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棚杂忆-季羡林处选集
读者评分
5分

包邮牛棚杂忆-季羡林处选集

1星价 ¥31.5 (7.5折)
2星价¥31.5 定价¥42.0
商品评论(1条)
hlj***(三星用户)

季老的书很耐看的

2019-10-21 15:43:5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142963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27
  • 出版时间:2008-10-01
  • 条形码:9787801429636 ; 978-7-80142-963-6

本书特色



我原来为自己定下了,一条守则:写的时候不要带刺儿,也不要带气儿,只是实事求是地完全客观地加以叙述。但是,我是一个有感情的活人,写着写着,不禁怒从心上起,泪自眼中流,刺儿也来了,气儿也来了。我没有办法,就这样吧。否则,我只能说谎了。
          ——《牛棚杂忆》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过去没有考虑过。我考虑得*多的反而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能倒转回去五十年的话,我是否还会走上今天这样一条道路?
          ——《书斋杂录》
  我知道,人世间大概还有一些关心我的朋友,他们有的会想到:“季羡林哪里去了?”现在这一本小册子就可以告诉他们:季羡林还活着,不过是经过了一段颇长的疾病的炼狱。现在正从炼狱里走出来,想重振雄风了。
          ——《病榻杂记》

内容简介

季羡林是北京大学资历*老的大教授之一,又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目录

牛棚杂忆
 祝词
 自序
 一 缘起
 二 从社教运动谈起
 三 1966年6月4日
 四 对号入座
 五 快活半年
 六 自己跳出来
 七 抄家
 八 在“自绝于人民”的边缘上
 九 千钧一发
 十 劳改的初级阶段
 十一 大批斗
 十二 太平庄
 十三 自己亲手搭起牛棚
 十四 牛棚生活(一)
 十五 牛棚生活(二)
 十六 牛棚生活(三)
 十七 牛棚转移
 十八 半解放
 十九 完全解放
 二十 余思或反思
 二一 后记
书斋杂录
 救救小品文
 谈翻译
 一个故事的演变
 梵文《五卷书》:一部征服了世界的寓言童话集
 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
 “猫名”寓言的演变
 论所谓大一共同必修科目
 从斯大林论语言学谈到“直译”和“意译”
 对于编修中国翻译史的一点意见
 知识分子的一面镜子——看话剧《三人行》有感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我是怎样研究起梵文来的
 《罗摩衍那》在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大唐西域记校注》成书经过
 编写东方语言教材的经验与教训
 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与中匡戏剧发展之关系
 六字真言
 对于《基督的*后诱惑》的意见
 翻译的危机
 我的学术总结
病榻杂记
 小引
 病房杂忆
 医生也要向病人学点什么
 在病中
 李恒进大夫
 回家
 三进宫
 护士长
 一幕小闹剧
 笑着走
 输液
 安装心脏起搏器
 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
 唐常建的一首诗
 漫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赠301医院宋守礼大夫
 白衣天使新赞
 封笔问题
展开全部

节选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老先生对其在文革时期的一本回忆录,他以幽默甚至是调侃的笔调讲述自己在“文革”中的不幸遭遇。此书对“文革”的残酷性揭露的让人不寒而栗。他出书的目的就是希望总结教训和“经验”,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出来说话,让更多知情者出来说话,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季羡林是北京大学资历*老的大教授之一,又是著名作家、学者,可其一生经历坎坷,被劳改、批斗,见证了许多荒谬之极的历史事件……耄耋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纪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读来让人感慨万端。

相关资料

一 缘起
  “牛棚”这个词儿,大家一听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它是否就是法定名称,却谁也说不清楚。我们现在一切讲“法治”。讲“法治”,必先正名。但是“牛棚”的名怎么正呢?牛棚的创建本身就是同法“对着干的”。现在想用法来正名,岂不是南辕而北辙吗?
  在北大,牛棚这个词儿并不流行。我们这里的“官方”叫做“劳改大院”,有时通俗化称之为“黑帮大院”,含义完全是一样的。但是后者更生动,更具体,因而在老百姓嘴里就
流行了起来。顾名思义,“黑帮”不是“白帮”。他们是专在暗中干“坏事”的,是同“革命司令部”唱反调的。这一帮家伙被关押的地方就叫做“黑帮大院”。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我三生有幸,也住进了大院,—从语言学上来讲,这里的“住”字应该作被动式—而且一住就是八九个月。要说里面很舒服,那不是事实。但是,像十年浩劫这样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的—我但愿它也绝后—,“人生不满百”,我居然躬与其盛,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不得不感谢苍天,特别对我垂青、加祐,以至于感激涕零了。不然的话,想找这样的机会,真比骆驼穿过针眼还要难。我不但赶上这个时机,而且能住进大院。试想,现在还会有人为我建院,派人日夜守护,使我得到绝对的安全吗?
  我也算是一个研究佛教的人。我既研究佛教的历史,也搞点佛教的义理。但是*使我感兴趣的却不是这些堂而皇之的佛教理论,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些迷信玩意儿,特别是对地狱的描绘。这在正经的佛典中可以找到,在老百姓的口头传说中更是说得活灵活现。这是中印两国老百姓集中了他们从官儿们那里受到的折磨与酷刑,经过提炼,“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然后形成的,是人类幻想不可多得的杰作。谁听了地狱的故事不感到毛骨悚然、毛发直竖呢?
  我曾有志于研究比较地狱学久矣。积几十载寒暑探讨的经验,深知西方地狱实在有点太简单、太幼稚、太单调、太没有水平。不信你去读一读但丁的《神曲》。那里有对地狱的描绘。但丁的诗句如黄钟大吕;但是诗句所描绘的地狱,却实在不敢恭维,一点想像力都没有,过于简单,过于表面。读了只能让人觉得好笑。回观印度的地狱则真正是博大精深。再加上中国人的扩大与渲染,地狱简直如七宝楼台,令人目眩神驰。读过中国《玉历至宝钞》一类描写地狱的书籍的人,看到里面的刀山火海,油锅大锯,再配上一个牛头,一个马面,角色齐全,道具无缺,谁能不五体投地地钦佩呢?东方文明超过西方文

作者简介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后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