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语堂文集04-生活的艺术
读者评分
4.5分

包邮林语堂文集04-生活的艺术

1星价 ¥10.0 (4.0折)
2星价¥10.0 定价¥25.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商品评论(26条)
wan***(二星用户)

林语堂经典书目

很喜欢林语堂的语言风格,幽默又不失思考。

2020-06-06 00:00:46
0 0
roc***(三星用户)

开本比较大,空了慢慢看。

开本比较大,空了慢慢看。

2020-05-21 16:08:39
0 0
图文详情
  • ISBN:978780080988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2
  • 出版时间:2009-04-01
  • 条形码:9787800809880 ; 978-7-80080-988-0

本书特色

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幽默大师林语堂以人生优游者的独特视角,诠释中国人“生活的艺术”,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在他的笔下,沉重的肉身转化为轻灵的舞者,悲剧与沉重都被舞蹈所化解,他的人生就是风行水上,下面纵有旋涡急流,风仍逍遥自在,人世是唯一的天堂,宇宙是无知,人生是笑话,是无意的,但是要靠自己的选择,创造出生活的艺术,让遮蔽的心灵走向澄明,让卑微的灵魂走向高贵。

内容简介

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的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目录

自序
**章 醒觉
 一 人生之研究
 二 一个准科学公式
 三 以放浪者为理想的人
第二章 关于人类的观念
 一 基督徒 希腊人 中国人
 二 与尘世结不解缘
 三 一个生物学的观念
 四 诗样的人生
第三章 我们的动物性遗产
 一 猴子的故事
 二 猴子般的形象
 三 论不免一死
 四 论肚子
 五 论强壮的肌肉
 六 论灵心
第四章 论近人情
 一 论人类的尊严
 二 近乎戏弄的好奇:人类文明的勃兴
 三 论梦想
 四 论幽默感
 五 论任性与不可捉摸
 六 个人主义
第五章 谁*会享受人生
 一 发现自己:庄子
 二 情智勇:孟子
 三 玩世、愚钝、潜隐:老子
 四 “中庸哲学”:子思
 五 爱好人生者:陶渊明
第六章 生命的享受
 一 快乐问题
 二 人类的快乐属于感觉
 三 金圣叹之“不亦快哉”三十三则
 四 对唯物主义的误解
 五 心灵的欢乐怎样
第七章 悠闲的重要
 一 人类是惟一在工作的动物
 二 中国的悠闲理论
 三 悠闲生活的崇尚
 四 尘世是惟一的天堂
 五 运气是什么
 六 美国三大恶习
第八章 家庭之乐
 一 趋近生物观念
 二 独身主义——文明的畸形产物
 三 性的吸引
 四 中国式的家庭理想
 五 乐享余年
第九章 生活的享受
 一 安卧眠床
 二 坐在椅中
 三 谈话
 四 茶和交友
 五 淡巴菇和香
 六 酒令
 七 食品和药物
 八 几件奇特的西俗
 九 西装的不合人性
 十 房屋和内部布置
第十章 享受大自然
 一 乐园已经丧失了吗
 二 论宏大
 三 两个中国女子
 四 论石与树
 五 论花和折枝花
 六 袁中郎的瓶花
 七 张潮的警句
第十一章 旅行的享受
 一 论游览
 二 冥寥子游
第十二章 文化的享受
 一 智识上的鉴别力
 二 以艺术为游戏和个性
 三 读书的艺术
 四 写作的艺术
第十三章 与上帝的关系
 一 宗教的恢复
 二 我为什么是一个异教徒
第十四章 思想的艺术
 一 合于人情的思想之必要
 二 回向常识
 三 近情
展开全部

节选

《生活的艺术》主要讲述了:我们对于人生可以抱着比较轻快随便的态度:我们不是这个尘世的永久房客,而是过路的旅客。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人生真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上船的旅客。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有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
我曾经说过,中国人对于快乐的概念是“温暖、饱满、黑暗、甜蜜”——即指吃完一顿丰盛的晚餐上床去睡觉的情景。一个中国诗人也曾说:“肠满诚好事,余者皆奢侈。”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意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商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
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
那些有能力的人、聪明的人、有野心的人、傲慢的人,同时,也就是*懦弱而糊涂的人,缺乏幽默家的勇气、深刻和机巧。他们永远在处理琐碎的事情。他们并不知那些心思较旷达的幽默家更能应付伟大的事情。

相关资料

**章 醒觉
一、人生之研究
在下面的文章里我不过是表现中国人的观点。我只表现一种中国*优越*聪慧的哲人们所见到而在他们的文字中发挥过的人生观和事物观。我知道这是一种闲适哲学,是在异于现今时代里的闲适生活中所产生。我总觉得这种人生观是绝对真实的。人类心性既然相同,则在这个国家里能感动人的东西,自然也会感动别的国家的人类。我将要表现中国诗人和学者们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经过他们的常识和他们的诗意情绪而估定的。我想显示一些异教徒世界的美,显示一个明知此生有涯,但是短短的生命未始没有它的尊严的民族所看到的人生悲哀、美丽、恐惧和喜乐。
中国的哲学家是睁着一只眼做梦的人,是一个用爱和讥评心理来观察人生的人,是一个自私主义和仁爱的宽容心混合起来的人,是一个有时从梦中醒来,有时又睡了过去,在梦中比在醒时更觉得富有生气,因而在他清醒时的生活中也含着梦意的人。他把一只眼睁着,一只眼闭着,看透了他四周所发生的事物和他自己的徒劳,而不过仅仅保留着充分的现实感去走完人生应走的道路。因此,他并没有虚幻的憧憬,所以无所谓醒悟;他从来没有怀着过度的奢望,所以无所谓失望。他的精神就是如此得了解放。
观测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之后,我得到一个结论:中国文化的*高理想人物,是一个对人生有一种建于明慧悟性上的达观者。这种达观产生宽宏的怀抱,能使人带着温和的讥评心理度过一生,丢开功名利禄,乐天知命地过生活。这种达观也产生了自由意识,放荡不羁的爱好,傲骨和漠然的态度。一个人有了这种自由的意识及淡漠的态度,才能深切热烈地享受快乐的人生。
我不用说我的哲学思想是否适用于西方人。我们要了解西方人的生活,就得用西方的眼光,用他们自己的性情,他们自己的物质观念,和他们自己的头脑去观察。无疑美国人能忍受中国人所不能忍受的事物,同样中国人也能忍受美国人所不能忍受的事物。我们生下来就不同样,这已有显著的区别。然而这也不过是比较的看法。我相信在美国的繁忙生活中,他们也一定有一种企望,想躺在一片绿草地上,在美丽的树阴下什么事也不做,只想悠闲自在地去享受一个下午。“醒转来生活吧”(Wake up and live)这种普遍的呼声,在我看来很足以证明有一部分美国人宁愿过梦中的光阴,但是美国人终还不至于那么颓丧。问题只是他对这种闲适生活,要想享受的多少之间和他要怎样使这种生活实现而已。也许美国人只是在这个忙碌的世界上,对于“闲荡”一词有些感到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义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火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