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

- ISBN:9787811019520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66页
- 出版时间:2010-01-01
- 条形码:9787811019520 ; 978-7-81101-952-0
本书特色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幼儿园课程研究论文集萃(第2卷)
目录
节选
《幼儿园课程基本理论和整体改革》内容涵盖我国幼儿园整体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共分两部分:**部分为基本理论,包括普通教育的课程理论和幼儿教育的课程理论方面的学术论文;第二部分为整体改革,包括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各种课程方案和相关的学术论文。
相关资料
插图:调查的结果十分令人担忧,因为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儿童所缺乏的这些品质恰恰是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主体性的品质——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负责的精神和独立意识。这些品质,恰恰又是在幼儿期萌芽的。其他一些以中学生为对象的调查也得到了十分类似的结果。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显著。造成儿童主体性发展不足的原因有多方面,但传统文化与教育价值观无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其中,与儿童主体性关系*密切、*直接的是社会本位(即“家”“国”本位)的价值取向。“家本位”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特殊的生存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产物。中国在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庭的形成,到封建王朝的结束,大约四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社会形态虽然几经变化,但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农村公社式的大家庭(家族)和父权家长制却基本保持稳定。家庭既是基本的生活单位,又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人们从家庭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获得保护和恩泽,因而也把家庭看作自己的归宿,看作与自己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实践中形成的家我一体、先家后我的自然主义倾向,渐渐演变成一种家庭至上、家庭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和文化心理。我国古代社会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家”“国”相通,“父权”和“君权”互用。作为生活和生产单位的“家”和作为上层建筑的“国”,是同一宗法制的两种构体,故而,“父慈子孝”的家庭伦理关系被上升为“君仁民顺”的政治伦理关系,不仅顺理成章而且十分容易。“家”“国”本位(或日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状态对国人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固然不乏积极的一面,但也有着很大的消极作用。从积极的方面看,“家”“国”本位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增强了中国人的教育意识,提高了教育儿童的主动性、自觉性。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表现的热情和牺牲精神可以与世界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相媲美。这种文化传统对儿童教育来说,是十分有利的内在动力。同时,这种价值观下的教育十分注重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和合群性,以加强群体凝聚力与亲和倾向。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古老民族至今仍能以一个大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原因。然而,“家”“国”本位的价值观对教育的消极影响又是巨大的,尤其是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发展的影响。以这种价值观看待儿童,儿童只是家庭、社会的附属品,其价值仅在于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舍此,儿童没有体现自己独立的价值,自然也没有自己的意志、尊严可言。以这种价值观看待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仅仅在于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即齐家兴国的“工具”价值,而人自身的“主体”价值,即作为万物之灵所应有的思考力、自主性、创造性等不仅不被重视,反而可能因其与“家”“国”利益的矛盾而被有意扼杀。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自卑与超越
¥13.7¥39.8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18.9¥56.0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3.7¥39.8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性心理学
¥24.3¥58.0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0.0¥36.0 -
通向春天之路:巴勒斯坦的生生死死
¥35.3¥49.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5.7¥49.0 -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6.9¥15.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 -
文言浅说
¥9.8¥24.0 -
乡土中国
¥13.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