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1星价 ¥51.8 (6.9折)
2星价¥51.8 定价¥7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540166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25cm
  • 页数:315页
  • 出版时间:2020-04-01
  • 条形码:9787554016640 ; 978-7-5540-1664-0

本书特色

凡是参加过一九七七年高考的,都是伟大开端的见证人。历史不记得每年高考,但一定会记得恢复高考的那一年。

内容简介

恢复高考是改写中国历史的大事件,但一直没有系统研究的专著。 《冬季里的春闱》梳理了恢复高考的史实,讲明了恢复高考的来龙去脉,厘清了恢复高考决策过程中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具有丰富的文献信息含量。 恢复高考为百端待举的中国吹来阵阵春风。中国教育的复苏,改革开放的推进,几乎都以此为出发点。 凡是参加过一九七七年高考的,都是伟大开端的见证人。历史不记得每年高考,但一定会记得恢复高考的那一年。 《冬季里的春闱》史实可靠准确,文字鲜活生动,是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的好书。

目录


引 言
上 篇 1977 年恢复高考,必然中的偶然
“文化大革命”发生,高考列车突然停驶…………………………005
“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012
否极泰来,恢复高考提上议程………………………………………019
科教座谈会,恢复高考心花怒放……………………………………023
一、何东昌 8 月 6 日上午忧虑发言,为查全性下午慷慨激昂做了铺垫… …031
二、查全性语惊四座,引发邓小平转折性表态……………………………033
三、温元凯建言修改“十六字招生方针” … ……………………………038
四、只有否定“两个估计”,恢复高考才能全面推进… …………………039
重开招生会,恢复高考阻力重重……………………………………043
邓小平雷霆震怒,严厉批评教育部…………………………………049
邓小平挥笔改政审……………………………………………………053
恢复高考,伟大决策诞生……………………………………………056
恢复高考,重要节点改变社会和人生………………………………063
一、恢复高考并非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结合时代需求作出的重大突破… 063
二、恢复高考面向全社会招收适龄青年,既要有社会上多年积压的,也要有应
届高中生,并根据现状将二者定出适当比例………………………………… 064
三、招生办法简洁明了,容易操作,断然否定“文化大革命”中的推荐制…066
四、高考实行“自愿报名,认真进行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原则… ……… 066
五、简化政审环节,这个政审条件是邓小平亲自改定… ………………… 067
政审放宽,芸芸考生仰天长啸……………………………………… 068
1977 级优秀高考作文选… …………………………………………… 073
一、徐启华:高考状元如何炼成………………………………………… 074
二、陈平原:我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 079
三、孙嘉萍:慌不择“路”,竟脱颖而出… …………………………… 083
恢复高考时空中缤纷的花絮………………………………………… 087
一、家庭成分,还在“横刀立马” ……………………………………… 088
二、考场的意外喜剧…………………………………………………… 094
三、有人高考分数飞来,有人高考分数飞去… ………………………… 096
四、高考志愿,有时参考而已… ……………………………………… 099
五、笑不出来,填报学校和志愿调包… ………………………………… 100
六、血压、血压、还是血压… ………………………………………… 102
恢复高考那年的课,1978 年还得补… ……………………………… 106
浙江省 1977 年恢复高考实施情况… ………………………………… 119
恢复高考与“文化大革命”期间招生工作意见比较……………… 130
恢复高考大事简录(1977 年—1978 年)… …………………………135
附:1950 年至 1976 年高考大事…………………………………………144
中 篇 恢复高考回眸
恢复高考,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149
一、说“‘文革’推迟高考始于刘少奇”并说“刘少奇、邓小平对推迟高考负
有领导责任”云云,系推测和编造… ………………………………………149
二、邓小平领导恢复高考并决策,是伟大政治家的担当和使命感所致… …153
三、从教育部等领导的大会报告,看邓小平在恢复高考中的决定性作用
… …………………………………………………………………160
四、华国锋等中央领导赞同并支持邓小平恢复高考的意见… ……………163
五、关于恢复高考的重大事宜,邓小平报送华国锋等批转和集体讨论,是必要
的行政程序,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并不相悖… …………………………165
77 级、78 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167
一、两级学生的相同……………………………………………………167
二、两级学生的稍异……………………………………………………169
三、两级学生的特质与不足… …………………………………………174
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和辨正………………………………………181
**部分:刚性硬伤历历……………………………………………………… 181
第二部分:柔性分歧对立……………………………………………………… 191
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204
一、高考对象空前绝后………………………………………………………… 205
二、全国高考持续一个月……………………………………………………… 206
三、那年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207
四、1977 年,绍兴考生考得好………………………………………………… 209
五、高考录取通知发放时间成谜……………………………………………… 210
那一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你能考几分? ………………………… 212
一、浙江 77 级语文全真试卷…………………………………………………… 213
二、北京试卷的他山之石……………………………………………………… 216
三、那时考生的现状…………………………………………………………… 217
悲欣交加的高考故事………………………………………………… 220
一、莫言效仿张铁生…………………………………………………………… 220
二、余华潇洒对落榜…………………………………………………………… 222
三、寿柏年,千里挑一本科生………………………………………………… 225
阮建忠:浙江**个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留美研究生……………… 231
一、自费留美,独辟蹊径……………………………………………………… 233
二、护照申请,一波三折……………………………………………………… 236
三、美国之行,别样人生……………………………………………………… 242
四、回国创业,再闯新路……………………………………………………… 247
刘海峰、宣成与高考终生结缘……………………………………… 251
一、刘海峰:我与高考不解之缘……………………………………………… 253
二、宣成:我与高考终生结缘………………………………………………… 255
饮水思源:77 级熊晓鸽、周全设立“查全性 1977 奖教金” ………258
知恩图报:78 级黄卫、黄麓兄弟致敬查全性别具一格… …………263
下 篇 恢复高考文献辑存和释义
全国性政策文献………………………………………………………269
各省、市、自治区 1977 年高考作文题目辑录… ……………………286
全国报考大学和录取人数(1952—2018)… ………………………… 289
1977 年浙江省相关高考文献资料… …………………………………293
1977 年高考试卷选录… ………………………………………………301
文献档案及参考资料
一、文献档案类………………………………………………………………… 306
二、专著类……………………………………………………………………… 306
三、高考回忆著作类…………………………………………………………… 307
四、综合参考资料……………………………………………………………… 308
后 记… ………………………………………………………………311序
引 言
上 篇 1977 年恢复高考,必然中的偶然
“文化大革命”发生,高考列车突然停驶…………………………005
“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012
否极泰来,恢复高考提上议程………………………………………019
科教座谈会,恢复高考心花怒放……………………………………023
一、何东昌 8 月 6 日上午忧虑发言,为查全性下午慷慨激昂做了铺垫… …031
二、查全性语惊四座,引发邓小平转折性表态……………………………033
三、温元凯建言修改“十六字招生方针” … ……………………………038
四、只有否定“两个估计”,恢复高考才能全面推进… …………………039
重开招生会,恢复高考阻力重重……………………………………043
邓小平雷霆震怒,严厉批评教育部…………………………………049
邓小平挥笔改政审……………………………………………………053
恢复高考,伟大决策诞生……………………………………………056
恢复高考,重要节点改变社会和人生………………………………063
一、恢复高考并非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结合时代需求作出的重大突破… 063
二、恢复高考面向全社会招收适龄青年,既要有社会上多年积压的,也要有应
届高中生,并根据现状将二者定出适当比例………………………………… 064
三、招生办法简洁明了,容易操作,断然否定“文化大革命”中的推荐制…066
四、高考实行“自愿报名,认真进行文化考试,择优录取”原则… ……… 066
五、简化政审环节,这个政审条件是邓小平亲自改定… ………………… 067
政审放宽,芸芸考生仰天长啸……………………………………… 068
1977 级优秀高考作文选… …………………………………………… 073
一、徐启华:高考状元如何炼成………………………………………… 074
二、陈平原:我再也写不出比高考作文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 079
三、孙嘉萍:慌不择“路”,竟脱颖而出… …………………………… 083
恢复高考时空中缤纷的花絮………………………………………… 087
一、家庭成分,还在“横刀立马” ……………………………………… 088
二、考场的意外喜剧…………………………………………………… 094
三、有人高考分数飞来,有人高考分数飞去… ………………………… 096
四、高考志愿,有时参考而已… ……………………………………… 099
五、笑不出来,填报学校和志愿调包… ………………………………… 100
六、血压、血压、还是血压… ………………………………………… 102
恢复高考那年的课,1978 年还得补… ……………………………… 106
浙江省 1977 年恢复高考实施情况… ………………………………… 119
恢复高考与“文化大革命”期间招生工作意见比较……………… 130
恢复高考大事简录(1977 年—1978 年)… …………………………135
附:1950 年至 1976 年高考大事…………………………………………144
中 篇 恢复高考回眸
恢复高考,邓小平与华国锋的定位和作用…………………………149
一、说“‘文革’推迟高考始于刘少奇”并说“刘少奇、邓小平对推迟高考负
有领导责任”云云,系推测和编造… ………………………………………149
二、邓小平领导恢复高考并决策,是伟大政治家的担当和使命感所致… …153
三、从教育部等领导的大会报告,看邓小平在恢复高考中的决定性作用
… …………………………………………………………………160
四、华国锋等中央领导赞同并支持邓小平恢复高考的意见… ……………163
五、关于恢复高考的重大事宜,邓小平报送华国锋等批转和集体讨论,是必要
的行政程序,与邓小平恢复高考的决策并不相悖… …………………………165
77 级、78 级大学生的历史履痕… ……………………………………167
一、两级学生的相同……………………………………………………167
二、两级学生的稍异……………………………………………………169
三、两级学生的特质与不足… …………………………………………174
恢复高考追忆中的分歧和辨正………………………………………181
**部分:刚性硬伤历历……………………………………………………… 181
第二部分:柔性分歧对立……………………………………………………… 191
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204
一、高考对象空前绝后………………………………………………………… 205
二、全国高考持续一个月……………………………………………………… 206
三、那年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207
四、1977 年,绍兴考生考得好………………………………………………… 209
五、高考录取通知发放时间成谜……………………………………………… 210
那一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你能考几分? ………………………… 212
一、浙江 77 级语文全真试卷…………………………………………………… 213
二、北京试卷的他山之石……………………………………………………… 216
三、那时考生的现状…………………………………………………………… 217
悲欣交加的高考故事………………………………………………… 220
一、莫言效仿张铁生…………………………………………………………… 220
二、余华潇洒对落榜…………………………………………………………… 222
三、寿柏年,千里挑一本科生………………………………………………… 225
阮建忠:浙江**个获得全额奖学金的留美研究生……………… 231
一、自费留美,独辟蹊径……………………………………………………… 233
二、护照申请,一波三折……………………………………………………… 236
三、美国之行,别样人生……………………………………………………… 242
四、回国创业,再闯新路……………………………………………………… 247
刘海峰、宣成与高考终生结缘……………………………………… 251
一、刘海峰:我与高考不解之缘……………………………………………… 253
二、宣成:我与高考终生结缘………………………………………………… 255
饮水思源:77 级熊晓鸽、周全设立“查全性 1977 奖教金” ………258
知恩图报:78 级黄卫、黄麓兄弟致敬查全性别具一格… …………263
下 篇 恢复高考文献辑存和释义
全国性政策文献………………………………………………………269
各省、市、自治区 1977 年高考作文题目辑录… ……………………286
全国报考大学和录取人数(1952—2018)… ………………………… 289
1977 年浙江省相关高考文献资料… …………………………………293
1977 年高考试卷选录… ………………………………………………301
文献档案及参考资料
一、文献档案类………………………………………………………………… 306
二、专著类……………………………………………………………………… 306
三、高考回忆著作类…………………………………………………………… 307
四、综合参考资料……………………………………………………………… 308
后 记… ………………………………………………………………311

展开全部

节选

  《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  “文化大革命”发生,高考列车突然停驶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国治国理政,推动社会进步的一项制度发明,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  公元605年,为隋炀帝大业元年,中国开始建立“分科取士”的科举制,其后历经唐、宋、元、明、清,科举制度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善。“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1905年,也即清光绪三十一年,直隶总督袁世凯、湖广总督张之洞等联合上奏请废科举制,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清廷下诏停废科举。至此,这项运行了1300年(605—1905)的科举制寿终正寝。  任何历史文化都有传承。如果对照不同的时代,今天的高考就类似于古代的科举,古代的科举就相当于今天的高考。科举的废止与高考的兴起,取才方式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和科学的方向迈进,是符合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规律的。  自清末至民国期间,新式学堂逐渐开办,新旧更迭,中西交融,人文和科学精神不断传播,国外办大学的先进理念和实践在中国一一落地。其考试采取单考为主流,兼有联考、统考等方式选拔学生到大学就读;即或到海外留学,也采取考试方式选拔,以期与西方教育接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学招生方式有些五花八门。从1952年起,大学走上统一考试入学之道,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自此直到1965年9月招收的那届大学生为止,基本平稳运行了14年。这14年中,报考人员408万,共录取新生221万。高考史研究专家、浙江大学刘海峰教授曾说:“中国在1952年建立高考制度,在世界各国中*早主要采用统一考试成绩来录取高校新生,是世界高校招生考试史上的一个重大创造。”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宣告“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于是红色风暴席卷大陆,各行各业狂飙突进。涉及高考的存废,从表面看来,起因于北京两所中学学生写给中央*高领导的信。实际上,*高领导人对现有大学教育早有自己的看法。1964年8月18日,毛泽东召集吴江、龚育之等哲学工作者谈话时就说:大学文科现在的搞法不行。所有文科的教授、助教、行政工作人员、学生统统都要下乡去,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斗争。去搞阶级斗争,那个是大学。什么北大、人大,还是那个大学好。毛还结合自己的经历说,我就是绿林大学的,在那里学了点东西。1965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杭州会议上说:“现在这种教育制度,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一共十六七年、二十多年看不见稻、粱、菽、麦、黍、稷,看不见工人怎样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样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文化大革命”伊始,《人民日报》1966年6月18日发表《彻底搞好文化革命,彻底改革教育制度》的社论,同时配发了北京市中学生要求废除高考制度的两封信。一封是6月6日北京市**女子中学高三(四)班《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信中说:“现行的升学制度,就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的旧科举制度的延续,是一种很落后的、很反动的教育制度。现行升学制度是和毛主席给我们制定的教育方针相违抗的……实际是在扩大并延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工人和农民、城市和乡村这三大差别。”对于这种升学制度,我们要和工农兵一起将它彻底砸烂。并提出要求:“(一)从今年起就废除旧的升学制度。(二)高中毕业生直接到工农兵中去,和工农兵相结合。”  ……

作者简介

陈侃章,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历史系1977级(1978.3—1982.1)本科生。原在党政机关工作,后辞职从事实业。著有《飞将军蒋鼎文》《远去归来的昨天》《古往今来说西施》《吴江年谱》《诸暨籍民国将领录》等。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