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人文学术丛书:保卫教育的公共性
读者评分
5分

教育人文学术丛书:保卫教育的公共性

1星价 ¥23.0 (7.2折)
2星价¥23.0 定价¥32.0
商品评论(1条)
ztw***(二星用户)

封面简洁大方,纸张质量可以,阅读很舒适 选题很现实尖锐,今天读来依然有现实意义

2022-05-15 21:17:04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44981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03
  • 页数:324
  • 出版时间:2008-04-01
  • 条形码:9787533449810 ; 978-7-5334-4981-0

本书特色

  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所呈现的利益主
体和利益倾向日益纷杂,从不同的非公共
立场出发的关于教育的各种言说和叙事又
令人目不暇接。在多方利益的共谋中,一
种公开而又无法直言的教育“私化”迅速
且直接地蔓延,这使得我们的教育陷于各
种利益博弈的掣肘中。我们是无意遗忘还
是故意放弃教育的本质意义,是无视还是
无知教育超越任何狭隘利益倾向的公共性?
本书试图在公共的立场对教育的理想和现
实进行公共的思考,目的是为教育的本质
意义辩护,形成教育的目的感,捍卫教育的
公共性。   

内容简介

《保卫教育的公共性》主要内容:我们的社会和教育所呈现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倾向日益纷杂,从不同的非公共立场出发的关于教育的各种言说和叙事又令人目不暇接。在多方利益的共谋中,一种公开而又无法直言的教育“私化”迅速且直接地蔓延,这使得我们的教育陷于各种利益博弈的掣肘中。我们是无意遗忘还是故意放弃教育的本质意义,是无视还是无知教育超越任何狭隘利益倾向的公共性?《保卫教育的公共性》试图在公共的立场对教育的理想和现实进行公共的思考,目的是为教育的本质意义辩护,形成教育的目的感,捍卫教育的公共性。

目录

我们的社会面临道德危机吗 教育的消费化与教育价值的扭曲 消费主义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现代教育中的考试霸权与克隆教育 现代性教育与人的个体化 “规训化”教育与儿童的权利 教育与人的尊严 基础教育为何需要培植人文精神 什么是正义而又正派的教育 教育与人之为人 教育自由存在吗 教育权力和教育暴力 保卫教育的公共性 教育为什么要培养理性精神 我们为何需要公民教育 民主社会与教育民主 教育哲学怎样关涉美好生活 公共立场的教育学思维 公共政治的意义
展开全部

节选

nbsp; 序
    教育乃是精神成人的宏伟之事业,教育的根柢首在立人。
教育的人文旨趣,其根本正在于对教育之作为立人伟业的殷殷
守护。倡导教育人文,不仅在提升日常教育生活的品质,也在
谋求整体教育实践精神的生长生成;甚至,从更深远的意义而
言,乃在于谋求国民人格精神旨趣的提升与超越。“教育人文”
不仅是理想世界的教育精神镜像,更是一种当下教育实践的踊
跃动姿,是当下教育实践的人文动姿之可能性的发掘与显现。
    学术之名,既在按章论节,煌煌巨构,同样存在于绵密幽
微的精耕细作之中。本丛书冠以“教育人文学术”,旨在悬置
时下的教育言说范式,力求以文化的、心灵的、生命的敏锐触
角,去细密地探究当下中国社会的教育人文机理。在此,我们
 试图传达这样一种心向: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我们期待的
教育人文学术,乃是以理性探究与审慎言说回应当下中国社会
深层的教育问题,力求避免教育学术的自话自说,保持教育人
文学术对当下教育现实的生动的张力。
    教育人文建设是一项扎根培元的事业,它需要我们立足长
远,有开阔的视野,免于浮躁和激进,撇开大而全的体系化言
说语式与整体性、替代性的言说姿态,直面教育的基本问题,
踏踏实实地回到教育的原点,重温经典,探寻当下教育的深层
肌理,夯实现实教育的思想根基。
    我们深知,教育文化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不可
能一蹴而就地完成当下教育精神的转换,我们所需要的也许是
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对于当下的教育思想志业而言,*重要
的,也许就是如何秉承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传统,赓续中国
现代教育的思想薪火,同时旁借西学人文思想资源,激活当下
教育的思想空间,一点一滴地培植教育实践的内在精神。
    我们深知,个人的力量是绵薄的,但只要我们是在不断地
接近教育的原点,敞开对当下教育基本问题的应答,怀抱愚公
移山之志,我们就会在教育思想的路上,执著地前行。
    先人有言: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刘铁芳
    2008年3月

三、个体化规训的后果
    个体化是现代性教育规训的结果。在现代教育不断生产人
的个体性的同时,由于对社会失范的恐惧,不断地通过纪律等
现代规训技术形成社会控制的新的整合力量。个体化带来了个
体的私人化的意识的增长,而规训化的教育形成的社会控制导
致了对貌似自由的个体的驯服。教育在个体化的基础上形成了
一种对个人的训诫,承担起把个体化的人聚集在一起的重任。
在一定意义上,现代教育的个人的工具性能力的发展上体现了
个体性的特点,但是在个人的行为的型塑上实现着集体意识的
规戒性权力,试图通过集体意识的灌输把个体化的人联结在一
起。在强烈的冲突和规训中,个体感觉到被强烈捆绑在一起,
就像一袋被捆扎在一个包里的土豆。个体化的教育生产是个双
重的过程,一方面个体作为单个的私人化的存在主体被凸显,
个人彻底失去了内在的社会共在的情感和价值的关联,个人虽
然被设定是自由的,但是,却发现自己处在孤立无援的存在的
私人化境遇中;另一方面个体化的现实产生社会交往关系的薄
弱,这使得教育成为强化社会控制的训练机制。
    不论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国人的社会化是在强烈的
集体意识中进行的。由于恐惧个体意识的膨胀和社会失范,教
育倾向于把个体限制在集体构成的关系中,实际上中国传统文
化中人的个体意识培养的价值资源并不充分,这造成了中国人
独立自主的个体意识的缺失。西学东渐以来,在教育的功利之
用的导引下,使得人的个体化的社会功能凸显出来,尽管社会
 的集体控制以不同的方式强化着,但是人的个体化仍旧以工具
性的方式存在。伴随着这一点,中国教育表现出强烈的为社会
控制服务的取向,成为社会控制的工具。在强烈的规训化教育
中,个体是作为单个的个体工具接受控制和训练的,正是因为
个人必须成为国家、集体、社会单位等的职能人,所以对个人
的规训显得更为重要。这形成了中国教育强制的规训的特点:
教育表现出对个人的绝对摆布、预制、干预、压制、处罚、奴
役等。
    尽管教育的规训试图克服现代性的个体化带来的社会失范
状态,尽管教育中强烈的管制倾向会形成一定的社会控制,但
是教育和社会的专制化取向可能导致的极端个体化的自私倾向
和犬儒主义倾向。因为,在试图制约个体性的过程中,专制性
的同一目标通过强制形式剥夺个人权利和利益,僭越和杜绝个
人的旨趣。专制主义的不择手段其实意味着一种极端的集体自
私,这无疑会把社会成员的行动导向一种占据集体中的有利位
’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策略,导向唯个人利益是图的伪善人格,
结果是毁坏一个公共社会的公共生活。并且在一个缺乏正义和
自由的社会里,人们更加倾向于闭锁在私人生活的天地里,哪
怕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洪水滔天。
    教育的规训养成犬儒主义心态。由于在强大的教育和社会
的霸权话语的控制下,个人意识到精神和生活处于一种“不得
不如此”的被动型塑的状态中,虽然作为独立的个体,但个人
的自主性被剥夺了,个人对自己的生活存在着一种无力感和无
助感。个人只有躲在自己的私人化的领地中,无视公共生活的
败坏,对公共生活的恶化状态表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接受”
 和“宽宥”,表现出事不关己的“冷漠”。这种犬儒主义已经
成为人们日常活动的自我保护手段和生存技能。公共生活和公
共秩序面临着危机。每个个人撤退到自己的私人的生活之中,
退回到自己刻意追求的个体性中,而对社会的共同生活采取
“无所谓”的态度。
  个体化因此可能造成对社会的“逃离”。在逃脱控制的同
时,个人的私人的生活面对着对他人和社会的“疏远’。这种
“社会性疏远”意味着个体的自恋意识增强。他人的生存的状
态并不是在共在(coexisting)中成为关注的对象,他人与
“我”已经失去价值的关联,他人与“我”不是共在的相处,
而仅仅成为一种个人追求利益的工具。社会的公共生活也是如
此,虽然公共生活影响着个人的生活质量,但是维护公共生活
的健康仅仅是社会的责任,而不是我个人的责任,社会失去了
对个人的吸引力。个人意识的膨胀意味着他人和社会在个人的
生活中“缺席”了,个体陷入了自愿的孤立状态。既得利益的
获得成为惟一的个人与他者(0themess)联系的纽带,这使得
每个个人通过任何手段竞争利益,人与人的交往具有临时性和
易变性。人际交往以“有用性”和“使用性”为准则,交往
变成了交换。



作者简介

p>作者简介
    金生铉,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
基地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英国dournalof
Philosophy ofEducation编委。  集刊《教
育:思想与对话》主编。先后在Comparative
 Education,.Journal Q厂Moral Education,《台
海两岸》、《教育研究专刊》、《教育研
究》、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