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社会宽容论

- ISBN:978750970526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0开
- 页数:527
- 出版时间:2009-01-01
- 条形码:9787509705261 ; 978-7-5097-0526-1
内容简介
尽管不宽容(intolerance)和歧视(discrimination)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几乎所有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体系之中。但宗教、政治、法律、道德、文化、思想、学术等领域宽容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确实正在跨入一个更加宽容的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各种深层次,包括个体、群体、阶层、城乡、区域、国际以及价值信仰、精神追求等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呈现出相互影响、彼此纠缠的复杂特征,迫切需要探索社会宽容的内涵、实现主体、社会依据(社会分层、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社会控制、社会冲突、社会变迁等),对宽容与社会文明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予以回答。
目录
**章 导论
**节 社会宽容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一 社会宽容: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二 社会宽容:中国社会深入发展的内在命题
三 社会宽容:把握社会脉搏的重要线索
第二节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野
一 马克思的社会行动理论
二 社会道德理论
三 自由与社会控制理论
四 社会互动与交换理论
五 社会结构与功能理论
六 社会冲突理论
七 历史社会学理论
八 后现代社会理论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主要问题
一 社会宽容的理论内涵
二 社会宽容的存在形式
三 社会宽容与社会诊断的关系
四 社会宽容与社会发展的趋势
第四节 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
一 马克思主义辩证原则与方法
二 现实主义原则与方法
三 理性主义原则与方法
四 文化境遇原则与方法
五 整体主义原则与方法
六 社会批判原则与方法
第二章 社会宽容的内涵及特征
**节 社会宽容的界定
一 多维视野下的宽容含义
二 社会宽容的内涵
三 划清社会宽容的边界
第二节 社会宽容的特征
一 社会宽容的演化特征
二 社会宽容的“去伦理”特性
三 社会宽容的“去政治”特征
四 社会宽容的机制依赖特征
五 社会宽容的有限性和持续超越特征
第三节 惩罚与罪责:社会宽容的参照
一 自然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二 神性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三 人为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四 理性规则的惩罚与社会宽容
第三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宽容
**节 社会分层中的宽容空间
一 社会分层的内涵
二 社会分层与阶层互动
三 社会分层的宽容空间
第二节 社会中间阶层与社会宽容:以上海为例
一 上海市“两新”组织调查
二 上海“两新”组织中青年白领的思想特征
三 “两新”组织中转制企业群众的思想状况
四 社会中间阶层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社会宽容:社会阶层分布的新参照
一 社会宽容:社会阶层分布主客观参照
二 “去阶层化”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宽容:建立社会分层的新机制
第四章 社会结构与社会宽容
**节 社会结构中的宽容要素
一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二 现代西方社会分析的结构视角
三 社会分化、社会整合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结构化理论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结构化理论
二 社会宽容的结构化理论探索
三 社会宽容的结构化运行
第三节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与社会宽容
一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形与传统宽容危机
二 当代中国社会结构整合机制匮乏与宽容困境
三 当代中国社会宽容:结构性挤压与出路
第五章 社会秩序与社会宽容
**节 社会秩序“原型”中的宽容
一 自然秩序与社会宽容
二 神性秩序与社会宽容
三 家庭秩序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现代社会秩序与宽容
一 现代社会秩序的研究视野
二 现代社会的深度规则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契约与社会宽容
四 现代科学秩序与社会宽容:园艺学的隐喻
五 现代社会秩序的反叛与宽容
第三节 宽容:中国当代社会秩序转型与重构
一 公私关系秩序转型与社会宽容
二 转型秩序的机会空间与社会宽容
三 开放社会秩序的转型与社会宽容
第六章 社会冲突与社会宽容
**节 社会冲突中宽容的界限
一 社会冲突理论的宽容限度
二 社会冲突的功能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冲突的三种类型与社会宽容
四 “敌人与朋友”的冲突模型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阶级冲突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宽容
一 奴隶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二 封建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冲突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中国当代社会冲突与社会宽容
一 利益冲突与社会宽容
二 博弈论与社会宽容:一种解释模型
三 社会竞争的宽容空间
第七章 社会控制与社会宽容
**节 社会控制逻辑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控制的内涵
二 社会控制的重点对象:越轨者
三 社会控制逻辑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社会控制方式与社会宽容
一 宗教控制与社会宽容
二 军事控制与社会宽容
三 司法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知识、道德控制与社会宽容
五 习惯控制与社会宽容
六 舆论控制与社会宽容
七 技术控制与社会宽容
八 语言控制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社会控制效果与社会宽容
一 社会控制效果的评价标准
二 社会控制的简化效果与社会宽容
三 社会风险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社会控制的界限与社会宽容
第四节 未来社会控制与社会宽容
一 “控制和宽容”的整体性连接与断裂
二 符号控制与社会宽容
三 娱乐控制与社会宽容
四 虚拟控制与社会宽容
第八章 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节 社会变迁理论中的宽容因素
一 社会变迁的内涵与形态
二 现代社会变迁的四个视角
三 社会变迁的构成元素与社会宽容
第二节 中西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一 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二 西方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
三 中西社会变迁与社会宽容关系分析
第三节 社会变迁:追寻宽容的路向
一 返本开新:寻求宽容的社会资源
二 现代化与社会宽容的内在关联
三 宽容:探求社会变迁的未来趋向
第九章 结语:迈向文明的社会宽容
**节 宽容视野下的社会文明
一 社会文明的宽容视野
二 文明冲突理论的宽容反思
三 文明与恐怖:一种不宽容的映照
第二节 新文明的尝试与社会宽容
一 新城市文明与社会宽容
二 新社会运动与社会宽容
三 后现代社会与社会宽容
四 符号文明与社会宽容
五 网络文明与社会宽容
第三节 迈向文明的社会宽容
一 文明与宽容的悖论:自由的逃避
二 文明:确定性逻辑的宽容空间
三 文明:社会宽容的共同承担
四 宽容:文明发展的多种可能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章 导论
我们不仅要容忍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的差别,而且确实还应当欢迎这些差别,把它们看做是我们生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这是一切真正宽容的实质;要是没有这种*广泛意义上的宽容,就谈不上真正的道德。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
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不怀有歧视的人不多。这里有一个不可解决的矛盾:一方面人类不可能、也不应该取消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这个固定的标准,又是歧视产生和隔离的原因和依据。我常常感到这样的矛盾:睁开白天的眼睛,看到很多人都可憎恶;睁开夜的眼睛,发现其实人人都是在苦弱地挣扎。白天的眼睛是必须的,而夜的眼睛又是必要的。
——史铁生《宿命的写作》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于社会学思想资源的拓展具有巨大的启发价值和意义,它促使我们对于社会整体认知逻辑和模式的彻底改变,在某些时候社会整体性的逻辑判断和执行政策在一定条件下是失效的。在“相对论”和“合法性危机”盛行的时代,任何坚守绝对的整体、固定性看法而不积极汲取其他领域资源的观点,始终具有相当大的风险和危机。既然这样,那么,社会学对于稳定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的追寻是否到了进行清算和反思的时候?
……
作者简介
李振,1972年生,安徽涡阳县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硕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都市文化和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亚洲经济和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文化所所长。在《人民日报》、《哲学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天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辑刊》、《国外理论动态》、《探索与争鸣》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主要研究领域:社会哲学、经济哲学以及德里达思想。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性心理学
¥24.3¥5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35.3¥49.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乡土中国
¥13.5¥26.0 -
文言浅说
¥9.8¥24.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