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诉讼认识证明与真实

诉讼认识证明与真实

1星价 ¥13.7 (4.9折)
2星价¥13.7 定价¥28.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781139476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
  • 页数:332 页
  • 出版时间:2009-02-01
  • 条形码:9787811394764 ; 978-7-81139-476-4

目录

导言一、研究的主要问题、思路与主要观点二、本书注重的几个方面**章 诉讼认识与诉讼证明**节 诉讼认识一、认识二、诉讼认识第二节 诉讼证明一、证明二、诉讼证明第三节 诉讼认识与诉讼证明小结第二章 “真”的几个基本问题**节 “真”的负荷者第二节 “真”与“认识”第三节 “真”与“真理”第四节 “真”是什么一、“真”的符合论及其困难二、“真”的融贯论及其缺陷三、“真”的实用论及其缺陷四、为“真”的符合论辩护五、符合论中“符合”的两个关系项六、符合论中的“符合”第五节 “真”的主客观问题一、“客观”与“主观”二、“真”是客观的第六节 “真”与对“真”的信念一、“信念”二、“真”与对“真”的信念第七节 “真”的证明、检验与证实一、当代西方哲学中几种主要的证实理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检验理论三、多数认识的“真”能够证明证实第八节 “真”的程度问题一、认识、信念以及证明证实有程度之分二、“真”没有程度之分小结第三章 诉讼与追求真实**节 诉讼中应当追求真实第二节 诉讼中多数情况下能够追求到真实小结第四章 诉讼认识真实性的证明、检验与证实**节 诉讼认识真实性的证明一、诉讼认识的真实性能够证明二、通过诉讼证明不能绝对确定诉讼认识的真实性第二节 诉讼认识真实性的检验一、诉讼认识的真实性能够在实践中检验二、通过实践检验不能绝对确定诉讼认识的真实性三、通过实践检验能够证伪诉讼认识小结第五章 真实与认定事实标准**节 认定事实及认定事实标准的几个问题一、认定事实二、认定事实标准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认定事实标准——以有罪裁判为例一、“真实”本身不能作为认定事实标准,认定事实标准只能是认定事实主体内心对诉讼认识真实性的某种程度的信念二、何种程度的信念可以作为刑事裁判有罪认定的标三、以“排除合理怀疑”作为刑事裁判有罪认定的标准是相对理想的选择四、“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理解与运用五、“排除合理怀疑”与“内心确信”、“高度盖然性六、关于“排除合理怀疑”的几个错误认识第三节 认定事实标准的多元化和层次性小结第六章 对我国诉讼法学研究中相关观点的总结性分析**节 “客观事实”、“法律事实”等概念及相关说法第二节 客观真实说第三节 法律真实说第四节 相对真实说第五节 主客观相统一说第七章 我国刑事证据运用的若干问题——从保障诉讼认识真实性和认定事实正确性的角度**节 刑事证据相互印证的理解与运用第二节 “孤证不能定案”的理解与运用第三节 共犯口供和共同被告人口供的理解与运用第四节 我国刑事诉讼中有罪认定的基本要求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诉讼认识、证明与真实》主要探讨的是:诉讼尤其是刑事诉讼中是否应当追求真实、能否追求到真实以及能否以真实作为认定事实标准。在此之前,先探讨了“真实”、“认识”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如指出“真”或“真实”即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的符合;“真实”与“真理”不可混淆;“真”是客观的;“真”没有程度之分;诉讼中需要区分两种不同的诉讼认识,区分案件事实的直接知情者与非直接知情者,等等。目前我国诉讼法学界关于真实问题的争论,之所以难以达成共识,正在于对这些前提陸、基础性问题未探讨清楚,因此也就缺少“对话”的前提和基础。这些基础问题讨论清楚了,本书几个主要问题的结论的得出也就顺理成章了。本书立足于常识,注重概念辨析和概念内涵的明确、前后一致,注重分析说理,注重运用基础学科理论成果解决诉讼法学基础性问题。本书的研究,为我国诉讼法学中真实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简介

吕卫华,男,汉族,1977年生,江西广丰人。1996年至2007年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先后获法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诉讼法学专业)。2003年开始就职于*高人民检察院公诉厅。参与撰写学术专著数部,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法大评论》、《检察日报》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