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赋研究

包邮俗赋研究

1星价 ¥30.2 (5.2折)
2星价¥30.2 定价¥58.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0106147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28
  • 出版时间:2008-09-01
  • 条形码:9787101061475 ; 978-7-101-06147-5

内容简介

赋是中国特有的文体,*具文人化、贵族化的特性。赋给人的印象是华丽的、典雅的,但自从敦煌石室出土了俗赋之后,“赋”和“俗”便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本书从考察新出土俗赋的文体特征入手,观澜索源,对先秦到唐代的“俗赋”或近似于“俗赋”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和勾稽,把俗赋分为故事俗赋、论辩俗赋、咏物俗赋三类,对其文体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俗赋的主要传播形式“看图讲故事”以及“讲诵”的具体方式进行了颇具新意的考证。

目录

序一
序二
俗赋概说
一、“俗赋”概念的产生与“俗赋”的文体特征
二、“俗赋”的类型
三、研究“俗赋”的意义
试论《汉书·艺文志》“赋”的分类
一、刘向父子整理群籍与图书的分类
二、“诗赋”独立与文学意识的自觉
三、《诗赋略》分为五家的主要依据
《汉书·艺文志》“杂赋”考述
一、前人时贤对杂赋内容的推测
二、《七略》“别裁法”对我们探讨“杂赋”内容的启示
三、《七略》“小说家”与“杂赋”的对应给我们的启发
先秦两汉时期的“诵”与“诵”的表达方式
一、“诵”的源头及类型
二、“诵”的具体方式推测
先秦时期的民间寓言传说与故事俗赋的产生
一、汲冢竹书中保存的类似于故事俗赋的作品
二、《庄子》、《楚辞》及楚地作家创作的类似于故事俗赋的作品
三、《史记》中保存的宫廷优人调侃戏谑的故事俗赋
四、《史记》中保存的其他先秦故事俗赋
先秦时期民间争奇斗胜伎艺与客主论辩俗赋的产生
一、与师旷相关的带有论辩俗赋因素的作品
二、淳于髡和他的论辩体俗赋
三、战国时期“大言”、“小言”的游戏与俗赋
四、战国时期的其他论辩体俗赋
成相杂辞与早期歌诀体俗赋
一、先秦西汉时期的成相杂辞
二、成相体的讲诵性质
三、招魂词与仪式讲诵文
四、其他实用性的歌谣体讲诵文
五、隐语与歌谣体杂赋
先秦两汉“看图讲诵”艺术与俗赋的流传
一、先秦、两汉时期的故事图画考述
二、按图讲诵初探
三、对两篇看图讲诵文的讨论
汉魏六朝故事俗赋考述
一、拟人故事赋
二、人物故事赋
关于《神乌赋》的一点补充
一、《神乌赋》产生的时间
二、《神乌赋》的产地
三、刘安所作到底是《离骚传》还是《离骚赋》
汉魏六朝的客主论辩俗赋
一、汉魏六朝调笑戏谑类俗赋
二、汉魏六朝时期的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类俗赋
《柏梁台诗》再考证
汉魏晋南北朝的咏物俗赋
一、对西汉枚皋、东方朔等咏物俗赋的推测
二、汉末嘲笑胡女胡人的俗赋
三、魏晋时期嘲讽形貌丑陋的俗赋
四、汉末以来戏谑动物的俗赋
近于俗赋的实用文及其他
一、汉代的招魂辞与驱傩文
二、秦汉以来用韵诵形式传播的知识性、实用性的文体
三、文人用俗赋的形式创作的其他应用文
四、俗赋与乐府诗的关系
敦煌遗书中的俗赋及其整理研究情况
敦煌俗赋写卷叙录
敦煌故事俗赋考述
一、《韩朋赋》考述
二、《燕子赋》(甲)、(乙)考述
敦煌论辩俗赋考述
一、《晏子赋》考述
二、《孔子项托相问书》考述
三、《茶酒论》考述
四、《蚜舸新妇文》考述
敦煌咏物俗赋考述
一、《驾幸温泉赋》考述
二、《贰师泉赋》考述
三、《龙门赋》考述
四、《酒赋》考述
五、《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考述
六、《秦将赋》考述
七、《渔父歌沧浪赋》考述
八、《丑妇赋》考述
九、《月赋》考述
十、《子灵赋》考述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俗赋概说
  一、“俗赋"概念的产生与“俗赋"的文体特征
“俗赋”一词,早见于清代学者刘熙载(1813~1881)的《艺概•赋概》,刘氏说:“古赋意密体疏,俗赋体密意疏。俗赋一开口,便有许多后世事迹来相困踬。古赋则越世高谈,自开户牖,岂肯屋下盖屋也。”他以“古赋”与“俗赋”相对,所谓“古”,《赋概》解释说:“古之大要有五:性情古,义古,字古,音节古,笔法古。”那么,俗赋的“体密意疏”、“开口便有许多后世事迹来相困踬”,便是性情、义、字、音节、笔法五者皆俗了。刘熙载所说的“俗赋”确实含有文体的因素,但是由于他自己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者说他提出这一概念主要着眼点在价值评判标准,而不是类分具体作品,因而,《艺概》的“俗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体概念,也不是我们所要论述的“俗赋”。
1900年,敦煌藏经洞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中古时代的写卷,其中有数量不少的以“赋”为名的作品和虽不以“赋”名篇但其实是赋体的作品。这些赋作叙述故事,语言通俗,节奏铿锵,押大体相近的韵,风格诙谐,与“深覆典雅,指意难明”(《论衡•自纪》)的传统文人赋迥然不同。它的面世,立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郑振铎(1898~1958)、容肇祖(1897~1995)、傅芸子(1902~?)分别把这类作品叫“小品赋”、“白话赋”、“民间赋”。程毅中写于1961年的《关于变文的几点探索》,则明确提出了“俗赋”这一概念。他说:“敦煌写卷中,除了变文之外,还有一部分是叙事体的俗赋。”1963年出版的游国恩(1899~1978)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有《俗赋》专节。从此,“俗赋”之名作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文体概念,正式确立并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可。
 ……

作者简介

伏俊琏,甘肃省会宁县人,1960年11月生,文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负责人,“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任中国辞赋学会副会长,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敦煌学学会副会长,甘肃《四库全书》研究会副会长。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出版《敦煌赋校注》、《人物志研究》、《敦煌文学文献丛稿》等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