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030271518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88
- 出版时间:2010-03-01
- 条形码:9787030271518 ; 978-7-03-027151-8
本书特色
本书共分6章,探讨了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各时期玉米增产的技术特征、增产机理及其动因和未来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方向;总结了我国玉米遗传育种和耕作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进展,世界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对比分析了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分析农业技术扩散特征与模型的基础上,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玉米品种适宜区域推荐技术为案例,开展了玉米生产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此外,以我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育成、年推广面积曾达100万亩的玉米杂交种为对象,分析了我国玉米杂交种的现状,探索了玉米品种扩散的基本规律及标志性品种的选育和推广经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玉米生产技术科技进步、扩散规律与机制探索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6章,**章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各年代玉米增产的技术特征、机理、动凶,以及未来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方向和任务;第二章总结了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科技进步与主要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三章在总结世界玉米生产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玉米生产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第四章介绍了玉米生产技术扩散的特征与模型,并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玉米品种适宜区域推荐技术为案例,开展了玉米生产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第五章探索了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内在动凶和规律;第六章分析了标志性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扩散。
本书内容对加快我国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供农业科研、推广及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农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推广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阅读。
目录
**章 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概况
**节 我国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的变化
一、种植面积和单产的变化
二、种植面积扩大和单产增加对总产的贡献
第二节 不同年代玉米增产的技术措施与机理
一、20世纪50年代增产的技术措施与机理
二、20世纪60年代增产的技术措施与机理
三、20世纪70年代增产的技术措施与机理
四、20世纪80~90年代增产的技术措施与机理
五、21世纪前10年增产的技术措施与机理
六、玉米增产技术措施与机理的演变
第三节 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的动因
一、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进步
二、我国玉米科技创新与扩散的动因分析
三、技术进步对玉米生产的贡献
第四节 21世纪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方向
一、世界农业科技的总体发展与展望
二、未来玉米生产的科技需求
三、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方向和任务
第二章 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科技进步
**节 玉米遗传育种的创新
一、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培育
二、种质资源的改良与创新
三、遗传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
第二节 玉米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创新
一、玉米栽培发展历程
二、玉米栽培发展的特点
三、玉米栽培理论创新
第三节 主要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合理密植技术
二、科学施肥技术
三、抗旱与节水灌溉技术
四、地膜覆盖与育苗移栽技术
五、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六、化学控制技术
七、玉米生产机械化
八、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九、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第三章世界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
**节 世界玉米生产概况
第二节 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选育和推广高产、抗病和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杂交种
二、土壤培肥与科学施肥
三、缩行增株,加大种植密度
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五、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六、玉米生产机械化
七、区域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
八、新技术在玉米生产上的应用
九、农田保护性耕作技术
十、玉米加工技术的发展
第三节 中外玉米生产技术比较
一、种植面积、单产和总产的差异
二、主产区域生态条件的差异
三、资源创新和育种水平的差距
四、土壤肥力和培肥方面的差距
五、施肥水平及技术的差距
六、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的差距
七、玉米化学控制技术的差距
八、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差距
九、节水灌溉技术的差距
十、植物保护方面的差距
十一、保护性耕作方面的差距
十二、产后贮藏与加工技术的差距
十三、农民素质和技术推广方面的差距
第四章 玉米生产技术的扩散
**节 技术扩散的内涵与特征
一、技术扩散的经典研究
二、农业技术采用和扩散特征
三、农业技术扩散系统
第二节 技术扩散的相关模型
一、技术扩散的数学模型
二、农户技术采用的统计模型
三、技术扩散效益的评估
第三节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扩散
一、基本情况
二、地膜玉米产量与效益情况
三、地膜玉米技术扩散模型
四、结论与政策含义
五、实施效果
第四节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模式的扩散
一、典型生态类型区主体耕作模式
二、不同耕作模式的农户采用情况及扩散模型估计
三、结论与政策含义
第五节 玉米品种适宜区域推荐
一、农户玉米品种与技术需求调研
二、品种适应性评价方法
三、品种推荐
第五章 玉米杂交种的扩散
**节 品种改良与扩散历程
一、发展阶段
二、杂交种及其类型的变化
三、杂交种的更新换代
第二节 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几个前期环节
一、引种与合理利用
二、评定与审(认)定
三、良种繁育与种子管理
第三节 历年育成的玉米杂交种及其特征
一、基本情况
二、株高、生育期和产量水平
三、株型
四、籽粒类型与品质状况
五、主要杂交种与骨干自交系对种植面积的贡献
第四节 杂交种扩散的理论曲线及其特征
一、杂交种扩散的数学模型
二、杂交种扩散特征
三、杂交种扩散类型
第五节 杂交种扩散影响因素模型估计
一、总体模型估计
二、模型估计结果分析与启示
三、不同生态区影响因素模型估计
第六章 标志性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扩散
**节 中单2号
一、中单2号扩散过程
二、中单2号基本特征与表现
二==、中单2号亲本及遗传特性
第二节 丹玉13号
一、丹玉13号品种特征
二、丹玉13号主要特点
三、丹玉13号扩散过程
四、丹玉13号选育经验与启示
第三节 掖单13号
一、掖单13号品种特征
二、掖单13号主要特点
三、掖单13号扩散过程
四、掖单13号选育经验与启示
第四节 农大108
一、农大108品种特征
二、农大108主要特点
三、农大108扩散过程
四、农大108选育过程与经验
第五节 郑单958
一、郑单958品种特征
二、郑单958主要特点
三、郑单958扩散过程
四、郑单958选育和推广经验与启示
五、郑单958生态适应性与种植北界
六、推广建议
参考文献
节选
《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是关于玉米生产技术科技进步、扩散规律与机制探索的一部专著。全书共分6章,**章介绍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发展,各年代玉米增产的技术特征、机理、动凶,以及未来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的方向和任务;第二章总结了我国玉米生产技术的科技进步与主要生产技术的发展;第三章在总结世界玉米生产技术进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我国玉米生产技术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第四章介绍了玉米生产技术扩散的特征与模型,并以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玉米品种适宜区域推荐技术为案例,开展了玉米生产技术扩散的实证研究;第五章探索了玉米杂交种扩散的内在动凶和规律;第六章分析了标志性玉米杂交种的创新与扩散。《玉米生产技术创新·扩散》内容对加快我国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供农业科研、推广及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者及大专院校农学、农业经济与管理、农业推广专业的教师与学生阅读。
作者简介
李少昆,男,农学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石河子大学教授,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玉米首席专家,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全国作物超高产研究协作网秘书长,全国玉米栽培学组副组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玉米栽培生理与作物信息科学。
王崇桃,女,1986年本科毕业于石河子农学院农学专业,2000年获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学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现在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任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管理,在《中国软科学》、《中国管理科学》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博士论文研究为玉米生产技术创新与扩散。
-
常见树木图鉴
¥14.0¥48.0 -
清代雍正时期的京畿水利营田
¥11.9¥32.0 -
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
¥23.5¥75.0 -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科技系列:中国古代农具
¥26.1¥58.0 -
中国古代农业
¥9.0¥25.0 -
种菜关键技术121题
¥5.6¥17.0 -
中国粮食经济史(国家出版基金)
¥42.2¥75.0 -
中国畜禽种业发展报告2024
¥69.4¥120.0 -
农业科技翻译
¥28.6¥40.0 -
(高职高专)园艺植物研究法
¥72.1¥81.0 -
见证百年草木华兹:绿植中的红色故事[彩图]
¥31.2¥48.0 -
蔬菜种植实用技术
¥21.6¥29.8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
¥15.4¥45.0 -
香蕉枯萎病综合防控技术问答
¥24.4¥32.0 -
蜈蚣养殖实用技术
¥12.0¥20.0 -
身边常见的600种树木识别速查图鉴
¥63.5¥88.0 -
北方清洁供暖透视
¥19.2¥48.0 -
向日葵遗传与育种
¥290.7¥368.0 -
海葵鱼生物学和繁殖技术
¥20.2¥64.0 -
黄河菌草生态治理
¥33.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