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

包邮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

1星价 ¥23.2 (8.0折)
2星价¥23.2 定价¥2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81101952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6页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811019520 ; 978-7-81101-952-0

本书特色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第2卷)

目录

前言基本理论构建21世纪的中国幼儿园课程——幼儿主体性发展课程思考重新思考幼儿园课程目标四种课程理论述评弹性计划——师生共同建构课程关于幼儿园课程的几个问题——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及其课程模式试论幼儿园课程及其特质幼儿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幼儿教育与生活的融合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生成课程与预成课程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意义与途径知识系统化理论对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启示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多元智能理论与幼儿园教育评价改革——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念从教学活动的结构化程度谈幼儿园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幼儿园课程中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课程价值取向的时代走向论幼儿园课程审议用渗透的思维建设幼儿园课程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幼儿园课程实施情境中的“交往”意义建构与整体学习:基于脑的学习与教学理论的核心理念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结构主义课程观剖析实习场与幼儿园课程回到过程之中——幼儿园课程建设的路向“我”和“我所教的课”——教师与课程的具体关系研究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文化视角幼儿“档案”的创建与使用——兼论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整体改革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推进学前课程改革促进学前儿童发展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及其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新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园本课程建设之我见上海市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现状调查报告基于“复杂范式”的学前课程抉择以班级为基点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幼儿园领域渗透课程”核心理念解读幼儿园园本课程再议活动整合课程生成发展的学习观、文化观和教师观是复杂化,还是简约化——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二向瑞吉欧学习什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之四课程——教师——课程——对上海市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反思发展课程的构建让开放教育绽放异彩——开放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让民间艺术扎根幼儿心田“三色课程”之艺术拓展课程田野课程幼儿园情境体验课程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的建构和发展游戏取向的园本课程课程创生: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论文索引
展开全部

节选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内容涵盖我国幼儿园整体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共分两部分:**部分为基本理论,包括普通教育的课程理论和幼儿教育的课程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第二部分为整体改革,包括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各种课程方案和相关的学术论文。

相关资料

插图:调查的结果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儿童所缺乏的这些品质恰恰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主体性的品质——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这些品质,恰恰又是在幼儿期萌芽的。其他一些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也得到了十分类似的结果。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显著。造成儿童主体性发展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传统文化与教育价值观无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其中,与儿童主体性关系*密切、*直接的是社会本位(即“家”“国”本位)的价值取向。“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特殊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产物。中国在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庭的形成,到封建王朝的结束,大约四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社会形态虽然几经变化,但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农村公社式的大家庭(家族)和父权家长制却基本保持稳定。家庭既是基本的生活单位,又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人们从家庭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获得保护和恩泽,因而也把家庭看作自己的归宿,看作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实践中形成的家我一体、先家后我的自然主义倾向,渐渐演变成一种家庭至上、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我国古代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家”“国”相通,“父权”和“君权”互用。作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的“家”和作为上层建筑的“国”,是同一宗法制的两种构体,故而,“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关系被上升为“君仁民顺”的政治伦理关系,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容易。“家”“国”本位(或日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状态对国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固然不乏积极的一面,但也有着很大的消极作用。从积极的方面看,“家”“国”本位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增强了中国人的教育意识,提高了教育儿童的主动性、自觉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表现的热情和牺牲精神可以与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相媲美。这种文化传统对儿童教育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价值观下的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合群性,以加强群体凝聚力与亲和倾向。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至今仍能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然而,“家”“国”本位的价值观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又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影响。以这种价值观看待儿童,儿童只是家庭、社会的附属品,其价值仅在于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舍此,儿童没有体现自己独立的价值,自然也没有自己的意志、尊严可言。以这种价值观看待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仅仅在于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即齐家兴国的“工具”价值,而人自身的“主体”价值,即作为万物之灵所应有的思考力、自主性、创造性等不仅不被重视,反而可能因其与“家”“国”利益的矛盾而被有意扼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