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三部)
读者评分
4.5分

包邮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第三部)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

1星价 ¥18.6 (4.9折)
2星价¥18.6 定价¥3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条)
lry***(三星用户)

柏杨的心血之作

柏杨版资治通鉴值得一看

2020-05-29 20:46:41
0 0
zzy***(三星用户)

这书不错!

可惜是买重复了。

2014-02-20 18:26:15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61284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81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508612843 ; 978-7-5086-1284-3

本书特色

《逐鹿型大混战·惨烈窝里斗》编辑推荐: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著了《柏杨版资治通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将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译为白话,同时大为改进,完成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大工程:
◆柏杨的白话译文,带有柏杨式的幽默诙谐;
◆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使整部书有了清晰统一的时间标示;
◆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使历史事件有了一看便知的空间坐标;
◆柏杨亲自指导增绘大量地图,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配有地图;
◆古代官名称谓全部译为今人熟悉的名称,夹注原称,使能确知权力地位;
◆证补史事缺漏。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分为十九部(共三十八册),陆续推出,这是本著作**次在大陆出版完整版。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古代政治运作、权力游戏的历史巨著,但是它采用编年体,使事件切割分散,阅读起来头绪纷乱,难得完貌;南宋袁枢用完整记录事件本末终始的方式整编《资冶通鉴》,编著了《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转换成一个一个完整连续的历史事件和故事,给阅读带来极大方便。
《通鉴纪事本末》是进入《资治通鉴》的大门,是中国从战国到宋代前一千三百多年政治运作和权力游戏历史的精华版。
  《通鉴纪事本末》受欢迎的程度,不下于《资治通鉴》本身。
柏杨先生耗十年心血著了《柏杨版资治通鉴》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将袁枢《通鉴纪事本末》译为白话,同时大为改进,完成了《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大工程:
  ◆柏杨的白话译文,带有柏杨式的幽默诙谐;
  ◆将传统纪年转换成公元纪年,使整部书有了清晰统一的时间标示;
  ◆在古地名之后夹注今地名,使历史事件有了一看便知的空间坐标;
  ◆柏杨亲自指导增绘大量地图。每个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配有地图;
  ◆古代官名称谓全部译为今人熟悉的名称,夹注原称,使能确知权力地位
  ◆证补史事缺漏。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分为十九部(共三十八册),陆续推出,这是本著作**次在大陆出版完整版。

目录

逐鹿型大混战
 导读
 1 东汉王朝建立
  一、刘秀
  二、昆阳之战
  三、王郎称帝
  四、平定黄河以北
  五、定都洛阳
 2 一世纪初叶逐鹿型大混战
  一、赤眉汉
  二、燕王
  三、刘永汉
  四、陇西隗家班
  五、成家帝国
 3 楚王刘英大狱
  一、巫蛊再现
  二、数千人冤酷
 4 马窦两大家族
  一、马皇后戒慎恐惧
  二、窦宪嚣张
  三、皇族反击
 5 西域回归汉朝
  一、莎车国东进政策
  二、班超胆识
  三、任尚丧失人心
  四、班勇平定乱局
惨烈窝里斗
 导读
 匈奴汗国惨烈窝里斗
  一、南北战争
  二、车师争夺战
  三、北汗国衰微
  四、北汗国星散
  五、南汗国瓦解
 2 羌民族武装抗暴
一、官逼民反
  二、烧当酋长迷唐
  三、虞诩功勋
  四、暗杀·屠杀·收买·分化
  五、反击京畿
  六、段颎血腥政策
 3 鲜卑兴起
  一、占据匈奴故地
  二、抄掠汉朝北疆
 4 宵小专政
  一、乳母王圣
  二、陷害太子刘保
  三、阎家猝灭
 5 梁家班专政
  一、梁商
  二、跋扈将军
  三、谋害李固
  四、疯狂与覆灭
展开全部

节选

东汉王朝建立
 一、刘秀
二二年,*初,西汉王朝长沙(定)王(首府临湘【湖南省长沙市】)刘发(西汉王朝六任帝刘启的儿子),生刘买(舂陵节侯),刘买生刘熊渠(舂陵戴侯),刘熊渠生刘仁(舂陵考侯)。刘仁时,因采邑舂陵(湖南省宁远县。舂,音ch6ng),位于南方,地势低下,气候潮湿,西汉政府把采邑改封到南阳郡(河南省南阳市)所属的白水乡(湖北省枣阳市南),封国名称不改,仍称舂陵,家族遂永远定居。刘仁逝世后,儿子刘敞继承爵位,而正逢王莽夺取政权,新王朝建立,封国撤除。
刘买的幼子刘外,当郁林(广西桂平市)郡长。刘外生刘回(巨鹿郡【河北省平乡县】民兵司令),刘回生刘钦(南顿【河南省项城县】县长)。
  刘钦娶湖阳(河南省唐河县西南湖阳镇)人樊重的女儿为妻,生三个儿子:刘縯、刘仲、刘秀。刘钦早早去世,弟兄三人,被叔父刘良抚养长大。刘绩性情刚毅慷慨,野心勃勃。自从王莽夺取西汉王朝刘姓家族的政权之后,刘绩便一直愤愤不平,常想恢复原状。平常不但不经营家产,反而卖田卖宅,投身江湖,结交天下英豪才俊。刘秀长得“隆准日角”(隆准,高鼻子。西汉王朝一任帝刘邦就是以高鼻子闻名于世,杜甫曾有诗句:“高帝【刘邦】子孙尽龙准。”角,指额角,也就是鬓角。额角骨如果隆起,相术家称之为“日角”,是帝王之相),但性格保守,谨慎小心,每天下田耕种,满足农家现状。老哥刘绩常讥笑他,把他比做刘邦的老哥刘喜(刘邦爱好游荡,刘喜则耕作勤奋,老爹刘执嘉常常夸奖刘喜,而责备刘邦。后来,刘邦当了皇帝,向老爹敬酒,说:“你老人家常怪我不事生产,没有老哥好。如今,比起产业,我跟老哥的谁多?”)刘秀的姐姐刘元,是新野(河南省新野县)人邓晨的妻子,刘秀曾经跟邓晨一块到穰县(河南省邓州市)蔡少公家,蔡少公对神秘预言书(图谶)很有研究,说:“刘秀当做天子!”有人接着说:“莫非应验到国师(四辅之三)刘秀(刘歆)身上?”刘秀幽默地说:“你怎么知道不是我?”在座的人哄堂大笑。只邓晨暗喜。
宛县(南阳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南省南阳市)人李守,喜好星象跟神秘预言书,当时担任新王朝皇族教育官(宗卿师),曾告诉他的儿子李通说:“刘姓会再复兴,李姓会当辅佐大臣。”后来,“新市兵”、“平林兵”纷纷崛起,南阳郡人心浮动,李通的堂弟李轶,对李通说:“现在天下已乱,汉王朝势必再有河山。南阳刘姓皇族,只有刘绩兄弟,有相当声望,受大家敬爱,可以磋商大事。”
李通欣然说:“我正有此意。”正好,刘秀运粮食到宛县贩卖,李通派李轶找到刘秀,迎接到家里,就神秘预言书上“刘秀当天子”的事,交换意见,遂互相结交,共同商议。李通主张在立秋节日那天,趁着骑兵武士大检阅的时候,劫持南阳郡长(前队大夫)甄阜,跟民兵司令(属正)梁丘赐,然后发号施令,起兵叛变。而刘秀跟李轶,则返回舂陵(湖北省枣阳市南),发动响应。
刘秀回舂陵(湖北省枣阳市南)后,老哥刘绩召集当地豪杰,共同讨论:“王莽暴虐,人民分崩离析,而今又连年大旱,到处兵荒马乱,上天灭亡他的时机已到。恢复高祖(西汉一任帝刘邦)当年的大业,建立千秋万世的功劳,正在我辈身上。”大家一致同意。于是分别派出亲友宾客,到各县招兵买马,策动人民武装起事。刘绩则征召舂陵的年轻子弟;那些年轻子弟一听说叛乱谋反,吓得魂飞天外,纷纷逃避,埋怨说:“刘绩害死了我!”可是,后来发现刘秀竟然也全副武装,改穿将军制服——红色衣裳,头戴宽大的官帽,不禁吃了一惊,说:“谨慎忠厚的人都干上了呀!”心里才逐渐不再惊慌。
*后,刘绩集结同乡子弟兵七八千人,组织司令部,自称“柱天司令”(柱天都部)。本年(二二年),刘秀二十八岁。不幸,李通聚众起兵的密谋泄漏,李通逃亡,老爹李守跟家属,被新政府诛杀,共死六十四人。
刘绩派同族刘嘉,前往说服“新市兵”、“平林兵”,跟他们的首领王凤、陈牧,联军向西攻击长聚(今地不详),攻陷唐子乡(湖北省枣阳市北),不分男女老幼,全体屠杀,又斩湖阳(珂南省唐河县西南湖阳镇)警察官(尉)。
然而,这批杂牌部队,却因为分配抢夺来的财物,不能公平,“新市兵”、“平林兵”,愤怒喧哗,要反击刘绩的刘家班部队。刘秀采取紧急措施,把刘家班所掠夺的财物,全部交出,大家才回嗔为喜。于是,再向前挺进,攻陷棘阳(河南省南阳市南)。李轶、邓晨,各带着他们的亲友宾朋,前来会合。
新政府严尤、陈茂,大破“下江兵”;“下江兵”首领王常、成丹、张印等,集结残兵败将,退入蒌溪(湖北省随州市北),在钟山(随州市东北)跟龙山(湖北省广水市东北)之间,展开游击。不久,人数增多,声势又振,跟新政府的荆州(湖北省及湖南省)全权州长(牧),在上唐(湖北省枣阳市东南)会战,大破州政府军。
刘绩打算夺取宛县(南阳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南省南阳市),挺进到小长安聚(南阳市南十八公里),跟南阳郡长(前队大夫)甄阜、民兵司令(属正)梁丘赐,发生遭遇战。当时大雾弥漫,视线模糊,刘绩部队崩溃。刘秀骑马逃命,遇到妹妹刘伯姬,兄妹共乘一马狂奔。不久,又遇到姐姐刘元,刘秀教她火速上马。刘元挥手说:“还不快跑,你们无法救我,能逃一个是一个,不要死在一起!”(三人一马,还有三个小孩,马绝对不能支持,马一倒毙,只有全死。)这时追兵已到。刘元跟她的三个女儿,被政府军诛杀。刘绩的弟弟刘仲,以及其他家族,在这场溃败中死亡的有数十人。
  刘縯集结残余,撤退到棘阳(河南省南阳市南)。甄阜、梁丘赐把粮秣辎重,留在蓝乡(地望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率领十万人庞大的精锐兵团,渡过潢淳水(新野县境),到达批水(沘水,流经河南省唐河县北),在潢淳水跟沘水之间,扎营布防,破坏潢淳水上的桥梁,表示绝不生还的决心。
“新市兵”(王凤)、“平林兵”(陈牧),眼看到刘绩的刘家班部队受到挫败,而甄阜的郡政府军势如泰山压顶,信心开始动摇,准备撤出部队逃走,刘绩忧心如焚。正好,“下江兵”(王常)五千余人,进抵宜秋聚(河南省唐河县东南)。刘绩带着刘秀、李通,亲自到他们营寨拜访,说:“我们愿会见贵军的贤明将领,商议大事。”“下江兵”推举王常。刘縯遂跟王常长谈,分析联合作战的利益,跟分散的危险。王常省悟,说:“王莽残暴,人心思念汉王朝,而今刘家出来领导,就是真正的天下之主。我们应该贡献自己的生命,辅佐大业。”刘绩说:“只要事情成功,我岂敢独自享受?”深相接纳,告辞而去。
王常回去,把他的想法,告诉“下江兵”的其他将领成丹、张印。成丹、张印自负他们的兵力强大,说:“大丈夫既然起事,应该自己当主子,为什么听别人摆布?”王常向他们分析利害说:
“王莽苛刻残暴,不断地犯错,把民心全部摧毁。人民思念汉王朝当年的和平日子,并不是*近几天的事。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乘机崛起。人民怨恨的,上天定会铲除。人民盼望的,上天定会赐予。举行大事,开创大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毫无忌惮,即令成功,*后也会失败。以秦王朝跟西楚王国的威不可当,还归于消灭,何况我们不过一介平民,在山林水畔,聚集成群,如果也任情纵欲,那是自取败亡。而今,南阳郡刘家,领头发动,观察他们派来跟我们商谈的这几位领袖人物,深谋远虑,是王爵公爵的奇才。如果跟他们合作,必然成功,这正是上天保佑我们,指出一条明路。”
“下江兵”将领们虽然顽强桀骜,而又缺少见识,然而一向尊敬王常,于是一致抱歉说:“如果不是王将军,我们可能走上不义之途。”遂即率军投奔刘绩,跟“新市兵”(王凤)、“平林兵”(陈牧)联合。各部同心协力,士气高昂。刘绩大肆犒军,订定盟约,休养三天。然后,把联合兵团分为六路。
十二月三十日,刘绩下令秘密拔营,夜袭蓝乡(地望在今河南省新野县东北),把甄阜郡政府军的辎重,全部夺取。
二三年,春季,正月一日,南阳(河南省南阳市)变民军首领刘绩率领部众,与“下江兵”(王常)向前队(南阳郡)郡长(大夫)甄阜的郡政府军,发动猛烈攻击,斩甄阜和民兵司令(属正)梁丘赐,杀二万余人。
新政府(首都常安【陕西省西安市】)农林部长(纳言)大将军严尤、祭祀部长(秩宗)大将军陈茂,率大军前进,打算驻防宛县(南阳郡郡政府所在县,河南省南阳市)。刘縯迎击,在淯阳(南阳市南三十公里)会战,大破严尤、陈茂军,遂包围宛县。
在此之前,青州(山东省北部)、徐州(江苏省北部)等地变民集团,虽有几十万人,可是全属乌合之众,始终没有文书、号令、旗帜、行政组织。自刘绩起事,大家才自称“将军”,进攻城市,夺取土地,发布文件,
揭发王莽的罪行,情势大不相同。王莽得到情报,才开始恐惧。
  舂陵(戴)侯刘熊渠的曾孙刘玄,原来在“平林兵”(陈牧)中,称“更始将军”。这时,刘绩集结的兵力已有十几万,将领们发现,军队虽多,却没有共同的领袖。于是打算拥立一位汉王朝的刘姓皇族,作为号召。南阳郡的刘家班部众,跟“下江兵”王常等,都拥戴刘绩。可是“新市兵”(王凤)、“平林兵”(陈牧)的将领,为了保持他们的放纵生活,对刘绩的严明公正,心存忌惮。而刘玄懦弱无能,正合他们的要求。于是,先行秘密决定,造成既成事实,然后征求刘绩的意见。刘绩说:
  “蒙各位将军厚爱,尊重刘姓皇族,推举刘玄担任领袖,我万分感动。……

相关资料

历史是一锅杂烩饭
2008年09月12日 08:50:34  来源:城市快报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之所以名为“柏杨版”,是因为柏杨先生将古籍《通鉴纪事本末》改写成了白话文,用很通俗的现代语言搬开了“之乎者也”造成的阅读障碍。

这套书一共有十九部,此前曾在内地出版过其中一部分,此次系完整面对读者,预计将在2010年出齐。首批出版的有两部,分别是《范睢漂亮复仇;汗血马战争》《巫蛊恐怖;巨星赵合德》,前者始于春秋战国,终结于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者始于西汉、匈奴交战,终于王莽被杀。

背 景
背景一
什么是《通鉴纪事本末》?
古代*著名的两部史学巨著,一是司马迁的《史记》,另一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写法比较特别,把发生过的事情按照时间的顺序记录了下来。

这种记录方式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就是能把谁先谁后看得特别清楚,坏处就在于:一个完整的事件,可能会因为拖延的时间太长,于是它每一阶段发生的故事,就被零散地记录在不同的篇章里。

咱们举个例子。杨贵妃从进宫到死在马嵬驿,中间相隔了十一年。照《资治通鉴》的写法,它不会把这十一年的事情从头到尾讲一遍,而是在写到公元744年的时候,发现年初发生了杨玉环进宫这件事,就记录下来;然后又发现,此后还发生了宰相李林甫和高力士斗心眼、唐朝对抗外敌等别的事情,也一一按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至于杨玉环进宫后如何,先不着急讲,而是等到某年某月的史料中又出现她身影的时候,再记下来。

如此一来,想把杨贵妃这十一年的经历做个完整的了解,就得翻差不多半本书,还得在众多事件的信息中一行一行地找,特别不方便。

当你感觉到不便的时候,纪事本末这种写法就派上用场了。它专门干累活,负责把同一事件的信息找出来,综合到一起,像讲故事似的把来龙去脉说清楚。当它把一套《资治通鉴》里发生过的许多事儿——比如楚汉相争、诸葛亮七擒孟获、安史之乱等等——都如法炮制了之后,就成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这套书一共两百多万字,记录了239件事儿。

背景二
《通鉴纪事本末》的作者
这本书的作者袁枢是南宋的史学家。据《宋史》记载,他曾参加礼部的词赋考试,拿了**名,后来当了官,口碑还不错。

袁枢特别喜欢读《资治通鉴》,但就是觉得它的信息太多、太杂,所以萌发了写《通鉴纪事本末》的想法,由此也创造了历史的另一种文体,纪事本末体。

袁枢和写过“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大诗人杨万里熟识,《通鉴纪事本末》成书后,杨万里为之作序,称这本书“其入通鉴之户欤”,意思是说,这部“本末”是《资治通鉴》的入门读物。

袁枢写成《通鉴纪事本末》后,有人把它呈给皇帝,皇帝看了很感慨,说:“治道尽在是矣!”也就是说,治世的道理,都写在这本书里了。

这句话说得特别耐人寻味。因为说话的人,是南宋的孝宗。

孝宗不大出名,他的养父知名度较高,就是宋高宗,而宋高宗手下的大臣更是举世皆知,就是秦桧。

宋高宗昏聩了一辈子,搞得朝廷被金国追着打,直到偏安江南,使国力日衰。但他的养子宋孝宗是个有想法的人,继位后强兵习武,整顿吏治,一时改变了宋弱金强的局面,和后者很是对峙了一段时间。

收拾烂摊子,需要魄力,也需要脑子。皇帝解决问题的方式从哪来?有一大半都是借鉴。唐代魏征曾告诉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证得失。”可见从先辈那里找经验,是个良好的传统。

《资治通鉴》的示范意义,在于某一细节产生的警示效应,因为它讲述的都是一小段一小段的,而《通鉴纪事本末》能从事件的宏观角度形成冲击力,因为它叙述的是整体。如果两者都能让人有所感悟的话,前者会是棒喝式的,后者则是渐进式的。

如果你翻看成语辞典,会发现有很多词条都来自历史事件。《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的**部选取了“范睢漂亮复仇”做书名,这个事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范睢是战国时候的魏国人,出使秦国时被同去的须贾陷害,被打得半死不活。为了报仇,范睢留在了秦国,改名换姓不说,还找机会接近秦王,用三寸不烂之舌加一套治国战略打动了后者,一下子当上了丞相。

几年后须贾再度来到秦国时,范睢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去看他。须贾动了恻隐之心,说:“范叔一寒如此哉!”那意思就是老范你怎么混得这么惨?然后送给了范睢一件袍子。

正是这件袍子救了须贾的命。事后当须贾得知范睢的丞相身份时,吓得腿都软了,立马磕头请罪说:“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意指没想到你能混得这么好。范睢说本来你该死的,可是好歹还有一念之仁,送了我一件衣服,这事儿就算了。

这一个故事,引出了两个成语,一个就是“一寒如洗”,形容人贫困;一个就是“青云直上”,形容人升到高位。

中国人善于将芜杂的事件浓缩成精炼的总结,然后变成处世的指导原则。从成语这种字面上的,到治国方针这种思想层面上的,都是如此。

这些浓缩产品中包括许多励志故事,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孙膑装疯终致围魏救赵,也演绎了许多智谋之举,如刘邦暗渡陈仓、诸葛亮七擒孟获。但在提供生存智慧的同时,它也展现出了病态,如指责赵飞燕那种所谓的“红颜祸水”;展现了保守的传统,如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有它的阴暗与不堪,如玄武门之变、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中国历史由此成了一锅混合着良莠材质的杂烩饭。而纪事本末这种体裁,就是一口*合适的锅。

为什么说宋孝宗的说法耐人寻味?因为帝王自有帝王术——就是宋孝宗所说的“治道”。在他的嘴里,“治理”听起来像个积极的词汇,带着理想主义的色彩,实际是一个很中性的词语。因为他要掌控一个国家,除了阳谋之外,还会有许多上不得台面的想法,心态与思维总会处在灰色状态,而那锅杂烩饭恰恰符合了这种心态。事实上,不独帝王从中学到了好、坏两种知识。臣子也好,那些不在庙堂的知识分子也好,都在这锅饭中汲取过所需,用它们谋利、求名,用它们为民谋福祉,也曾用它们来影响和控制别人的言行。

要命的是,史书对素材往往不加评价,只负责书写,于是一切善恶美丑,全凭阅读者自己判断。柏杨先生著《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时,偶加评语于译文中,有些辛辣之语,轻轻一刺,会刺透“俨然正义”的虚伪,而有些背景式的解读,则在潜台词中表达了一些态度。

历史古籍虽然价值高,但对于一度与传统割裂的当代人来说,阅读是困难的。前几日笔者见到一本讲古文中的虚词的辞典,大概有两块砖头那么厚,可想古文的艰深。柏杨先生致力于做白话版,而且在这套书中配了许多山川、战争态势这样的图解,将复杂的历史变得特别直观,实在是希望借此做一次*大范围的推广。

只是这种普及仍面临考验,因为以史为鉴的想法依然流行,对古人的解读热潮一直不减。在书店里,还能发现许多将历史和职场、商战等话题结合在一起的图书,那时候你会明白:读史的功利性从来就没有减少过。(张 玥)

作者简介

柏杨,1920-2008,台湾著名作家;一生多灾多劫,著述等身,著有《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等,其人其书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