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人类命运的50场战争-图话故事
读者评分
4分

改变人类命运的50场战争-图话故事

1星价 ¥16.4 (5.5折)
2星价¥16.4 定价¥29.8
商品评论(4条)
zmj***(三星用户)

内容丰富的书

印刷精美,有很多图片,非常清晰,很适合学生看。

2012-10-01 09:31:46
0 0
cai***(三星用户)

内容简洁,知识性强

图书的内容,装祯和印刷都不错,比较好给年轻人看,知识性强

2012-09-18 13:47:22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5724815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4开
  • 页数:207
  • 出版时间:2008-11-01
  • 条形码:9787505724815 ; 978-7-5057-2481-5

本书特色

胜利的代价
    对一位将军来说,一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往往就像传说中的圣杯,可遇而不可求。尽管胜利所带来的巨大荣誉和威望,对他们的前程至关重要,甚至福荫子孙,但是胜利所涵盖的内容,往往比它的字面意义要复杂得多。
    战场是一个深不可测的深渊,瞬息之间,胜利就会发生突然逆转,军事优势可能会被平庸的指挥所拖累,转为劣势,持续的游击消耗战也可能拖垮一支强大的军队。
    本书之所以摘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旷日持久战争的关键,二、战术运用上的经典。它们不一定是某天的某场特定战斗,而是持续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军事行动。这些战役在历史上可圈可点、意义重大。
    近现代战争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和无数士兵的英勇鲜血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态度。
    决定战争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通常意义上,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与严密的军事部署都是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关键因素。比如二次世界大战巴巴罗萨一役,以及1941年日军偷袭珍珠港之战。相似的例子还出现在1940年的法国和1942年的新加坡。尽管如此,当强大的一方不再采取攻其不备的战术,而另一方用自身的战争经验来组织反击时,胜负的“天平”就会发生令人瞩目的变化。阿拉曼、中途岛、斯大林格勒、科西玛等战役,就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说明看似异常强大的军事力量。也可能被弱势击败。
    低估敌方的战斗力往往会造成重大的军事损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国以为自己拥有所谓的“种族和军事优势”而狂妄自大。这种盲目自信导致了成千上万的土兵白白送命,也使他们*终品尝了战败苦果。同样因为轻敌,在加利波利战役和伊沙德瓦那丹战役中,英帝国的狂妄自大使他们自掘坟墓。狂妄的法国人也在奠边府遭到越南人的迎头痛击。
    众所周知,科技优势会给现代战争带来巨大影响。在20世纪乌姆杜尔曼战役的“沙漠风暴”行动中;先进的武器军备使战争的有利形势倾向于一方——即使战胜方发起的战争是非正义的,也不会招致更大范围的有针对性的反击。然而世事难料,比如在阿富汗,面对着更精锐的军事装备,伊斯兰游击队员意志顽强,坚守国土。他们只是凭借手持式防空导弹。却给前苏联空军造成致命的打击。所以说当双方装备的先进程度旗鼓相当时,士兵的士气往往就成了取胜的决定性因素。在瓦尔密战役中,一支充满斗志的法国革命队伍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对手。
    相反拥有优势力量的部队有时却不战而败。比如在摩加迪沙战役中,美军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国际援助对于越南人来说。无异于一种侵略行为。胜利者有时甚至会看不到自已的胜利。在北越军队发动春节攻势期间,尽管越军曾一度惨败于美军,但西方的新闻记者却一直将之描述为越军的节节胜利,这应当归咎于充斥媒体的左翼偏见。
    有些胜利必然会产生国际性影响。美国凭借圣胡安山战役宣告自己已经成为了世界军事强国,俄国凭借格奥克捷佩堡一战巩固了自己在亚洲的霸主地位,英国海军在特拉法尔加角战役中所向披靡,展示了皇家海军的强势。
    更多的时候,胜利依然是个未知数。比如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中,眼看到手的胜利却因英军意志坚韧的对抗而失之交臂。英军坦克在康布笛战役中大显神威,而胜利*终却被拥有*新精锐武器的德国暴风骑兵所颠覆。诺受底登陆、仁川登陆、六日战争、斯坦利港战役期间,精确的部署与强大的军事战斗威力均有明显体现。这些例子说明,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并非是制胜的法宝。
    有时双方实力的过于均衡会大大增加战争取胜的难度。在索姆河战役和伊珀尔战役中,英德两军展开的拉锯战曾造成教以万计士兵的伤亡,*终,随着德军士气的士崩瓦解,这场消耗战才在德军的。凶日”得以突破。
    本书所描述的战役,有很多军事教训可供参考和吸取,其中*重要的一条便是,为了抵御外敌的侵略野心。国家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进行防御和反击。—个国家在面临战争时,必须毫不畏惧,优柔寡断、麻痹大意只会带来惨败。
    写作本书的目的在于,希望人类不要忽视这些历史教训,时常重温战争的历史,避免再将千百万无辜生灵拖入无谓的战争中。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用战争来讲述历史的书。它选取了自18世纪以来的约50场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不同意义的决定性战役,它们或是一场胜利或惨败战争的顶点,或代表着战术上的创新。
    而无论属于哪一种,他们都见证了历史上的伟大时刻。在滑铁卢战役中,拿破仑眼看就要摘取胜利果实。却被英军坚忍的意志挫败;英军坦克在康布雷战役获胜。却*终被拥有*新精锐战术的德国暴风骑兵所颠覆。在诺曼底登陆、仁川登陆、六日战争期间,持续的组织力量与强大的军事战斗威力均有明显体现。
    作者不仅详细分析战术优劣与战略意义,还力图通过这些或为信仰、或为权利、或为正义的战争来透视人性——人类一定要通过战争来达到某种目的吗?残酷的场面、令人惊叹的杀伤力、无数士兵的尸骸,或许会改变我们观照世界的方式。



目录

序  胜利的代价
**章  战争新纪元
  癫狂的自由:瓦尔密战役(1792)
  艰难的征服:马拉塔战役(1803)
  “纳尔逊秘诀”:特拉法尔加海战(180S)
第二章  拿破仑时代
  波拿巴的豪情:奥斯特里茨会战(1805)
  高卢雄鸡的耻辱:滑铁卢之战(1815)
第三章  美目之囊越
  “闯进玉米地的黑熊”:墨两哥血战(1847)
  炮兵是可怕的兵种:盖茨堡战役(1863)
第四章  帝国之梦
  统一德意志:色当会战(1870)
  冷兵器的愤怒:伊山瓦那之战(1879)
  俄国人的野心:格奥克捷佩堡战役(1881)
  巨舰大炮的威力:对马海战(1905)
第五章  **次世界大战
  战壕战拉开序幕:马恩河**次战役(1914)
  大规模登陆战:加利波利之战(1915)
  多点突破新战法;布鲁西洛夹攻势(1916)
  没有赢家的阵地战:索姆河战役(1916)
  化学武器登场:伊蕾尔第三次战役(1917)
  步兵加坦克:康布雷战役(1917)
  “来个中心开花”:鲁登道夫攻势(1918)
第六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野兽的暴行:侵华战争(1937)
  雷霆“闪击”:法国之战(1940)
  “伦敦上空的鹰”:不列颠之战(1940)
  空降战里程碑:克里特岛战役(1941)
  看门虎与强盗:巴巴罗萨战役(1941)
  狂妄的代价:偷袭珍珠港(1941)
  狮城浩劫:新加坡战役(1942)
  漂流的丧钟:中途岛海战(1942)
  寒冬地狱的曙光:斯大林格勒会战(1942)
  沙漠雄狮的咆哮:阿拉曼战役(1942)
  海上屠狼:大西洋海战(1939—1945)
  坦克“肉搏”:库尔斯克会战(1943)
  “硬币攻势”的序幕:塔拉瓦之战(1943)
  血淋淋的拉锯战:卡西诺战役(1944)
  反攻的号角:诺曼底登陆(1944)
  海上“立体战”:蕾伊泰海战(1944)
  固执的赌徒:阿登高地之战(1944)
  俄罗斯轮盘:冲绳岛战役(1945)
  梦魇终结:柏林战役(1945)
第七章  冷战
  悍然越过“三八线”:朝鲜战争(1950)
  从天堂到地狱:美边府战役(1954)
  红色警戒:六日战争(1967)
  身后的噩梦:美越战争(1968)
  “飞鱼”导弹名声大振:马岛战争(1982)
  持久战的胜利:喀布尔战役(1988)
第八章  风暴行动
  新式武器大比拼:海湾战争(1991)
  种族仇恨的火药桶:克罗地亚战争(1995)

展开全部

节选




癫狂的自由:瓦尔密战役
    以自由的名义  18世纪末的法兰西共和国,是一个由革命理想主义催生的政权。法国革命军由法国革命政府招募、组建,并参加过多场征战。1792年,一名法国军人在蓬图瓦兹喊出“自由、平等、博爱,否则去死!”的口号,清晰地表明革命已经深入人心,任何革命的反对者都将被视作敌人来对待。
    革命意味着与旧制度的彻底决裂。在革命政府统治期间,过去的雇佣兵也换上了“国民士兵”的头衔,并相信自己是“自由”的卫士。
    法国革命军的一名炮兵曾在1793年写道:“我对祖国的敌人毫无怜悯,他们应该流血,而且还要继续流血!我要为我的兄弟们所流的鲜血报仇,那些反革命就该死在革命者手中。”复仇和制造恐怖已成为这些士兵的直接动力,接着他们又会去唤醒那些置身于政治之外的同伴们,直到整个国家都处于无法遏止的愤怒之中。
    滴血的九月  革命使法国与欧洲其他君主制国家形成了对立。1792年8月,普鲁士、奥地利及其他几个君主制国家组成盟军入侵法国,企图对那些叫嚣着推翻君主制、砍掉国王脑袋的巴黎市民实施镇压。愤怒的巴黎民众闻讯后突袭了杜伊勒利宫,并把皇室成员投入监狱。恐惧和愤怒同时充斥着巴黎的大街小巷,煽动民心的政治家认为“攘外必先安内”——必须先清除内部的反动者(自我清洗在狂热的革命时代屡见不鲜)。
    当凡尔登的城市防护要塞落入普鲁士军队的控制时,革命者的愤怒再次升级,一股脑地发泄在囚犯身上,1000多名政客和罪犯被送上了断头台,这一事件被历史称为“九月大屠杀”。狂热的激情四处弥漫,导致巴黎政府对战胜入侵之敌的信心大增。愚蠢的探马  事实上,奥地利未能派出原先期望的那么多兵力入侵法国,而普鲁士军队也只有8万人——这仅是联军司令布伦瑞克所期望的人数的一半。开战后,这一数目还在继续减少。
    联军的长驱直入令法军惊慌失措,迪穆里耶将军开始设法控制混乱局面,把他的军队从与比利时接壤的北部边境调到了南部的色当,以避免法国防御力量进一步消耗。从地形上来看,迪穆里耶在丛林地区南部占据了一个易于攻守的位置——阿尔贡丛林,在法国军队与普鲁士军队之间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布伦瑞克对是否该穿过阿尔贡继续前进踌躇不已,这让迪穆里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吸收了由凯勒曼将军指挥的25000名援兵,使整体兵力增至3.6万人,超过了布伦瑞克直接指挥的3.4万士兵。布伦瑞克原计划与奥地利军队在北部会师后再发起进攻,然而他听信了迪穆里耶正在撤退的错误情报,并试图前往沙隆切断法军撤退路线,迫使法军在瓦尔密村附近开战。
    威风的高卢雄鸡  不等布伦瑞克的先头部队在浓雾中向法军靠近,驻扎在耶伦山上的凯勒曼援兵已经发觉了普鲁士军队的突袭,法国炮兵随即展开了密集的攻势。双方互用炮攻,却都未取得决定性的突破。雾气与硝烟渐渐消散后,布伦瑞克决定把他的主力部队部署在瓦尔密对面。对普鲁士军队来说,情况不容乐观,处于有利位置的法军并不像情报中说的那样急于离开战场,而且,法军也并非像布伦瑞克所预想的那样,是一群毫无组织纪律性的乌合之众。
    尽管如此,布伦瑞克仍命令其部下继续进军。大敌当前,凯勒曼戴好别着革命徽章的帽子,拿起刀剑,振臂高呼:“国家万岁!”一时间群情激奋,士兵们随即狂热地吼叫着:“法国万岁!将军万岁!”法国人的高昂士气使布伦瑞克慌了神,急忙停止前进。双方炮兵再次驳火。布伦瑞克进退两难,决定撤退。夜幕降临,法国士兵获悉强大的入侵者已被击退,便欢欣鼓舞地离开了战场。

作者简介

蒂姆·纽华克是著名军事历史月刊《军事图说》的编辑,曾著有20多部军事历史题材的著作,包括《滑铁卢》、《不列颠之战》以及《迷彩服的故事》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