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预防保健基础-(第2版)(供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用)

口腔预防保健基础-(第2版)(供口腔工艺技术专业用)

1星价 ¥10.4 (6.5折)
2星价¥10.4 定价¥1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1709712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13
  • 出版时间:2008-01-01
  • 条形码:9787117097123 ; 978-7-117-09712-3

节选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职业教育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更好地体现中等卫生
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按照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
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新一轮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我们组织编写了本书,供
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学生使用。
    进入2l世纪,全社会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成为人们追求的
生存目标。口腔疾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呈上
升趋势,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目前,一些工业化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大多数口腔疾
病,如龋病、牙周病和错□畸形等不仅可以预防,而且已经取得明显效果。
    本教材立足于介绍口腔预防保健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突出预防保健工作的方法和
技术,以适应未来口腔卫生工作发展和人群口腔预防保健工作的需要。其内容包括:绪论、口
腔流行病学、龋病的预防、牙周疾病的预防和口腔健康教育等。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山西省运城口腔卫生学校、黑龙江省第二卫生学校、广州
卫生学校、青岛卫生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特此表示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书中一定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之处,望广大师生多提宝贵意见
和建议.以便改讲。
李耀锋
2008年1月

第三章  龋病的预防
**节  概    述
 一、 龋病的定义
   龋病是指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影响下,牙齿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感
染性疾病。
    龋病是一种很古老的疾病,又是人类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据wHO统计资料显示,在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龋病位居第三,仅次于癌症、心血管疾病。人类患龋的历史记载非常
久远,在一些国家和地区,随着人类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食物结构的改变,龋病患者逐渐增多,
成为近代人类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
    龋病的病变所涉及的牙体硬组织包括牙釉质、牙本质和牙骨质,其基本病理变化是无机
物脱矿和有机物分解。
 二、 龋瘸的临床特征
  龋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牙体硬组织在色、形、质各方面均发生变化。初期时龋坏部位的
牙体硬组织发生脱矿,透明度下降,致使牙釉质呈白垩色;继之病变部位有色素沉着,局部可
呈黄褐色或棕褐色,此时患牙尚无临床检查可见的龋洞,亦无任何自觉症状。随着病变的进
一步发展,无机成分脱矿、有机成分分解的不断进行,牙釉质和牙本质疏松软化,*终发生牙
体组织缺损,形成龋洞。
    在临床上,根据龋坏的病变深度可将龋齿分为浅龋、中龋和深龋。
    1_浅龋浅龋位于牙冠部时,称为釉质龋,若发生于牙根面时,则叫牙骨质龋。
    釉质龋又可分为窝沟龋和平滑面龋。窝沟龋的早期表现为龋损部位有色素沉着,用探
针检查时有粗糙感或能钩住探针。平滑面龋早期表现为白垩色点或斑,随着龋损继续发展
可变为黄褐色或褐色斑点。邻面龋早期不易察觉,用牙线或探针仔细检查,或配合x线片
检查有助于作出早期诊断。
    浅龋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遭受冷、热、酸、甜等外界的物理和化学刺激时亦无明显
反应。
    2.中龋龋损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浅层时称为中龋。临床可见明显的龋洞形成。检查
可见洞内有食物残渣及软化牙本质,呈黄褐或深褐色。患牙对冷、热、酸、甜刺激敏感,冷刺
激尤为显著,但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由于个体反应的差异,有的患者可无明显自觉
症状。
    3.深龋龋损病变进展到牙本质深层时称为深龋。临床检查可见深的龋洞,距牙髓组
织较近。当有食物嵌入洞内时可产生疼痛,遇冷、热、酸、甜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比中龋更加明
 显,刺激去除后症状立即消失。无自发痛。
    根据龋病的发病情况和进展速度,又可分为急性龋、慢性龋、继发性龋。
    
 三、 龋病的致病因素
      随着人类对龋病病因学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相继出现了多种学说,如化学学说、
寄生腐败学说、化学细菌学说、蛋白溶解学说和蛋白溶解一螯合学说等。然而得到广泛认可
的理论是细菌、食物、宿主三联因素学说。以后Newbrun在1978年又补充提出了时间因
素,则称四因素学说,即细菌、宿主、食物、时间四因素同时存在、共同作用,龋病才能发生。
随着预防医学及生态学的发展,人们又认识到社会环境及人的行为因素同样也影响着龋病
的发生发展。
    (一)细菌因素
    在龋病的发生过程中,细菌是多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大量研究已经证实,细菌的存在是
龋病发生的先决条件,在无菌环境下的牙齿不发生龋病。口腔内天然菌群的种类和数量繁
多而复杂,在正常情况下,口腔内的微生物与人类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当某些因素使有关细
菌(致病菌)发生异常的生态变化时,就会出现平衡失调。
    1.主要致龋菌  口腔中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其次为某些乳酸杆菌和放线菌,
其他细菌对人的致龋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1)变形链球菌群:变形链球菌群是革兰阳性球菌属中的一种。目前研究发现,该菌群
里的主要致龋菌是变形链球菌、远缘链球菌。变形链球菌产酸且耐酸,能在厌氧、兼性厌氧
环境中生长,致龋力强,其产生的细胞外多糖和其他附着功能,可促进菌斑的形成,易致光滑
面、邻面、窝沟及牙颈部龋。
    (2)乳酸杆菌属:乳酸杆菌属革兰阳性无芽胞杆菌。由于其产酸能力强、耐酸生长,可
单独导致窝沟龋发生,也可与变形链球菌协同,在菌斑形成后起到促进龋发展的作用。目前
认为该菌群的主要致龋菌是乳酪乳酸杆菌和噬酸性乳酸杆菌。
    (3)放线菌属:放线菌均为口腔正常菌群,是革兰阳性无芽胞不规则杆菌。口腔内能分
离出来的放线菌属有黏性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内氏放线菌、溶牙放线菌等。研究证明,放线
菌主要与牙齿邻面龋、根面龋有关。
    致龋菌的致龋特性主要是其对牙体的黏附能力、利用糖类的产酸能力及其自身的耐酸
能力等。黏附是细菌在口腔内的定植能力,是菌斑形成的核心。黏附的实质是菌体表面黏
附素与牙表面获得膜上受体的分子结合。致龋菌主要通过细胞外多糖、表面附着蛋白及钙
桥蛋白产生黏附功能。致龋菌能产生乳酸、甲酸、乙酸、丙酸等,其中主要是乳酸。乳酸脱钙
取决于产酸菌的产酸量,随着菌斑内细菌酸性代谢产物的堆积,当pH值降到5.0以下时多
数产酸菌不能生长,而乳酸杆菌和变形链球菌仍能继续生存并继续产酸,使菌斑内pH值持
续降低,从而导致牙齿硬组织继续脱矿。
    2.菌斑牙菌斑是致龋菌的生存环境,菌斑在牙表面的滞留是龋发生的条件,所以控
制菌斑是防龋中的重要环节。
    研究证实,无菌斑则无龋,而有菌斑也不一定发生龋损。菌斑可分为致龋菌斑和非致龋
菌斑。致龋菌斑内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的数量比例高,利用蔗糖产生的葡聚糖多、pH低、能
降解乳酸产物的细菌比例低,而非致龋菌斑则相反。不同部位的菌斑,其菌群种类不同,根据
其在牙齿附着部位的不同可将菌斑分为光滑面菌斑、窝沟菌斑、邻面菌斑和根面菌斑四种。
    菌斑可产生菌斑液,菌斑内细菌的代谢产物都存在于菌斑液中,它的成分变化,特别是
pH值及钙离子饱和度的变化,与龋发生有直接姜系。
    (二)宿主因素
    宿主因素是指宿主对龋病的易感程度,是龋病发生不可少的因素,包括宿主自身的牙
齿、唾液、机体的全身状况、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
    1.牙齿牙的形态、结构、成分和排列对龋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牙齿的点隙、窝、
沟、邻面接触点以下、排列拥挤或重叠牙之间的牙面等不易清洁的部位易滞留菌斑,也是龋
的好发部位。另外,釉质发育不全及釉质缺损部位、牙根暴露区等,也易患龋。
    2.唾液唾液是牙和细菌的外环境,对口腔微环境具有调节作用。唾液的质和量的变
化,缓冲能力的大小以及抗菌系统的变化与龋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正常的唾液分泌对口
腔具有清洁作用,唾液量减少则患龋率明显增高。唾液中的SIgA、IgG、IgE等抗菌物质有
对抗致龋菌的作用。唾液的缓冲系统能中和细菌所产生的酸,调节口腔环境。此外,唾液中
含有的钙盐、磷酸盐及一定量的氟,是促进牙齿表面再矿化的有利因素。
    3.机体的全身状况机体的全身状况与龋病发病有一定的关系,而全身状况又受到营
养、内分泌、遗传、机体免疫状态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4.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人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同样是龋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人
的行为首先是对疾病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人可以改变生活方式,主动采取措施,防止和
减少龋病的发生。例如,口腔卫生差、食糖量增加、吸烟等不良习惯有利于菌斑聚集,促使龋
的发生与发展;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合理的饮食、改变不良嗜好,则可以减少龋病的发生。
 
  
 小贴示:   
    何为唾液的缓冲系统?
     口腔中含有大量的产酸性细菌,但唾液的pH一般处于中性状态,重要原因是唾液中存在各
    种缓冲体系。重碳酸盐是唾液中*重要的缓冲物质,占唾液缓冲能力的64%~90%。这种缓冲
    作用有助于产生抗龋效应。唾液缓冲作用的强弱取决于重碳酸盐的含量,其含量高则缓冲作用  
    强,患龋率低;反之亦然。唾液中的重碳酸盐还可以扩散入细菌,中和细菌产酸。除重碳酸盐
   外,唾液中的蛋白质、磷酸盐也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三)饮食因素
  饮食是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食物对龋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是食物的物理性状,如粗
糙或纤缵I生食物在咀嚼时有自洁作用,可以减少龋的发生,而黏性食物则易附着于牙面上,停
留时间长,容易引起细菌滋生而产生龋。二是食物的化学组成,如食物中的糖类与龋有直接关
系,蔗糖比其他糖类对龋的发生更重要,因为菌斑中的细菌能很快利用其发酵而产酸。也有研
究表明,蛋白类食物中蛋白可以使菌斑pH值升高,有利于磷酸钙饱和及再矿化,在牙釉质基
质形成时期缺乏蛋白,可使釉质形成缺陷而降低抗龋能力;食物中氟、钙、磷酸盐是牙再矿化的
原料,在牙齿发育期间,机体摄入适量的氟可增强釉质的抗酸溶解性,产生抗龋作用。
    糖的致龋力的大小与多种因素有关。影响含糖食物致龋作用的因素有:
    1.食糖量食糖量与龋病患病率及流行情况呈正相关。食糖量愈多,则患龋率愈高。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