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松辽盆地陆相石油地质学
1星价
¥68.8
(4.3折)
2星价¥67.2
定价¥16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217030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654 页
- 出版时间:2009-03-01
- 条形码:9787502170301 ; 978-7-5021-7030-1
目录
**章 石油地质学发展历程与松辽盆地勘探史
**节 石油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的石油工业与石油地质学
第三节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历程
第二章 松辽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节 区域地质背景及基底岩性特征
一、区域地壳结构
二、成盆先期的地质与构造特征
三、盆地基底岩性及基底结构分析
第二节 盆地发展历史与类型划分
一、盆地发展的地质背景
二、盆地类型及其构造演化
第三节 盆地断裂发育特征
一、盆地深断裂控制构造格局
二、盖层断裂与油气成藏相关
第四节 盆地坳陷层构造发育特征
一、坳陷层构造单元划分
二、坳陷层构造形成机制
三、坳陷层构造发育特征
四、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第三章 松辽盆地石油地层与沉积层序
**节 生物地层及空间分布
一、盆地断陷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分布
二、盆地坳陷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与分布
三、盆地萎缩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分布
第二节 地层时代及接触关系
一、地层时代
二、地层接触关系
第三节 坳陷地层层序与地层格架
一、基准面旋回与识别标志
二、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三、层序地层对比
第四节 沉积体系与充填演化
一、浅水湖泊一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大型湖泊一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坳陷层充填演化特征
四、沉积体系与油气聚集
第四章 松辽盆地陆相烃源岩成烃条件
**节 烃源岩含义及其评价方法
一、烃源岩类别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第二节 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一、有机显微组分分类
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
第三节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成烃潜力
一、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垂向变化特征
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平面变化特征
第四节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成烃方向
一、干酪根有机元素组成特征
二、岩石热解色谱特征
三、有机质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四、干酪根碳原子结构组成
五、烃源岩有机相及其展布特征
第五节 烃源岩有机质成烃演化与生烃模式
一、烃源岩成烃演化阶段
二、干酪根生烃演化特征
三、可溶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四、干酪根热解模拟生烃实验
五、有机质显微组分热解模拟生烃实验
六、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烃模式
第五章 松辽盆地油气储集条件
**节 储层与含油气组合
一、储层及空间分布
二、含油气组合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 储层岩石矿物学及成岩演化
一、砂岩储层岩石矿物学一般特征
二、储层岩矿组成及胶结特征
三、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控制因素
四、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第三节 储层孔隙结构与物性特征
一、储层孔隙结构及组合特征
二、砂岩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
三、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特征
第六章 松辽盆地盖层发育特征
**节 盖层类型及评价依据
一、盖层类型及特征
二、盖层的封闭机制
三、盖层封闭的相对性
四、盖层的评价依据
第二节 盖层封闭性及其发育特征
一、盖层的宏观与微观特征
二、盖层性质与成岩作用的关系
三、盖层发育特征
第三节 盖层与油气藏形成关系
一、盖层在纵向上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位
二、盖层在平面上控制了油气藏的主要发育区
第七章 松辽盆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节 中浅层油气分布特征
一、油气产层空间分布
二、油气储量分布特征
第二节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及类型特征
一、原油物理性质
二、原油化学性质
三、原油族群划分
四、原油来源分析
第三节 天然气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一、天然气物理性质
二、天然气化学性质
三、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划分
四、天然气的气源关系
第八章 松辽盆地油气的运移与保存
**节 油气运移及动力机制
一、油气运移的证据
二、油气运移的动力和相态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一、初次运移的一般认识
二、烃源岩生烃、排烃模拟实验
三、地质体中烃源岩生烃、排烃特征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一般问题
二、油气通过断裂的二次运移
三、运移途径上的痕迹与地层色层效应
四、油气二次运移特征
第四节 油藏地球化学
一、西部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二、新站油田油藏非均质性及油气运移方向
三、王府及周边地区油气运移方向
四、油气成藏期次
五、油气运移方式及成藏模式
第五节 油气保存条件
一、油气藏受破坏的机理
二、保存条件的定量评价
三、西部超覆带原油的生物降解
四、黑帝庙次生油气藏
第九章 松辽盆地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
**节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一、油气藏类型划分
二、油气藏分布特征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宏观控制因素
一、有效烃源岩控制油气藏的空问展布范围
二、储层砂岩的发育规模影响油气藏类型
三、反转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四、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五、向斜区大面积分布的低-特低渗透储层有利形成深盆油藏
第三节 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特征
一、构造油气藏带特大型油田的形成与差异泵吸作用
二、复合油气藏带多层位含油与多种类型油气藏形成特征
三、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油气藏形成特征
第四节 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特征
一、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岩性油气藏油气富集分布的控制因素
第十章 松辽盆地坳陷层含油气评价与资源潜力预测
**节 含油气系统划分
一、含油气系统及评价方法
二、松辽盆地坳陷层含油气系统特征与评价
第二节 含油气区带评价
一、烃源灶间的正向构造含油气带是背斜型大油田形成的有利场所
二、烃源灶边部的正向构造含油气带是层状背斜型油田的有利勘探区
三、烃源灶周边的复合圈闭含油气带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
四、烃源灶内的岩性圈闭含油气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第三节 岩性油藏发育区含油气圈闭评价技术
一、模式判别法、频谱分解等精细储层预测技术
二、相干体、层倾角等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三、薄互层储层反演岩性圈闭识别技术
第四节 油气资源预测
一、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概要
二、坳陷层油气资源评价
参考文献
**节 石油地质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的石油工业与石油地质学
第三节 松辽盆地油气勘探历程
第二章 松辽盆地类型与构造演化
**节 区域地质背景及基底岩性特征
一、区域地壳结构
二、成盆先期的地质与构造特征
三、盆地基底岩性及基底结构分析
第二节 盆地发展历史与类型划分
一、盆地发展的地质背景
二、盆地类型及其构造演化
第三节 盆地断裂发育特征
一、盆地深断裂控制构造格局
二、盖层断裂与油气成藏相关
第四节 盆地坳陷层构造发育特征
一、坳陷层构造单元划分
二、坳陷层构造形成机制
三、坳陷层构造发育特征
四、构造与油气分布的关系
第三章 松辽盆地石油地层与沉积层序
**节 生物地层及空间分布
一、盆地断陷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分布
二、盆地坳陷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与分布
三、盆地萎缩期地层古生物化石组合及分布
第二节 地层时代及接触关系
一、地层时代
二、地层接触关系
第三节 坳陷地层层序与地层格架
一、基准面旋回与识别标志
二、基准面旋回的划分
三、层序地层对比
第四节 沉积体系与充填演化
一、浅水湖泊一三角洲沉积体系
二、大型湖泊一三角洲沉积体系
三、坳陷层充填演化特征
四、沉积体系与油气聚集
第四章 松辽盆地陆相烃源岩成烃条件
**节 烃源岩含义及其评价方法
一、烃源岩类别
二、烃源岩评价标准
第二节 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一、有机显微组分分类
二、烃源岩有机显微组分组成
第三节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与成烃潜力
一、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垂向变化特征
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平面变化特征
第四节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与成烃方向
一、干酪根有机元素组成特征
二、岩石热解色谱特征
三、有机质的碳同位素分布特征
四、干酪根碳原子结构组成
五、烃源岩有机相及其展布特征
第五节 烃源岩有机质成烃演化与生烃模式
一、烃源岩成烃演化阶段
二、干酪根生烃演化特征
三、可溶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四、干酪根热解模拟生烃实验
五、有机质显微组分热解模拟生烃实验
六、烃源岩中有机质的成烃模式
第五章 松辽盆地油气储集条件
**节 储层与含油气组合
一、储层及空间分布
二、含油气组合及主要特征
第二节 储层岩石矿物学及成岩演化
一、砂岩储层岩石矿物学一般特征
二、储层岩矿组成及胶结特征
三、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及控制因素
四、湖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
第三节 储层孔隙结构与物性特征
一、储层孔隙结构及组合特征
二、砂岩储层物性及控制因素
三、砂岩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特征
第六章 松辽盆地盖层发育特征
**节 盖层类型及评价依据
一、盖层类型及特征
二、盖层的封闭机制
三、盖层封闭的相对性
四、盖层的评价依据
第二节 盖层封闭性及其发育特征
一、盖层的宏观与微观特征
二、盖层性质与成岩作用的关系
三、盖层发育特征
第三节 盖层与油气藏形成关系
一、盖层在纵向上控制了油气的富集层位
二、盖层在平面上控制了油气藏的主要发育区
第七章 松辽盆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
**节 中浅层油气分布特征
一、油气产层空间分布
二、油气储量分布特征
第二节 原油物理化学性质及类型特征
一、原油物理性质
二、原油化学性质
三、原油族群划分
四、原油来源分析
第三节 天然气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一、天然气物理性质
二、天然气化学性质
三、天然气成因类型的划分
四、天然气的气源关系
第八章 松辽盆地油气的运移与保存
**节 油气运移及动力机制
一、油气运移的证据
二、油气运移的动力和相态
第二节 油气初次运移
一、初次运移的一般认识
二、烃源岩生烃、排烃模拟实验
三、地质体中烃源岩生烃、排烃特征
第三节 油气二次运移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一般问题
二、油气通过断裂的二次运移
三、运移途径上的痕迹与地层色层效应
四、油气二次运移特征
第四节 油藏地球化学
一、西部斜坡区油气优势运移通道
二、新站油田油藏非均质性及油气运移方向
三、王府及周边地区油气运移方向
四、油气成藏期次
五、油气运移方式及成藏模式
第五节 油气保存条件
一、油气藏受破坏的机理
二、保存条件的定量评价
三、西部超覆带原油的生物降解
四、黑帝庙次生油气藏
第九章 松辽盆地油气藏类型及成藏控制因素
**节 油气藏类型与分布特征
一、油气藏类型划分
二、油气藏分布特征
第二节 油气藏形成的宏观控制因素
一、有效烃源岩控制油气藏的空问展布范围
二、储层砂岩的发育规模影响油气藏类型
三、反转构造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四、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五、向斜区大面积分布的低-特低渗透储层有利形成深盆油藏
第三节 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特征
一、构造油气藏带特大型油田的形成与差异泵吸作用
二、复合油气藏带多层位含油与多种类型油气藏形成特征
三、大型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岩性油气藏形成特征
第四节 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油气藏形成特征
一、大面积岩性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岩性油气藏油气富集分布的控制因素
第十章 松辽盆地坳陷层含油气评价与资源潜力预测
**节 含油气系统划分
一、含油气系统及评价方法
二、松辽盆地坳陷层含油气系统特征与评价
第二节 含油气区带评价
一、烃源灶间的正向构造含油气带是背斜型大油田形成的有利场所
二、烃源灶边部的正向构造含油气带是层状背斜型油田的有利勘探区
三、烃源灶周边的复合圈闭含油气带具有优越的油气成藏条件
四、烃源灶内的岩性圈闭含油气带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第三节 岩性油藏发育区含油气圈闭评价技术
一、模式判别法、频谱分解等精细储层预测技术
二、相干体、层倾角等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三、薄互层储层反演岩性圈闭识别技术
第四节 油气资源预测
一、油气资源评价方法概要
二、坳陷层油气资源评价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本类五星书
浏览历史
本类畅销
-
莫言的奇奇怪怪故事集
¥19.0¥59.9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我独钟意命运角落的人
¥42.3¥168.0 -
悉达多
¥13.0¥28.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经常作案的朋友都知道
¥42.3¥168.0 -
死魂灵
¥14.0¥48.0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本森小姐的甲虫
¥15.9¥55.0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面纱
¥17.9¥49.8 -
她们
¥16.0¥46.8 -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3.7¥39.8 -
失去一切的人
¥16.6¥52.0 -
鼠疫
¥12.6¥38.8 -
诺贝尔文学奖大系-窄门
¥10.9¥31.0 -
1984-插图珍藏版
¥9.9¥29.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罗生门
¥10.0¥36.0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 -
鸟与兽的通俗生活
¥12.9¥39.8 -
重生
¥12.9¥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