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包邮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

1星价 ¥31.6 (7.9折)
2星价¥31.6 定价¥4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5333097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32开
  • 页数:582
  • 出版时间:2001-08-01
  • 条形码:9787533309770 ; 978-7-5333-0977-0

内容简介

本书以荀子为切入点,借以透视儒家社会理想学说的逻辑与历史内涵;也可以说是从社会理想的角度,对荀子学说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功能进行定位。这样的题旨,限定了本书的范围,那就是既无意于儒家社会理想之不同形态的历史学考察,也无意于荀子学说之依照现代知识分类框架的概论性介绍;但由于社会理想范畴在儒学中的核心位置,及荀子在儒学从先秦到汉代转型过程中的枢纽地位,本书叙述范围在严格限定的前提下,又不能不表现出高度的开发性。
  本书是中国孔子基金会文库中的《荀子与儒家的社会理想》分册,主要征集孔子,儒学以及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的优秀作品,总结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人文学术与社会的发展进步。
  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论述详实,分析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性,科学性,理论性,适合各学术爱好者参阅。

目录

总序 陈光林
引言
“西学”的参照与“国学”的诞生——“中国哲学”的图像——“附会”之弊——“哲学”与终极关怀——“哲学”与概念表达系统——“道”与“逻各斯”与“神秘”——“中国哲学”的“人间性”——社会理想——“内圣外王”之道——传统政治的二元结构——“道德理想主义”——历史观察的两种视角——价值理念的“原动力”地位
上篇:荀子社会理想的历史溯源
一、夏商周:儒家社会理想的历史前提
“中华民族”的多元发生—作为文化宇宙而非政治帝国的“中国”—儒学与中国文化的“道”—儒源叙说—“术士”与“儒”—“巫祝”与“儒”—从“巫史”到“史巫”—“史官文化”与“礼制文化”—殷周之际:天下共主与邦国自治—封建:氏族血缘结构的放大—地缘对
血缘的蚕食吸收和氏族体制的崩解—地缘性政治实体之“国”的孕育—“亚细亚社会”与“氏族制遗留”—祖先崇拜对上帝崇拜的融合—从“帝”到“天”—“天下”与家、与国家—“君权”与“大一统”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三代社会的君主与宗主—宗法结构的复杂化与“制礼作乐”—氏族组织的解体与郡县的出现—礼乐制度与礼乐专家、礼乐精神—巫、史、儒:礼乐文化从制度实践到精神原则的转化
二、孔孟荀:儒家社会理想的发生发展
“道术”与三代之“天下”的文化蕴含—“道术将为天下裂”的历史学义涵—春秋时代:礼的实质与形式的悖反—王官与礼乐信念的升华—“六经”:“史”或“史诗”—“国家”之价值理念的缺失—孔子:“礼”而为“仁”—孟子:“仁政”与“仁心”—途之人为尧舜的道德自信—重建秩序的时代课题与法家政治理论的缺失—儒法政治理念的对立—儒家社会理想的现实主义转向
中篇:荀子社会理想的结构透视
一、君臣父子:荀子社会理想的秩序描述
二、礼乐刑法:荀子社会理想的规则设定
三、天道性命:荀子社会理想的价值依归
四、君子人格:荀子社会理想的主体呈显
五、附论:荀子的乐论与性恶论
下篇:荀子社会理想的实践影响
一、荀学与汉代政治
二、荀学与宋明理学
后记
……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韩德民,生于1964年,安徽洼北人,1985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从事美学和中国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发表有《重释“中体西用”》等论文40余篇,主编有《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丛书。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