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语文)文言文与实用文体

包邮高中新课程教学策略与备课指南(语文)文言文与实用文体

1星价 ¥16.7 (4.9折)
2星价¥16.7 定价¥34.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81490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
  • 页数:263 页
  • 出版时间:2008-03-01
  • 条形码:9787508814902 ; 978-7-5088-1490-2

本书特色

本书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内容模块”编写,既打破了新课标各个版本教材的限制,又综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做到通用且好用。本书的编写建构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和教研基础之上,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来自广东、江苏、福建等早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各个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完成。本书可供高中各科教师实用,是高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

内容简介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扩大,高中教师迫切需要从理念的灌输向具体的教学指导转变。本套书正是根据这一转变,遵循“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原则,设有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精彩片段、探索研究、好题推荐及课例展示等7个栏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成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汇编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指引。   本套书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内容模块”编写,既打破了各个版本教材的限制,又综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做到通用且好用。本书的编写建构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和教研基础之上,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来自广东、江苏、福建等早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各个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完成。   本套书共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与思想政治等9种,可供高中各科教师实用,是高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

目录

**章 文言文阅读与鉴赏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好题推荐 探索研究第二章 实用文体阅读与鉴赏 课标解读 教学导航 背景扫描 精彩片段 课例展示 好题推荐 探索研究
展开全部

节选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扩大,高中教师迫切需要从新课标理念的灌输向具体的教学指导转变。本套书正是根据这一转变,遵循“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的原则,设有课标解读、教学导航、背景扫描、精彩片段、探索研究、好题推荐及课例展示等7个栏目,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参考书,成为一种教学资源的汇编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指引。 本套书按照《课程标准》设定的“内容模块”编写,既打破了新课标各个版本教材的限制,又综合了各个版本教材的内容,做到通用且好用。《语文(文言文与实用文体)》的编写建构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和教研基础之上,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由来自广东、江苏、福建等早期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省份的各个相关学科的优秀教师完成。 本套书共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与思想政治等9种,可供高中各科教师实用,是高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也可作为高中新课程教师培训用书。

相关资料

与韩愈的激烈排佛不同,柳宗元是不排斥佛教的,这反映了他思想中的通达成分。这也给寂寥的柳宗元一点精神的安慰。但从本文他对造物者有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绝非一个佛教徒,更谈不上什么虔诚。当造物者存在时,人生的不幸可以归结为宿命或轮回,而现在,造物者已经不存在,作者的精神没有了寄托灵魂没有了归宿,所以作者的思想是痛苦的。如果可以暂时跳出人生的穷达和思想的归依,那么,唯一可以给予作者慰藉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了。由此,作者笔下景物的清瘦凄寒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石城山记》中的柳宗元由于政治的压迫即使面对自然的山水也不能纵情,他重新回到了对自身命运的关照之上,回归了对心灵问题的探索。从《劝学》到《小石城山记》我们走完了一个古代文人思想变迁的轮回——由修身提升自己的能力到能力外化,当受到外在的挤压时而不能掌握自身命运又重新回归到修身之上,这是一个正直文人在宦海中历程否定之否定的宿命。  到了宋朝门阀制度彻底消失,下层文人在科举制度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畅。宋朝统治者对文官制度的大量投入也使文人对政治更加青睐,更多的文人更加自觉地依附政治,而文人的个性也荡然无存。表现*为明显的当然要首推宋代的理学家,他们由“文以载道”走到了“为文害道”的彻底取消“文”的极端境地。文人这样卖力地为政治奉献,而在统治者那里文人只是点缀升平的花瓶。从这样一个大背景出发,文人之中*刺眼的“异端”就非苏轼莫属了。苏轼虽然也积极地向政治靠拢,但是却受到了政治一而再再而三的排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  在几乎是一生失意的仕途之中,苏轼的入世态度是始终都没有改变的,他所做的*多的事情是当自己的政治追求与当权者发生冲突时努力地接受悲惨的现实,用常人的心惊胆战来应对强大的政权暴力。政治强力与个人理想追求的矛盾所带来的灵魂磨砺促使苏轼去寻找恰当的润滑剂——老庄的哲学和佛学的教义。当这二者与文人普遍的人世精神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出现了可以在政治暴力中随意漂浮的贤者。在精神世界里,老庄和佛都不能完全化解政治给文人灵魂带来的伤害,但是在生活层面上,它们又都可以给落魄的文人带来宽容的心理慰藉。只是在后者,苏轼较其他文人走得更远,他已经将老庄哲学的自由和逍遥以及佛的宽容大度融化到了自己的生活之中,于是苏轼的生活显示出了哲学下的坦然。这在两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