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分
包邮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研究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80223289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32开
- 页数:320
- 出版时间:2009-12-01
- 条形码:9787802232891 ; 978-7-80223-289-1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研究》是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文库·中国近现代农业史丛书。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近现代农业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的科技发展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近代重要水稻育种机构与育种学家、近代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近代水稻育种成就与良种推广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理论和方法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章 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
**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萌芽时期(19世纪末~1919)
第二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初创时期(1919~1930)
第三节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独立发展时期(1930~1949)
第二章 近代重要水稻育种机构与育种学家
**节 高等农业院校的水稻育种机构
一、中央大学农学院(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修科、东南大学农科)
二、中山大学农学院(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大学农科学院)
第二节 农事机关内设的水稻育种机构
一、中央农业实验所稻作系(含全国稻麦改进所稻作组)
二、浙江省农业改进所(浙江稻麦改良场)
三、江西农业院
四、四川省农业改进所(四川省稻麦改进所)
第三节 早期水稻育种学家
一、丁颖(1888~1964)
二、赵连芳(1894~1968)
三、顾复(1894~1979)
四、周拾禄(1897~1979)
第三章 近代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节 水稻育种基础理论研究
一、稻的遗传研究
二、细胞学、生态学与生理特性研究
第二节 水稻品种检定
第三节 纯系育种的发展
一、纯系育种的基本原理
二、纯系育种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水稻杂交育种研究
一、天然杂交研究
二、亲本选配
三、杂交结实率研究
四、杂交技术
五、杂种后代的处理
六、杂交育种试验
第五节 抗虫育种与抗病育种
一、抗虫育种
二、抗病育种
第六节 其它育种方法的初步研究
第四章 近代水稻育种成就与良种推广
**节 育种成就
一、全国育成良种概况
二、中农所及各省农业研究机构的育种试验与成绩
第二节 良种推广
一、全国良种推广概况
二、各省的良种推广
第三节 近代重要水稻良种
一、改良江宁洋籼与改良东莞白
二、中大帽子头
三、南特号
四、中农4号
五、中农34号
六、胜利籼
七、万利籼
八、中山l号
九、浙场3号
第五章 近代水稻品种改良的作用与影响
**节 促进了水稻生产
一、提高了水稻单产,增加了水稻总产量
二、改善了品种特性,提高了经济效益
三、对水稻种植制度和分布区域的影响
第二节 推动区域农业开发
第三节 对现代水稻育种的深远影响
一、科技储备:形成大批科研成果
二、物质储备:积累了大量优良品种和育种材料
第六章 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条件
**节 技术推动:遗传育种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突破
一、传统育种方式的局限与新的社会需要的矛盾,推进育种技术的变迁
二、近代遗传育种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突破和发展,导致育种技术的创新
第二节 资源禀赋与需求拉动:水稻育种科技的诱致性技术变迁
一、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
二、中国农业的资源禀赋与需求状况
三、诱致性技术变迁的地区分析:广东的水稻育种技术变迁
四、需求诱致的水稻良种类型的地区差异
第三节 强制性技术变迁: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主要路径
第四节 制度变迁与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
一、制度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二、近代水稻品种改良中的制度变迁
第五节 国际转移与技术扩散:水稻育种科技的中外交流
一、国际技术转移的三个阶段
二、技术引进的主要途径
结语
一、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特点
二、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局限与不足
三、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的历史启示
附录 近代水稻改良品种一览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发展研究》是“中国近现代农业史丛书”之一,全书共分6个章节,主要对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的科技发展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中国近代水稻育种科技的发展历程、近代重要水稻育种机构与育种学家、近代水稻育种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近代水稻育种成就与良种推广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相关资料
插图:咸金山《我国近代稻作育种事业述评》(中国农史,1988.1)将近代稻作育种的历程划分为孕育时期(十九世纪末至1919年)、创始时期(1919-1925年)、奠基时期(1925-1933年)、发展时期(1933-1949年),论述了近代稻作育种方法的改进、育种成就及良种推广,并对我国早期育种工作者的作用及育种工作的经验与展望作了分析与探讨。桑润生《近代江南地区水稻选育工作概况》(中国农史,1989.3)以中国水稻的主产区江南地区为中心,考察近代水稻选种、育种工作,认为江南地区近代水稻育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大阶段:**阶段自1840-1919年,主要表现为对传统方法的继承和发展。第二阶段自1919-1949年,以引进西方近代育种新技术和推广良种为主,其中又可分为三小段:一是开始试验阶段,二是扩大试验和良种局部推广阶段,三是育种工作进一步开展阶段。此外,章楷《新中国成立前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作物育种事业概述》(中国农史,1984.3)分析了从19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这50多年中稻、麦、棉三种作物育种概况,对近代水稻育种的发展有较为简明的概括和分析。孙义伟《我国*早的改良稻种》(种子世界,1988.1)介绍了采用近代科技育成的*早改良稻种:改良江宁洋籼和改良东莞白是我国稻作改进史上*早产生的两个改良稻种;中大帽子头是我国**个大面积推广的改良稻种;中山1号是我国**个用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所育成的水稻良种。洪锡钧《四川省解放前的遗传育种研究》不仅总结了1930-1940年代四川省在作物育种方面的成就,而且回顾了遗传学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过程,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四川成了当时我国遗传育种研究的中心”。
作者简介
夏如兵,江苏如东人。198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2009年获南京农业大学科技史博士学位,现为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究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史、生物学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参与“中国农业通史·近代卷”、“清史·典志·农业志”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研究,主持科研课题三项。出版《二十世纪中国的昆虫学》(第三作者)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
常见树木图鉴
¥14.0¥48.0 -
流行草花图鉴
¥4.8¥13.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中国古代农具
¥18.4¥58.0 -
中国古代农业
¥9.0¥25.0 -
种菜关键技术121题
¥5.6¥17.0 -
中国粮食经济史(国家出版基金)
¥42.2¥75.0 -
中国畜禽种业发展报告2024
¥73.2¥120.0 -
农业科技翻译
¥28.6¥40.0 -
(高职高专)园艺植物研究法
¥72.1¥81.0 -
见证百年草木华兹:绿植中的红色故事[彩图]
¥31.2¥48.0 -
蔬菜种植实用技术
¥20.4¥29.8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15.8¥45.0 -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
¥25.5¥75.0 -
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问答
¥25.0¥32.0 -
蜈蚣养殖实用技术
¥12.0¥20.0 -
身边常见的600种树木识别速查图鉴
¥63.5¥88.0 -
北方清洁供暖透视
¥15.4¥48.0 -
向日葵遗传与育种
¥106.7¥368.0 -
海葵鱼生物学和繁殖技术
¥21.1¥64.0 -
黄河菌草生态治理
¥3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