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图文详情
  • ISBN:978750119092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70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501190928 ; 978-7-5011-9092-8

本书特色

公信力是一张报纸存在的基石。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米博华
“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是湖北新闻界对中国新闻界的一个贡献。
——中宣部新闻局副局长 刘汉俊
公信力完全可以转化为办报优势,也是开创未来的优势。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赵晨仔
“责任造就公信力”,一个理当响彻整个新闻界的口号。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武录
用睿智的技巧增强公信力。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昌风
责任是实现媒体公信力的根本。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刘建明
让公信力转化为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蔡雯

内容简介

《媒介公信论》一书是基于当代中国新闻理论*前沿的问题之一,即媒介公信力问题而展开研究的理论成果。
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提到了媒介公信力的重要作用。这是党的*高领导人首次把公信力概念引入党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意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本书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努力从现象与理论两个源头上溯,对公信力问题产生的历史纵深作了深入的考察;对传媒界涉及公信力的各种理论,作了厘清与梳理;对确立中国特色的公信力理论,作了建构性的尝试;对业界运行中存在的公信力缺失问题,作了对策性研究。通过对媒介公信力进行历史考察、理论构建和实务探索,本书力图初步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媒介公信力理论体系。
该书为湖北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终成果,也是作者《责任造就公信力》(该论文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文的再次理论深化和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全国新闻出版界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目录

导论
一、社会转型离不开媒介公信力推动
二、社会和谐建设需要媒介公信力参与
三、社会发展中媒介公信力的道义履行
**章 媒介公信力理论建构
1.1 “公信力”与“媒介公信力”
1.1.1 公信力
1.1.2 媒介公信力
1.2 媒介公信力的理论支撑
1.2.1 哲学
1.2.2 传播学
1.2.3 新闻学
1.2.4 社会学
1.2.5 心理学
1.2.6 伦理学
1.2.7 经济学
1.2.8 法学
1.2.9 组织行为学
1.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公信力
1.3.1 马克思恩格斯论媒介公信力
1.3.2 列宁论媒介公信力
1.3.3 毛泽东论媒介公信力
1.3.4 刘少奇论媒介公信力
1.3.5 邓小平论媒介公信力
1.3.6 江泽民论媒介公信力
1.3.7 胡锦涛论媒介公信力
第二章 媒介公信力历史考察
2.1 中国媒介公信力历史考察
2.1.1 古代中国媒介公信力起源考察
2.1.2 近现代中国媒介公信力历史考察
2.1.3 当代中国媒介公信力历史考察
2.2 外国媒介公信力历史考察
2.2.1 古代外国媒介公信力起源考察
2.2.2 近现代外国媒介公信力历史考察
2.2.3 当代外国媒介公信力历史考察
第三章 媒介公信力价值表现与现实表征
3.1 媒介公信力价值表现
3.1.1 道德建构与伦理彰显
3.1.2 公正传播与正义主张
3.1.3 社会进步与媒体地位
3.2 媒介公信力的功能
3.2.1 公信力是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3.2.2 公信力是新闻专业主义的职业体现
3.2.3 公信力影响大众媒介功能的发挥
3.3 媒介公信力的体现
3.3.1 以人为本
3.3.2 内容真实
3.3.3 导向正确
3.3.4 形式亲和
3.4 当代社会媒介公信力的异化
3.4.1 虚假新闻
3.4.2 煽情主义新闻
3.4.3 有偿新闻
3.4.4 虚假广告
第四章 媒介公信力因素分析
4.1 媒介公信力的市场机制
4.1.1 媒介公信力的生成模式
4.1.2 媒介公信力的产生机制
4.1.3 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层次
4.1.4 媒介公信力生成控制
4.2 媒介公信力的判断维度分析
4.2.1 判断维度的构成与特点
4.2.2 媒介公信力的维度构成
4.2.3 媒介公信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2.4 微观的受众系统影响因素分析
4.3 媒介公信力的标准
4.3.1 衡量强势媒介的标准:以公信力为核心要素
4.3.2 党报公信力的建构与框架
4.4 媒介公信力的测评
4.4.1 媒介公信力测评的基本维度
4.4.2 媒介公信力测评的实例分析
第五章 社会发展需要媒介公信力
5.1 社会转型期亟须发挥媒介公信力作用
5.1.1 公民社会产生和成熟带来的媒介需求
5.1.2 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直观与受众地位的超越
5.1.3 “以人为本”和媒介公信力建设
5.2 社会舆论引导与媒介公信力
5.2.1 以人为本:从新闻自由原则到社会责任原则
5.2.2 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5.2.3 正确引导舆论——建构媒介公信力的根本要求
第六章 责任造就公信力
6.1 责任造就媒介公信力
6.1.1 契约责任与非契约责任
6.1.2 责任内化与公信力外现
6.2 媒介责任与构建媒介素养
6.2.1 媒介素养影响媒介公信力
6.2.2 媒介素养的核心价值与培育
6.2.3 民本意识优化媒介素养
6.3 公信力重在制度建设
6.3.1 伦理与法律的双重严肃性
6.3.2 信息公开法律对公信力建设的基础性作用
6.3.3 制度性嵌入的调控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媒介公信论》一书是基于当代中国新闻理论*前沿的问题之一,即媒介公信力问题而展开研究的理论成果。2008年,胡锦涛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中,提到了媒介公信力的重要作用。这是党的*高领导人首次把公信力概念引入党对新闻工作的指导意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媒介公信论》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努力从现象与理论两个源头上溯,对公信力问题产生的历史纵深作了深入的考察;对传媒界涉及公信力的各种理论,作了厘清与梳理;对确立中国特色的公信力理论,作了建构性的尝试;对业界运行中存在的公信力缺失问题,作了对策性研究。通过对媒介公信力进行历史考察、理论构建和实务探索,《媒介公信论》力图初步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媒介公信力理论体系。该书为湖北省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形势下媒介公信力研究》的*终成果,也是作者《责任造就公信力》(该论文获得2006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一文的再次理论深化和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全国新闻出版界从业人员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培养也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江作苏,1953年9月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高级记者,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湖北大学客座教授。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采写了大量新闻作品,获业内外好评,1996年获首届湖北“名记者”称号。担任集团主要领导后,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理念,撰写的新闻论文《责任造就公信力》和策划组织的“荣辱观的生活解读”系列报道,同时各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组织的“记者走基层”专栏获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出版有《记者心语》《我随东风万里行》《浙江星火借入楚》《江河归大海》《责任造就公信力》《创新带来生命力》《严谨培育持久力》《亲见切思录》等专著。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