以及个性属性区别开来。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态度是一种看不见的内部准备状态,通常是通过外显反
应加以推导,其主要特征是评价性,即对一个对象的积极或消极的反应倾向。态度
必定具有特定的态度对象,即评价指向的东西。态度是稳定的倾向,是跨越一切时
间和情境的。
本章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综合性的定义:社会态度指个体自身
对社会存在(社会事物或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一定结构的内在心理
准备状况;社会态度对人的反应具有指导性和动力性的影响,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行
为倾向。
通过分析上面的定义,社会态度具有以下四层含义。
**,社会态度是一种心理状态。个人对不同的人或事物会有一些不同的态
度。这些态度是内在心理反应或心理过程,是不易观察到的,必须要通过外显行为
才能推导出来。
第二,社会态度的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存在。个体所具有的社会态度都指向某
些具体的对象,这些对象是一定的社会存在,比如具体的人或群体,也可以是某些
社会事物。正因为态度的对象性具有明确的指向,这使它不同于个体对外界刺激
的简单反应。
第三,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内在结构。个体的社会态度和外显行为有明
显的区别,它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只能间接地由个人的表情、意向和行为中推
导才能得到。另外,态度还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图或行为成分等构成,呈现
出一定的结构。正是因为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内在结构,所以它具有其独特的心
理功能,成为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动力。
第四,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态度是后天习得的产物,个人一旦形
成某种态度,便不易改变。态度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能
够保持一定时间而不变。我国的社会心理学家周晓虹认为,稳定的态度已经成为
个体人格的组成部分,是不会轻易发生改变的。特别是组成态度的三种心理成分
中的感情成分,它是*难以改变的,因而也是*为持久的、内在的,由此构成了社会
态度的核心部分。①
在分析社会态度的具体含义之后,还要注意它和一些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首先,态度与心向(或定势)是心理学上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心向(或定势)是普通心理学的概念,而态度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心向是指在一
定情境下采取某一特定行动的准备性或倾向性,这种准备性或倾向性是暂时的。
态度则是指对一定社会客体采取一定反应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较为持久的、稳
定的。心向(或定势)一般是无意识的,或处于低意识状态下,而态度一般是有意识
的。态度并不都处于同一的意识水平上,有些处于高意识水平,有些处于低意识水
平。处于低意识水平的态度之间的不一致,很难被觉察。
其次,态度与价值观有所不同。社会态度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社会事物或
社会现象)的一种较为稳定的看法和一定结构的内在心理准备状况。价值观是社
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合意目标的准则。态度
是比较具体的、众多的,价值观则超越具体事物而涉及行动的标准和目的。价值观
是对抽象目标的积极的反应倾向,如对正义、真理、自由等。态度和价值观的共同
点在于:二者都有助于明确个人经验和指导行动,都可以维持和改变。但态度一般
比价值观更易于改变。另外,价值观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
度反映出来。
作者简介
p> 李文华,男,1969年9月生于湖南省岳阳市。
1991年7月、2000年1月和2002年12月分别毕业于
武汉科技学院机电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系和南
京大学社会学系,专业分别为工业电气自动化、
心理学和社会学,获法学(社会学)博士学位。
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研
究领域为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保障学。近
3年来,]三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广西哲
学社会科学“r五”、 “十一五”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4.0¥45.0 -
偏见
¥17.9¥56.0 -
世界尽头的咖啡馆
¥15.8¥45.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4.7¥39.8 -
女性生存战争
¥19.8¥66.0 -
汉字王国
¥13.8¥46.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8¥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2.2¥32.0 -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
¥13.9¥39.8 -
健康鸿沟:来自不平等世界的挑战
¥16.5¥55.0 -
万物皆无序
¥16.4¥42.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1.0¥36.8 -
自卑与超越
¥14.7¥39.8 -
乡土中国
¥12.2¥26.0 -
字海探源
¥25.0¥78.0 -
理解人性
¥13.9¥39.8 -
后现代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精装)
¥19.8¥66.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1.4¥38.0 -
猎物人(八品)
¥23.8¥8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9.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