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81100928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36 页
- 出版时间:2008-04-01
- 条形码:9787811009286 ; 978-7-81100-928-6
节选
bsp; 序 言
根据阿德勒(1997,译著)的观点,摆脱自卑,追求卓越,是人类*基本、*普遍的动机。如
果你留心身边一个人一段时间的行为和心态,很快就会发现阿德勒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如果认真思
考一下此刻正在中国上海举行的特奥会和2008年将在中国北京举行的奥运会和残奥会,也不难感
悟其中之异同:特奥会、残奥会不单单是摆脱自卑,奥运会也不仅仅是追求卓越。亲爱的读者,你
到目前为止的一生,是否也有这8个字的烙印?
我希望以此书表达我对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的崇高敬意。他的童年可谓多灾多
难:幼时患佝偻病身体虚弱,4岁时才会走路,5岁时又得了严重的肺炎,9岁刚上中学时因数学
不好而被老师视为差等生。但他奋发图强,25岁时获医学博士学位,42岁时与弗洛伊德分道扬
镳,创立《个体心理学学会》,成为现代自我心理学鼻祖,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
是的,中国古代史、现代文明史中不乏这样的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正在为奥运
会拼搏的运动员们,又有哪个不是在跌爬滚打中奋勇向前着呢?
阿德勒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发现所处的地位是自己希望加以
改进的。如果我们一直保持勇气,便能通过直接的、实际的方法改进自身处境,从而摆脱自卑。但
如果一个人不再认为脚踏实地的努力能够改进所处的环境而又无法忍受自卑感,他便不再会去设法
克服障碍,反倒用一种优越感来自我陶醉。而如果造成自卑感的问题一直未能解决,他所采取的每
个步骤都会逐渐将其导入自欺之中,并给人造成漫无目标的印象。他用各种方式麻醉自己,但真正
的自卑感原封不动,*终成为精神生活中长久潜伏的暗流,此时就形成了自卑情结。
阿德勒还认为,每个人同时又都有优越感目标,它决定了个人赋予生活的意义。优越感目标是
我们在幼时通过不断摸索而形成的,没有人能够完整无缺地对自己的优越感目标作出清晰的描述,
但它渗透在个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在人格的整体中呈现出潜在的一致性。优越感的目标一旦被具体
化之后,个人在生活模式中的习惯和病症对达到其具体目标而言,都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有人将
身体的位置高过其他人作为优越感目标,那么他很可能的行为是拿来一架梯子坐在教室黑板的顶
端,他选用的工具和采取的行为对于其目标而言是十分明智的,唯一疯狂的所在就是他对优越地位
的解释。
“在每件人类的创作之后,都隐藏着对优越感的追求,它是所有对我们文化贡献的源泉。人类
的整个活动都沿着这条伟大的行动路线——由下到上,由负到正,有失败到成功——向前推进。但
是,真正能够应付并主宰其生活问题的人,只有那些在奋斗过程中,也能表现出利他倾向的人,他
们超越前进的方式,使别人也能受益。”(阿德勒,95)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中国运动员备战和参加奥运会的历程,既是摆脱自卑和追求卓越的双重
价值表征,也是发挥个人潜能和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双重目标体现。
获得理想竞技表现是所有运动训l练与体育比赛参与者的目标,也是运动员心理训I练的现实目
标。中国运动员、教练员在奥运会、亚运会和全运会上成功参赛的实践,为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总结
比赛制胜的心理规律和开展卓有成效的心理训1练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运动心理学工作者们结合心理
学理论和运动队实践在高水平运动员心理训l练领域进行的长期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刘淑慧(2001)紧密结合射击运动训l练和国际重大比赛的实际,率先提出并逐步形成了以心
技结合训 练为基础,以积极思维控制训I练为中介,以积极比赛自我意象训练为整合的前后有序、上
下联结的心理建设综合模式。该模式的实施帮助射击运动员在多次国际比赛中取得了骄人战绩。依
照“行为塑造”理论,刘淑慧(2001)创造设计了射击心理训I练系列程序,形成心、技、战、体
协调统一的个体化合理动作定型,并通过加重心理负荷训练与比赛衔接,进一步提高射手的行为应
对能力;依照合理情绪疗法、观念系统理论与方法等心理学原理进行咨询,经心理干预与认知调
整,提高射击运动员参加国际大赛的自信心和成就动机水平,确立射手正确比赛心理定向,形成积
极比赛态度,提高射手的认知应对能力;将上述内容整合在积极比赛自我意象训l练中,通过表象、
榜样替代、情境想象,形成自强、自信、自控的积极比赛自我意象,提高运动员大赛中自我指导能
力,以充分发挥技术水平。心理建设综合模式体现了心理教育、心理训I练、心理咨询在实施上的系
统性和个体心理建设的综合性。
*近,姒刚彦(2006)在详尽分析传统心理训l练范式在运动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其原因的基
础上,提出了以逆境应对为核心的心理训I练体系。在运动心理学领域,传统的心理训练范式(Ha—
nin,1989;Jackson,1996;Materns,Vealey,&Burton,1990;Morgan,1980;Terry,2003)从心
理学角度来描述与界定理想竞技表现时,强调的是*优化原则,尝试做的便是对这种状态的追求,
认为在“*佳”心理状态下运动员才会出现理想竞技表现,或者运动员的理想竞技表现本身就是
这些*佳心理状态的体现。“*佳”或“*理想”心理状态可能是一种*佳的心境“冰峰”现象,
也可能是单一维度或多重维度(唤醒,焦虑,自信心)的*佳水平、区域、组合,或者是一种理
想的“流畅”(fIOW)境界。而姒刚彦(2004)在过去20年应用研究与实践工作经验基础上,从
应用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提出理想竞技表现的新定义,即:在竞赛中对各种逆境的成功应对。从该定
义出发,他构建了运动员的逆境应对训I练模式。这一训l练模式由4个阶段组成,包括:①确认或预
见典型逆境;②找出合适的应对逆境方法;③实施个人化的训l练;④评价训练效果。这种训练模式
可以使运动心理学家在实践中的干预体现出更强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姒刚彦(2006)认为,个
体对逆境的意识和认知能力是可以被评价和训I练的,所学到的应对行为的效果也是可以被评价和再
建的。通过逆境应对训练模式,理想的竞技状态就向“通过训练可获得”的境界迈进了一步。逆
境应对训练模式直接植根于竞技运动实践,以众多实例为依据,提示了高水平运动员系统心理训I练
的一个新导向。
我们认为,心理训l练的重点是在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比赛
的心理控制和心理调节,是训练过程中心理训1练和人格培养的自然结果和集中体现。运动员的心理
调节,也是一种技能,可称为心理调节技能,可在训1练中不断得到提高。在技术训l练中,运动员通
过天天练、反复练的过度式学习,形成长系列的、稳固的条件反射和行为模式,在比赛*关键的时
刻,通过稳固的行为模式进行*迅速和*恰当的技术、战术反应。同理,心理训I练也强调结合技
术、战术、身体训练内容的天天练、反复练,形成积极而稳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以正确习惯
应对顺境、逆境、困难、挫折及突发事件,使自己取得心理上的优势。这样,运动员不仅可以凭借
这些稳固而积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应对训 练、比赛中的困难,还可以应对退役后生活中的困
难。心理训练的目标首先是为了帮助运动员提高参赛成绩,同时,也是为了运动员的终生发展。
本书旨在为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科研人员进行大赛的心理准备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行动建
议和参赛指导,帮助运动员以*佳心态参加大赛。本书共分10个主题、30个案例分析。这10个主
题是训练和比赛中*常见的心理调节问题,包括激发动机、保持自信、控制情绪、应对逆境、集中
注意、应对意外、比赛定位、适应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团队凝聚力。
需要指出,对于中国运动员奥运夺冠时的*佳心理状态,运动心理学工作者所能分析和提炼的
仅仅是很少一部分,每个运动员和教练员也都会有“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宝贵经验。因此,叙
述中的疏漏、分析中的错误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予以指正。我们希望,这些奥运精英在自我发展过
程中的心路能够成为社会的共同精神财富,指引那些在困难中历练、为理想而拼搏的运动员和普通
人。
作为《运动心理学》特别是《竞赛心理学》的辅助资料,本书特别适于教练员、运动员、体
育管理人员以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阅读和参考。
*后,我希望借此机会,感谢编写心理分析的所有作者,他们的名字已经列于目录和正文中。
这本书既是集体智慧的成果,也代表了作者团队对中国奥运冠军勇攀高峰的崇高敬意。
张力为(教育学博士、哲学博士)
北京体育大学
2007年11月15日
从噩梦到惊喜
——滕海滨雅典奥运夺冠心理分析
丁雪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郑猛,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 引言
一个运动员,在历练多年之后,在自己期待已久的*重要的比赛中产生重大失误,丧失了完美
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也拖累了集体的艰苦努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怎样的悔恨、懊恼?他会怎
样的内疚、自责?他会怎样感受这个星星不再是那些星星、月亮也不再是那个月亮的世界?对此,
我们只能说理解,只能去安抚,但永远无法有那种切肤之痛的体验和感受。滕海滨在雅典奥运会经
历的6天告诉我们,一个惨痛失败之后的那个胜利,比起其他的胜利,显得更加悲壮,更加伟大。
实战案例
赛前准备
滕海滨刚5岁就被父母送到了北京市东城区体校开始体操锻炼,也许他天生和体操有缘,没费
多大劲,他就在同龄的少年中显得出类拔萃了。从小练习体育项目的运动员,没有不受苦的,练体
操所受的更是苦中之苦,只要看看孩子们的小手上因训练而磨出的老茧,就全都明白了。海滨在体
操班上少言寡语,就是脾气倔,不服输。有一段时间,小海滨也曾打过退堂鼓。今日的海滨回忆起
这段往事时说:“当时可能是练得太苦了,觉得没意思了。”当问到他现在练得依然十分艰苦,是
不是也觉得没意思时,海滨脱口而出:“呀哟!您可别这么说,现在体操是我的事业,是我生命中
的一部分。我还太年轻,需要练的、学的太多太多了!小时候那不是不懂事嘛!千万别提这事
啦。”说这话时,海滨竟有些脸红。
海滨的恩师——体操队的总教练黄玉斌谈起爱
徒时,口中满是赞美之词:“海滨脑子灵,接受事
物快。不但动作协调、舒展,而且头脑清晰。去年
他在世界锦标赛上勇夺两枚金牌,引起了国际体操
界轰动。由于在比赛中滕海滨表现出了极其冷静的
状态和较酷的气质,国外媒体称他为体操场上的
‘冷面杀手’。”
海滨身材不高,但他身材均称,肩宽背厚,一
身的腱子肉。他说全是练体操练的,谈到健美运动
时海滨的话多了起来,见解也很独到:“我的身材
,但我的力量不足。黄指导说我发育得比较晚,体能弱,所以吊环、跳马等力量型项目是我的弱
项。上半年集训时,我特意通过拉吊环来增加力量,后来我可以做吊环上停飞机(水平十字),正
十字可以保持数秒钟,我的力量大幅度地增长了,我对备战雅典奥运会也更有信心了。”
比赛过程
当地时间2004年8月16日晚,体操男子团体决赛中,滕海滨在4个项目中出场,却在3个项
目中出现重大失误:自由体操失误、双杠失误、单杠掉杠。这一切直接导致中国在男团比赛中
惨败。
那天后,滕海滨成了中国奥运军团中的头号“罪人”。
漫长的6天过后,8月22日,体操男子单
项决赛中,滕海滨和队友黄旭在鞍马比赛中出
场了。
由于“鞍马王”肖钦在资格赛中落马,加
上罗马尼亚名将乌兹卡实力强劲,人们对于已
经连续创造失误“奇迹”的滕海滨没抱什么希
望,人们甚至忘记了滕海滨是去年世锦赛鞍马
冠军。
滕海滨*后一个出场了,人们忍不住去研
究他的表情,试图揣测这败军之将再次站到战
场上是什么心情。然而,人们从他脸上只看到
了镇定。整套动作飘逸完美,落地纹丝不动!
片刻,显示屏上打出了9.837的高分!
那一刻,几天来一直毫无表情的滕海滨和
教练黄玉斌紧紧拥抱在一起,那一刻,我们能
读出这个金牌对于他的意义。
快乐并不彻底,无论披着国旗在场上奔跑,
还是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橄榄枝和金牌,滕海滨
的笑容里仍然含着苦涩。所以他说:“我今天非
常激动,但无论怎样,都无法弥补我在团体比
赛中犯下的错误。”“**次参加奥运会,我领教了竞争的残酷和不可预知。我会记住雅典,记住
我在这里的成功和失败。这对准备2008年奥运会太重要了。”
他说:“这6天感觉是一场梦,从噩梦到惊喜,经过这次大起大落,我想我应该会成熟很多。”
滕海滨为中国体操队拿到**块金牌时,体操中心主任高健和滕海滨的教练黄玉斌相拥而泣。
这些天,高健经受着极大的压力。
“这孩子真不容易!”高健说,“我今天*高兴的就是,他能够顶住这样大的压力。”高健说,
“在团体比赛结束之后,滕海滨自己十分内疚,他老说是我影响了大家。”出发前,高健把团部交
给他的一篇安慰失利运动员的新闻稿交给滕海滨,并且告诉他:“海滨,年轻队员失误是正常的,
没有一个dx,隆罪你。”“我说我只要求你在*后一个出场时,不用管前面的人比好比坏,只要发挥
*高水平。”“没想到他超水平发挥!”高健再次感叹。前面罗马尼亚的乌兹卡已经得了9.825的高
分,而滕海滨只要出点儿毛病就完了,“他就这点儿真不容易。夺金我很高兴,但我更满意的是这
孩子顶住了。”这个中国体育界的硬汉子热泪忍不住往下流。
心理分析
滕海滨在挫折面前经受住了考验,离不开高健主任和黄玉斌总教练的良苦用心:不仅给予滕海
滨理解和支持,而且还指导他如何准备接下来的比赛。
挫折是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得到实现时所产生的一种
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称的“碰钉子”。挫折包含三层含义:①挫折情境,即干扰或阻碍
意志行为的情景;②挫折认识,即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态度和评价,这是产生挫折和如何对待
挫折的关键。挫折情境能否构成挫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态度和评价,同样一
个挫折情境由于不同的个体的认知水平不同,感受挫折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③挫折行为,即伴随
着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当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
同时存在时,便构成心理挫折。但是,有时只有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这两个因素,也可以构成心理
挫折。
挫折情境就是产生挫折的原因。人的任何挫折都与所处的情境有关。挫折情境就是使目标不能
实现的各种阻碍和干扰因素。挫折情境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
因素两类:主观因素可称之为内部因素,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生理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理上的
某些缺陷或疾病带来的限制,是个体不能胜任某些工作或进行某些活动,因而无法实现预定的目
标。心理因素和动机冲突也是产生挫折的原因。个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以及某些人格特征也可能导致
挫折;客观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指无法克服的自然条件的限制。
人们在受挫以后,或弱或强、或多或少都会出现一定的反应。概括地讲,个体对挫折的反应表
现为三个方面,即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和个性的变化。情绪性反应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时伴随
着的紧张、烦恼、焦虑等反应,它表现为强烈的内心体验或特定的行为反应:一般有攻击、冷漠、
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残等。理智性反应实质上是一种意志行为的表现,即当个体遭受挫折
以后,能审时度势,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排除障碍,毫不动摇地朝着预定目
标迈进;理智性反应不仅表现在坚持目标,继续努力,还表现在个体能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来分析挫折或问题,适时地调整目标、改变目标或降低目标,并*终实现目标。
根据挫折理论,为提高运动员应对挫折能力,我们建议,教练员努力帮助和训练运动员应对挫
折,包括:
**,提供支持。当运动员遇到挫折时,首先应当充分理解运动员此时的心情,并通过各种方
式如关切的目光、贴心的问候、解决问题的提议等等给运动员以及时的鼓励和支持。
第二,教育和引导运动员正确的对待失败与逆境。挫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应
该教育运动员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面性: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对挫折和失败所持的看法对人
产生的影响要远远超过挫折和失败本身。因此,采取正确的认知定向是*要紧的(张力为,
2000)。
第三,在训练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情境,提高运动员应对挫折的能力。教练员可以有目的有计
划地设置一些挫折情境,来培养运动员对挫折的认知、评价和理解的能力,积极的态度以及采用合
理的方法应对挫折的能力。增强挫折承受力是培养良好意志行为的重要方面。
挫折发生后,如何把负性的情绪降至*低、合理应对挫折,我们建议运动员: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19.0¥59.9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悉达多
¥13.0¥2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中国近代史
¥14.3¥39.8 -
死魂灵
¥14.0¥4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本森小姐的甲虫
¥15.9¥55.0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7.6¥55.0 -
面纱
¥17.9¥49.8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3.9¥39.8 -
失去一切的人
¥16.6¥52.0 -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
¥10.9¥31.0 -
罗生门
¥10.0¥36.0 -
1984-插图珍藏版
¥10.1¥29.8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2.9¥39.8 -
鼠疫
¥12.6¥38.8 -
女性生存战争
¥20.8¥66.0 -
她们
¥16.0¥46.8 -
重生
¥13.5¥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