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喧哗与骚动--新中国股市二十年

1星价 ¥31.2 (6.5折)
2星价¥31.2 定价¥48.0
商品评论(9条)
wan***(三星用户)

讲股市史的书有好几本

各有所长,本书的特点贵在简明扼要、生动,不是硬生生堆材料。如有兴趣,还可参看某位李老师每年都要编写的股市史。

2017-08-13 11:53:07
0 0
wan***(三星用户)

股市潮起潮落

洗掉一拨人,又来一拨人,新来的人如果不明白以往的历史,又会成为下一拨被洗掉的。所以,还是多读读历史,看看20年来的股市起伏吧。

2017-08-13 11:51:16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861313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61
  • 出版时间:2008-10-01
  • 条形码:9787508613130 ; 978-7-5086-1313-0

本书特色

中国股民用套牢、断臂、腰折,甚至血本无归,在奉献远胜于得到的投资回报环境下,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打下了一根又一根牢固的地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体经济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不能忘记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的股民们,不能忘记这些用血肉创造中国资本市场的“英雄们!” 对资本市场的热爱,既可以用高声的赞美来表达,也可以用恨铁不成钢的反思和批评来表达,后一种方式尽管容易失之偏激,但是往往也容易切中关键。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起起伏伏的历程,反思和回顾更有助于我们清晰把握这个市场。回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中国资本市场,其发展完善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巴曙松 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 这部股市发展史,将为你缓缓地展示摸着石头走过的二十多年历程,将为你揭开执拗不驯、动荡起伏走势后面,那些深藏密敛的故事,将为你昭示起伏九曲行情背后的真正原因。不必屈尊俯就地乞灵于专家,不必殚精竭虑地睽别于图表,不必寻踪觅迹地道听于传闻,相信你自己,在历史中把握本源性的经验,让历史成为你*好的良师。 应健中 市场著名股评人

内容简介

本书以纪实的手法对新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透视。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股市二十多年来的重大事件,对股海中吒咤风云的人物及相关事件进行了公允的评析和真实的叙述。从一种特殊的角度,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的艰苦和伟大,以及广大散户为中国股市的发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贡献。

目录

**章 初剑时期:热情大爆炸
 **节 股市序幕的拉开
  **片“梧桐叶”
  店头交易掌门人黄贵显
  “老虎、老虎”要出笼
  学习万科好榜样
  股票和政治表现
 第二节 “炸弹”是如何引爆的
  热血青年促“两会”
  另一种努力叫“联办”
  静穆中耕耘出静安指数
  “示范作用”
  “五马”狂奔
  疯狂的黑市交易
  “5·18公告”和涨跌停板制度
 第三节 炒股大军“北伐”
  “你的冷漠我不懂”
  “北伐”:教一教“上海巴子”
  从仓库保管员到国库券大王
  放下架子借钱
  转战股市的“杨百万”
 第四节 首场多空大搏杀
  “热而不熟,皮焦肉生”
  首场多空大搏杀
  东方的金融巨人即将醒了
  新中国的那一声铜锣
第二章 起步时期:蹒跚中走来
 **节 不堪回首的一页
  **次“股灾”
  沪“牛”深“熊”
  望眼欲穿等分红
  半小时腰斩
 第二节 “抢人生的跑道”
  大坑村人玩心跳
  政府紧急救市
  延中“造反”了
  “抢人生的跑道”
 第三节 认购证啊认购证
  认购大潮汹涌
  1992:中国股份年
  “梦里寻他千百度”
  “8·10”事件
  “8·10”催生证监会
 第四节 血溅“原野”
  荒芜的“原野”
  彭建东:一只抽“金”的吸盘
  清洗“原野”上的碧血
第三章 操纵时期:“盖子"掀掉以后
 **节 “中国概念”的崛起
  “老外”靠不住
  B股、H股:抢滩国际资本市场
  基金们优美地亮相
 第二节 放开股价的日子
  “盖子”下的白板
  “狼”来了吗
  股市不相信眼泪
  股市大卖场:文化广场
  猴年“猴市”
 第三节 给“猴”上紧箍
  “银证脱钩”:信用交易的末日
  治理“猴性”
  盗贼“入市”
 第四节 收购狼烟:深圳公司北伐
  大鱼吃小鱼了:宝延风波
  我也要收购:“苏三山”诈骗事件
  万申之争:一笑泯恩仇
第四章 动荡时期:“熊”途漫长
 **节 大“熊”当道
  大“熊”露峥嵘
  “777”和申能“8.18防线”
  “四不”救市政策
  “三大利好”掀起“浦东概念”
 第二节 “327”浩劫
  两虎相斗:君万起战火
  “证券教父”管金生
  “327”:期货还是“欺”货
  “证券王国”倾覆
  劫中劫:辽国发事发
  停市没商量
 第三节 低价股革命
  “5·18”井喷
  熊市“游击战”
  A二权证:1995年*后的疯狂
  低价股封杀熊市
 第四节 谁是谁非我风流
  场内演“蹦极”
  两市角斗出“30”
  弄把交椅坐坐
第五章 监管时期:内忧外患说风险
 **节 和香港一起回归
  长虹*红
  “十二道金牌”和重新盖盖子
  一纸雄文震天下
  和香港一起“回归”
 第二节 内忧:呼唤“三公”
  自弹自唱“张家界”
  琼民源变成“全民冤”
  荒诞的声音:“我无罪”
 第三节 外患:金融风暴骤起
  人民币不贬值
  曾荫权发动港股保卫战
  调整市道盼“救星”
 第四节 股权的诱惑
  “君安教父”翻船
  “脑子不好”导致的“金百事件”
  个人到底有多少钱
第六章 重组时期:卖“壳”的年代
 **节 生死之间看重组
  “马瘦毛长”困国企
  人穷“壳”靓丽
  ST一族:生存还是死亡
 第二节 “三无”不能无重组
  北大要当“老大”
  “爱情天使”两度被逼婚
  “胜利”之下的厮杀
  麻雀变凤凰
 第三节 “5·19”开写科幻小说
  “十五大”启动新概念
  科幻小说里的网络神话
 第四节 无风也凶险
  海虹:海上生彩虹
  垃圾堆里飞出的“天龙”
  无风也凶险
  网络神话:科幻小说读完了
第七章 危难时期:成长的烦恼
 **节 违法欺诈惊天下
  掀开锅炉的“盖子”
  血色“红光”
  大庆联谊:贪官们的“联谊会”
  康赛:慷慨地塞黑钱
  “T恤妖花”的谢落
 第二节 扯开基金的黑幕
  耸人听闻的《基金黑幕》
  是真是假牵出来瞧瞧
  扯开“黑幕”有什么
  第三节 庄股“滑铁卢”
  跨世纪“雪崩”
  “中科系”编织的“杰作”
  “炒作航母”驶向罪恶深处
  “吕梁舰队”的覆灭
  震塌股市的“埃菲尔铁塔”
  神秘面纱的背后
 第四节 全民大讨论
  吴敬琏单挑股市
  五位专家齐上阵
  等待“唐僧”
第八章 法治时期:黎明前的黑暗
 **节 法治下的“牛劲”
  《证券法》:大牛雄起新世纪
  “吃相”很难看:市场呼唤法治
 第二节 退市警钟敲不响
  死而不僵郑百文
  “该出手时就出手”
  证监会当被告
  算不算“幸事”
 第三节 “问题少年”留问题
  “阿B阿B我爱你”
  方正股东放不正 
  一级市场的困惑
 第四节 大市场大暴跌
  “股灾”:给新世纪一个下马威
  股市苍生旦夕危
  银广夏:中国股市的“9·11”
  蓝田“闷包”:“国家机密”
第九章 低迷时期:股市保卫战
 **节 执法出重拳
  与其绩优,不如垃圾
  “达摩克利斯之剑”
  铁娘子的呐喊
  铁娘子黯然“退市”
 第二节 股市狼藉话“破产”
  南方证券绝命“双哈”之上 
  “高干子弟”中经开
  熊口之下毙命的券商们
  周正毅“农凯帝国”操纵案
  陈久霖海外豪赌中航油
 第三节 推倒重来“千点论”
  推倒重来“千点论”
  “老鼠会”大盘点
  唐氏兄弟铸就股市霸王龙
  王寇之间“德隆系”
  “远离毒品,远离股市”
 第四节 千点保卫战
  “创业”不成玩“中小”
  “国九条”:保卫股市**枪
  先救命还是先治病
  “小石”激起大波浪
  “波涛三文”仗义执言
  神秘资金来“救市”
第十章 股改时期:开弓没有回头箭
 **节 股改震乾坤
  股改急先锋李青原
  “开弓没有回头箭”
  “活着就是成功。不死就是胜利”
  根治欠债不还的“乱市”
 第二节 “黄金十年”大牛市
  逼空,逼空,再逼空
  两“牛”齐奔迎红筹
  “创设”:权证的原罪
  权证狂赌“末日轮”
 第三节 都说牛市好风光
  无限风光在基金
  幸运造就一“股神”
  “带头大哥”保护谁
  “2·27”狠拍“幸福泡泡”
  与民争利“5·30”
  权证市场的“暴力犯罪”
 第四节 牛蹄声声溅沉渣
  郎咸平剑指顾雏军
  德勤“诚信”被撕裂
  明火执仗来抢钱
  杭萧钢构:惊人的忽悠
第十一章 涅槃时期:全流通市场的来临
 **节 圈钱猛于虎
  中航插足“东新恋”
  增发猛于虎
  不平不安道“平安”
  众口一词骂“剥削”
  被人唾弃的“荣耀”
 第二节 彼岸袭来次级债
  美国蝴蝶扇翻中国股市
  惊魂一周:次贷危机很暴力
  “两房”危机“鞭尸痛”
  友好邻邦吓死你
  股市大唱熊市歌
 第三节 “大小非”驱赶下的“羊群”
  “外面来了个更狠的”
  3000点保卫战引发“4·24”井喷
  “印花税防线”崩溃
  机构带血“裸奔”
 第四节 两种资本大博弈
  迎接全流通:资本对接的阵痛
  人道安慰“再承诺”
  游资“狙击”和私募“亮剑”
  劫后余生比伤口
尾声 “维稳”:“灾后重建”的歼始
 “救市”举措密如雨
 “维稳”:股市的政治
 众望所归盼“平基”
 观念改革:重建的希望
展开全部

节选

**章 初创时期:热情大爆炸
 **节 股市序幕的拉开
**片“梧桐叶”
“这个买卖证券的中心市场,1792年为每日聚集在附近一棵梧桐树下的商人所建。”这是纽约证券交易所楼前铜牌上刻的字,记录的是1792年的某个时候,在美国曼哈顿南部的一棵梧桐树下,24位经常在树下交易的股票经纪人,决定成立一个新的股票市场。于是此后人们把股票也称为“梧桐叶”。
那么,新中国**片“梧桐叶”在哪儿?
在深圳,一位股民捧出一张编号**的股票,自称是“新中国**张股票”;在武汉,有人展示出1981年武汉金融信托公司发行的股票;在沈阳,人们传说“金杯”是新中国*早发行的股票;在广东,有人保存着1984年6月广东佛山市信托投资总公司发行的**期股票……新中国股市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居然冒出那么多号称自己是摘取**片“梧桐叶”的人,真是“满地‘梧桐’堆积”,让人莫衷一是。然而我们不会从纷乱的“号称”中起步,历史与考古是不能完全画等号的,**张股票,只能是开启股市大幕的那一张。为此,我们将从影响、公开与合法的角度去界定新中国股市的起源。
在中国上市公司已逾千家,证券市值超过国民生产总值,股市人头攒动、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回首去造访历史,不禁充满苍凉寂寞之感。因为当**片“梧桐叶”悄无声息地飘落在改革开放的大地上时,就连目光敏锐的有识之士都没有察觉。那些拾起她的人,对她并不了解,有人厌恶地将她扔进了废纸篓,有人失望地把她撕碎,也有人干脆封存箱底久久淡忘。中国的股票,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真正的“灰姑娘”。
知识界听到“灰姑娘”轻盈的脚步声是因为那样一件事:1986年11月,世界上*大的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主席约翰·凡尔霖先生来北京参加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会议期间邓小平同志在中南海接见了美国客人,谈话间凡尔霖先生向邓小平赠送了一件礼物,一个精美的小盒子,里面是一枚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所徽,凭这枚所徽可以自由出入纽约证交所。中华民族是个礼尚往来的民族,礼轻情义重,作为东道主总得有点表示吧。这可急坏了中国的官员们,他们思来想去,得送美国客人一张中国的股票,华夏民族历来都有“你有我也有”的自豪感。
虽然当时知情者寥寥,可发行的股票还真是不少,仅沈阳市那一年(1986年)发行股票债券的企业就有502家,发行金额达4.1亿元,其中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也有14家,金额达3亿多元。上海就更多,当年有1548家企业向社会发行股票,金额达2.4亿元。此外,北京、广州、成都、武汉、深圳等地都有规范或不规范的股票发行。无怪乎如今会有“梧桐**叶”之争。要说早,成都市工业展销信托公司(后改组为成都蜀都大厦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就发行了股票。要说有名,1983年深圳宝安联合投资公司发行的股金证,可谓赫赫有名,因为她产生了深圳大坑村的暴富“神话”。要说怪,那要属1984年北京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像债券一样有固定期限,定期3年,3年后还本付息,天知道,这也叫股票!各种奇奇怪怪的股票一字排开,选中送给凡尔霖的却是上海飞乐音响。上海虽然发行股票不少,可向社会公开发行的却只有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如同选秀,当时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融管理处处长朱小华,带着被选中的“美人”,专程坐飞机送到北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代表邓小平把这张百里挑一的股票回赠给凡尔霖。那张绿色的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印制精美,上面盖有公司董事长的印章。没想到在改革开放才6年的社会主义大地上已有了股票,约翰·凡尔霖先生吃惊地望着这片新中国的“梧桐叶”,同时为自己成为持有新中国股票的**位外国人而兴奋,他当即提出要参观中国的证券交易机构。那时所谓的股票交易市场还只是在上海的一问小屋,还只能称为股票发行所,根本没有交易,所以美国客人的要求被婉言谢绝了。
但巨大的好奇心驱使约翰·凡尔霖先生再次提出请求,而且他有一个充足的理由:因为他惊讶地发现这张股票上股东的真名实姓不是他,而是“周芝石”。照理将股票送给别人,理应在股东一栏写上别人的名字,而当时不知是对股票所有权缺乏认识,还是为了股票的真实可信,居然没有想到填上凡尔霖的名字,填上的却是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周芝石”的名字。“周芝石是谁?我是凡尔霖哪!”当美国客人提出困惑时,中国方面解释说,这是为了保证股票有效才印上“周芝石”的名字。“我的股票就要用我的名字,我亲自去上海更名过户。”凡尔霖固执地要求。这是去看看中国股票交易所的*好理由。面对客人的固执和真诚,有关部门终于同意他踏进上海静安寺附近的那间小屋。
凡尔霖抵达上海的第二天就要去办过户手续。其随行人员提出要警车开道,上海方面有些为难,按规定,国家领导人才能用警车,上海警方提出要凡尔霖先生花2000美元租借警车开道。这样,凡尔霖于1986年11月24日下午1点,由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李祥瑞陪同,“自费”来到了新中国首家证券交易部——静安证券营业部。
上海南京西路1806号(靠近静安寺)在静安证券业务部人驻前是一家理发店,这里很小,小得不如百姓家的一间客厅。墙上的小黑板还没来得及写上仅有的两只股票的名称(另一只为延中实业),刚刚打造好的柜台还没有成为交易柜台,要说这里是个交易场所,未免太寒碜了。凡尔霖踏进这间小屋,恭恭敬敬地将“周芝石”的股票递进柜台,希望给他过户,并幽默地说:“该收多少手续费,别客气!”在场的人哄笑了。为表示友好,营业部免收了1元过户费。凡尔霖先生连声道谢说:“中国好,不像我们美国人光认钱。不过今后你们要买美国股票,要过户,我可不能给你们免费呀!”客人的幽默又使在场的人轰然大笑!花2000美元来到交易所过户了50元人民币的股票后,凡尔霖先生参观了新中国*早的“证券交易所”:这是一间柜台里有70多平方米,柜台外只有12平方米的交易所。工作人员见这个高个子美国人站在柜台外转不开身,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我们这儿实在太小了!”“这里比我们初创时要好多了,毕竟有一间房子,纽约交易所*早是在一棵梧桐树下进行交易的。”面对主人的歉意和难堪,约翰·凡尔霖热情地说,并要求与上海静安证券业务部经理黄贵鲜合影。客人是真诚的,他意识到中国是一个巨人,这个巨人开辟的任何一个市场都将是巨大的。他把带回去的中国**张股票和“当代*大证券交易所的主席与*小证券交易所的经理”的合影,挂在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墙上。
“中国改革已跨人了股份公司和证券市场的时代。”当海外的媒体就此事热切报道时,国内的新闻界却反应平静,甚至难以见诸报端。但不管媒体和经济界如何反应麻木,敢于吃螃蟹的还是大有人在。
这只“螃蟹”是在约翰·凡尔霖来访两年前出现的。1984年11月,由上海飞乐电声总厂提出,经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向社会和本企业职工发行股票50万元,每股面值50元,这笔社会资金是用来筹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乐音响”)的。飞乐音响发行时,国内还没有证券营业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代理发行飞乐电声厂的股票。可怎么发呢?公司在武夷路,即上海飞乐电声厂厂门口贴了一张海报,公司副经理胡瑞荃背上钱箱,到厂门口的收发室里,像卖电影票似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股。马路斜对面是意大利领事馆,这一“奇观”被从领事馆出来的日本记者发现。“中国发股票啦!”这条爆炸性的新闻不胫而走。1984年11月18日,《新民晚报》在很不显眼的地方刊登了这条新闻,显得无足轻重,记者也没署名。但“墙内开花墙外香”,路透社记者马克·奥尼尔从北京向国外发出了这条爆炸性的新闻后,这条不足500个英文单词的新闻,引起了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争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美国之音》、《日本经济新闻》、《朝日新闻》等重要媒体,把这则信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进行了详细报道,日本野村证券的副社长为此急切地跑到上海来了解详情。
话说回来,一向以谨慎著名的上海人做好了发行失败的准备,为飞乐音响悄悄找好了下家。不过还好,认购虽谈不上热烈,可不到6个小时,32.5万元飞乐音响股票就发完了。两个月后,即1985年1月14日,发行第二只股票延中实业时,出现了抢购场面。这次可不是在厂门口进行“钱货两讫”的交易,而是放在了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的静安分部。负责发行的公司副经理胡瑞荃这样描述当时的场面:“从江宁路排队弯到南京路,人群长队绕了好几条街,结果20路车开不动了,交警跑来找我:‘为什么不事先打招呼?’‘我也不知道会有这么多人啊!’延中股票发行额共500万,原来计划在柜台上发行350万。我马上打电话请示人民银行上海分行金管处,对方说要控制在450万以内。到下午3点钟一看,已经发到了470万,不敢再发了,马上来个急刹车。”
发行股票是一回事,交易股票是另一回事。真正堪称股票市场的,是交易市场,而不是发行市场。当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在静安营业部开设全国**个交易柜台后,上市交易的只有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只股票。1986年9月26日**天开盘出现过一度的“火暴”,当日成交1700股,由于成交量过于“巨大”,钱款和股票来不及交割,就只好临时开个收据,等秋后算账。但秋后静安营业部的两张交易长椅显得冷冷清清,整个市场开设后的1986年第四季度,平均每天成交不超过30股。无怪乎一些国外的报道也开始了冷嘲热讽,比如美国《旧金山观察家》杂志记者法兰辛·布雷维提嘲讽道:“吹嘘得很厉害的上海股票市场实际上是不确切的一个名词。很多市民手拿现金来到这里,却是败兴而归,因为出售早已告罄。大约有140家本地企业已发行了股票,然而只有两家企业的股票被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上市出售。”
虽然当时发行的股票不少,但真正开启股市交易大幕的,非飞乐音响莫属。飞乐音响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声响,只有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的市场太渺小了,小得无声无息,令人难以寻觅。中国“**片梧桐叶”就这样悄然飘落在交易市场上,而那个市场,在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前,就是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开设的柜台交易——静安营业部。
  店头交易掌门人黄贵显
虽然邓小平同志要求我们“胆子再大一点,步子再快一点”,可在那个思想破茧的年代,一切都是小心翼翼的。为了飞乐电声厂发股票,当时上海市委常委吴邦国和黄菊不止一次来厂里考察,悄悄地来,悄悄地走,神秘得如同搞地下工作。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为了名正言顺地发股票,1984年7月,上海颁布了一个地方性法规:《关于发行股票的暂行规定》。这个法规由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阮崇武约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李祥瑞和副行长龚浩成起草,由分行的计划处副处长张令铃执笔。法规共有8条,第1条是:“新办集体所有制企业可以发行股票。”也就是说国企和个体户不准发股票:正规军不能受到损失,民兵会把战局搅乱,让集体企业充当侦察兵和工兵的角色。由此可见政府的谨慎态度。
有了股票总不能不让人交易吧,否则还叫啥股票呢?于是1986年9月26日,承担发行任务的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营业部,开设了新中国*早的店头交易。说到静安营业部的店头交易,就不能不说其掌门人黄贵显。股票能上市,离不开黄贵显的努力。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发行时,国家有规定,股票可以转让,不能买卖。这转让和买卖有啥区别,真是不好说。或许买卖就是摆摊吆喝,转让就是咬耳朵私下交易。股票发出去了,老百姓要用钱,到静安营业部来退,这就让营业部为难了。黄贵显希望能把转让变成买卖来解决这个难题,于是向主管部门一次次打报告,报告没得到批准,反而让媒体得到了消息,《经济新闻报》的记者把消息捅了出去,1985年9月24日在报上发表了一篇报道,题为《全国**家股票交易市场将开业 静安信托公司经营股票买卖 延中实业公司股票被批准上市》。文中说,静安营业部即将开办股票买卖。这个“即将”使得黄贵显被扣上“无组织无纪律”、“乱开口子”、“造成社会不良影响”等“罪名”,赶紧写检讨吧。为此人民银行行长还出来向社会明确表示:“中国尚未考虑允许股票自由买卖。”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时节没到,怎能乱下雨。半年之后,时节到了。1986年上海被指定为股份制试点城市之一。既然是试点,就得试。市体改办了解到静安营业部的要求,就把申请报告汇报上去。当时任上海市长的江泽民同志亲自过问此事,1986年8月开了座谈会,静安营业部副经理胡瑞荃做了汇报。9月26日,中国股票的交易市场正式开启。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中国有两只股票,其属性由转让变成了买卖。
为了搞好这个店头交易,黄贵显费了不少心思,多方请教专家,聘请了8位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证交所里工作过的老人担当顾问,其中一位叫龚懋德的老人是解放前证交所的理事,曾设计过证交所的会计规则。这些老顾问颇具影响力,他们的一些学生、徒弟在海外依然从事着证券业。于是这个店头交易柜台声名远扬,前来看稀奇的外宾络绎不绝,开业后的152个工作日里,共接待了87批270位外宾,还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记者前来采访,平均两天不到就有一批,比前来交易的股民还多。一次由日本野村证券的副社长带队的代表团前来参观,一长溜的汽车一停,造成门前的南京路严重堵塞,结果交警一怒之下把日本客人的车给扣了。为此上级部门只好为小小的店头交易另找地方。不久,“股市”挪了三条马路,在西康路101号静安体育馆安营扎寨。12名工作人员从70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300平方米的大厅,外面还有100平方米的院子,供股民排队所用。后来在发电真空、大飞乐和老庙时,院子还容不下认购者,长长的队伍绕过铜仁路,又回到了南京路。
  ……

相关资料

对资本市场的热爱,既可以用高声的赞美来表达,也可以用恨铁不成钢的反思和批评来表达,后一种方式尽管容易失之偏激,但是往往也容易切中关键。中国资本市场走过了起起伏伏的历程,反思和回顾更有助于我们清晰把握这个市场。回顾所来径,苍茫横翠微,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中国资本市场,其发展完善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巴曙松 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经济部副部长
这部股市发展史,将为你缓缓地展示摸着石头走过的二十多年历程,将为你揭开执拗不驯、动荡起伏走势后面,那些深藏密敛的故事,将为你昭示起伏九曲行情背后的真正原因。不必屈尊俯就地乞灵于专家,不必殚精竭虑地睽别于图表,不必寻踪觅迹地道听于传闻,相信你自己,在历史中把握本源性的经验,让历史成为你*好的良师。
应健中 市场著名股评人

作者简介

阿奎,本名袁顺奎,1962年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当选上海市第七届青联委员,现执教于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表各类作品,著有证券系列长篇小说《金漩涡》(合著,中国**部股市小说)、《银色空盘》(中国**部期市小说)和《秦家风波》(中国**部红马甲小说),由其编剧的18集电视连续剧《秦家风波》,于1997年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收视率超过32%。2000~2004年,阿奎在《新民晚报》的“散户厅纪事”任专栏作家,发表股市方面的文章二百多篇。
阿奎还出版过专著《语言技巧》、《当代中国股市实录》、 文学戏剧鉴赏》、《音乐美术知识》等,并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数十万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