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网络传播

包邮政府网络传播

1星价 ¥9.5 (4.3折)
2星价¥9.2 定价¥22.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05618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3页
  • 出版时间:2010-06-01
  • 条形码:9787214056184 ; 978-7-214-05618-4

本书特色

本书作为《政府新闻发布》的续本,承袭了政府新闻传播研究的理念和方法,从建构主义、拟态环境、议程设置和新闻价值等理论出发,依据政府新闻传播的知情、解释、议程和反馈原则,对政府网络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加以解剖,结合南京政府网络传播的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

内容简介

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地方宣传工作实际出发,当前要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思想认识,既要学会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又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同时积极应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负面热点事件,科学处置、主动引导,化舆论被动为主动,使互联网成为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日渐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对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宣传与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文化空间,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积极作用,扼制其传播黄色、暴力、虚假等有害信息,制造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舆论的消极作用。

目录

序导论 加强和改进互联网宣传与管理工作的思考一、充分认识互联网宣传与管理的重要意义二、切实提高运用互联网宣传的能力和水平三、着力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四、积极应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负面热点事件**章 政府网络传播现状及其机制分析**节 政府网络传播的生态环境一、技术环境二、信息环境三、受众环境四、舆论环境第二节 政府网络传播现状一、技术平台二、信息供给三、舆论场四、传播效果第三节 政府网络传播机制一、组织构架二、管理方式三、激励机制四、功能定位第二章 网络媒体议程中的政府形象建构**节 网络媒体议程的特点及其形象传播一、网络媒体议程的主要特点二、网络媒体议程的传播影响三、网络媒体形象传播的认知效果第二节 基于网络舆论引导的政府形象塑造一、网络媒体议程与网络舆论二、网络舆论的自发与引导三、运用网络舆论塑造政府形象第三节 网络发言人机制与网络形象管理一、建立网络发言人机制的意义二、政府网络形象维护原则三、政府网络形象管理方法四、媒体(网络)危机事件处置流程第三章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特点一、轰动性一——放大影响,引发关注二、连续性——跟踪进程,持续关注三、解剖性——透视事件,深层关注四、拓展性——放眼周边,广泛关注五、评论性——表达意见,发展关注第二节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一、运用现场信源——嵌入法二、运用权威信源一一发布法三、运用外部信源——印证法四、运用延伸信源——发展法五、运用有限信源——淹没法六、运用媒体信源——选择法第三节 突发事件报道中的舆论引导一、宜疏不宜堵——体现信息的公开性二、宜解不宜避——体现主体的责任性三、宜全不宜偏——体现观点的辩证性四、宜软不宜硬——体现认识的启发性五、宜缓不宜急——体现效果的渐进性第四章 网络危机事件处置的**时间法则**节 **时间发现危机信息一、识别危机信息二、控制危机信息三、处理危机信息四、消解错误信息第二节 **时间发布准确信息一、尽早发布信息二、主动发布信息三、准确发布信息四、动态发布信息第三节 **时间进行权威评论一、官方评论二、新闻媒体评论三、网上意见领袖评论四、网上跟帖评论第四节 **时间设置传播议程一、以表态设置议程二、以处置设置议程三、以问责设置议程四、以制度设置议程第五节 **时间落实责任主体一、当事责任主体二、直接管理责任主体三、间接管理责任主体四、社会管理责任主体第六节 **时间回应质询议题一、直接触题二、真诚答题三、合理解题四、重构议题第七节 **时间坦诚对待公众一、坦然面对二、坦诚沟通三、坦荡做事四、坦白做人第八节 **时间开展民意互动一、畅通民意二、吸纳民意三、疏导民意四、顺应民意第五章 网络舆情研判的机制和方法**节 网络舆情的特点一、传播爆炸性二、主体隐蔽性三、信源模糊性四、网民动员性五、意见指向性六、影响显著性第二节 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一、网络舆情发展的四个阶段……第四章 网络危机事件处置的**时间法则第五章 网络舆情研判的机制和方法第六章 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政府网络传播》写了胡锦涛同志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是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地方宣传工作实际出发,当前要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对互联网的思想认识,既要学会运用互联网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又要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管理,同时积极应对互联网上传播的负面热点事件,科学处置、主动引导,化舆论被动为主动,使互联网成为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桥梁和纽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网民人数的增加,网络信息传播和舆论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并日渐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对大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互联网宣传与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互联网作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和文化空间,发挥其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积极作用,扼制其传播黄色、暴力、虚假等有害信息,制造危害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舆论的消极作用。

相关资料

要正确看待网络受众的传播行为,就必须了解其传播心理,网民的一切行为无不受其传播心理的驱使。网民的上网行为都是在具有某种动机的心理需求下发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同样造就了网络受众环境的独特性。网络受众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匿名心理。匿名是互联网上的普遍现象,人们在上网时往往会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可以表露自己不为人知和压抑的一面,甚至是多重人格面貌。在网上匿名的传播活动中,网民没有了现实社会道德约束和价值评判,似乎一切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意愿、好恶、情绪来进行。因此,对许多人而言,这个空间虽然充满虚拟和想象,却能表现出*真实的自我,而自我的多重面相也可以在诸多网络窗口中同时呈现,以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愉悦。可见,这些网络虚拟场域对满足个人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现实生活,这使得互联网成为网民*好的休闲场所、娱乐场所和表现自我、自我塑造的场所①。其二,角色扮演心理。互联网的匿名性使得网民进行个体角色、身份等的自由选择与转换成为可能。角色扮演不但可以满足网民们的某些好奇心理,也可以帮助网民调整情绪和缓解压力。例如,很多网民在某个论坛或聊天室中会有若干个账号,在使用不同马甲发表言论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其三,共享心理。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点,形成了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以非线形方式流入网络之中②。这也使得互联网具有其他任何大众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信息共享、交流自由的特点,一方面网民从互联网上尽情获取他们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网民们也为信息共享做出自己的努力,把自己所

作者简介

曹劲松,1967年11月出生,徐州师范大学理学学士、东南大学哲学硕士、南京大学哲学搏士,研究员,现任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中共南京市委和南京市政府新闻发言人。曾任徐州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青年道德建设论》,《交往·功利·和谐——信息伦理引论》、《政府新闻发布》等著作11部。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