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包邮2011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1星价 ¥32.5 (6.5折)
2星价¥32.5 定价¥50.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140280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02
  • 出版时间:2010-03-01
  • 条形码:9787511402806 ; 978-7-5114-0280-6

本书特色

《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中华教育学习网提供名师网络班与面授班;随书赠送的圣才学习卡在圣才学习网旗下50个网站(包括圣才考研网)上可免费下载20元的教育类考试复习资料(历年真题、笔记讲义、在线考试等)。学习名师网络班与面授班及下载教育类资格考试历年真题等相关资料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登录圣才学习网进入中华教育学习网,或者直接登录中华教育学习网。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学基础专业课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的复习资料,参考中外教育史权威教材、全国各大院校中外教育史考卷、教育硕士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编著而成。本书共分10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考点难点归纳;第二部分是考研真题与典型题部分,选择了全国统考真题以及30余所高校近年的考研试题和相关资料,按选择题、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对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进行了整理;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部分,对第二部分的所有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圣才考研网/中华教育学习网(www.1000jy.com)提供2011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名师网络班与面授班(随书配有圣才学习卡,网络班与面授班的详细介绍参见本书书后内页)。本书以及相关的网络班和面授班特别适用于在高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参加中外教育史科目考试的考生,也可供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全国统一考试、教育学自考的考生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目录

**部分 中国教育史
 第1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核心内容精讲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2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教育
 2.1 核心内容精讲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2.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3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3.1 核心内容精讲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3.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4章 明清(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4.1 核心内容精讲
 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4.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5章 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的教育
 5.1 核心内容精讲
 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5.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二部分 外国教育史
 第6章 外国古代教育
  6.1 核心内容精讲
 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7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7.1 核心内容精讲
 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7.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8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思想
 8.1 核心内容精讲
 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8.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三部分 专题
 第9章 历史人物和综合
 9.1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第10章 高等教育史专题
 10.1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
 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是教育学基础专业课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的复习资料,参考中外教育史权威教材、全国各大院校中外教育史考卷、教育硕士考试大纲、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试题编著而成。《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共分10章,每章由三部分组成:**部分为考点难点归纳;第二部分是考研真题与典型题部分,选择了全国统考真题以及30余所高校近年的考研试题和相关资料,按选择题、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形式对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进行了整理;第三部分为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部分,对第二部分的所有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圣才考研网/中华教育学习网提供2011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名师网络班与面授班(随书配有圣才学习卡,网络班与面授班的详细介绍参见《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书后内页)。《中外教育史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以及相关的网络班和面授班特别适用于在高校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参加中外教育史科目考试的考生,也可供参加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教育学全国统一考试、教育学自考的考生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参考。

相关资料

(1)倡导“耕战”的学派法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渊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时郑国的子产,之后有李悝、商鞅。后期法家以韩非和李斯为代表,其中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商鞅在秦国实施变法,颁布法律,实行连坐法;奖励军功,禁止私斗,实行按军功赏赐爵位的制度;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是奖励垦荒。正是实行法治和鼓励“耕战”的策略,使秦国走向富强.的道路。(2)“人性利己说”与教育作用法家提出了“人性利己说”,认为人性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人都有好逸恶劳的特性。第二,人性都有“趋利避害”、“喜利畏罪”的特点。第三,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算计之心”。因此得出无法指望人自觉为善,得出教育无用的结论。韩非和苟子的思想不同点在于首先荀子认为人的“利己”心是恶,是应该加以改造的,应该“化性起伪”。韩非则认为人的“利己”之心有利用的价值,正是由于人的“趋利避害”之心为法治实践提供了心理基础。其次,荀子主要是利用教育的手段来转化人性,而韩非认为对于这种“利己”的人性,惟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加以法律的强制。(3)禁诗书与“以法为教”;禁私学与“以吏为师”出于“法制”的目的和统一思想的需要,鼓动统治者,禁私学、烧诗书,压制言论,以统一思想,并奖励安心生产和战斗的农民和士兵,提出了重农的教育,开了中国专制思想统治的先河。法家提出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教育管理模式。“以法为教”,一切律令条文都由官府统一制定,然后公诸于众,坚决实施执行。“以吏为师”即由国君直接掌控法律大权,主持制定律令。让全体官吏都去做施行法制教育的教师,教民学法。这样法家的法制教育就得到全面的普及。7.中的教育思想(1)《大学》中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提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主旨是将美好的道德发扬光大,使民众面貌日新,达到*高的善的境界。**条重在修己,第二条重在治人,第三条是*终目标,这是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明确的概述。《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序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道德观念的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