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1星价 ¥8.6 (4.3折)
2星价¥8.4 定价¥2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6550004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1页
  • 出版时间:2010-07-01
  • 条形码:9787565500046 ; 978-7-5655-0004-6

本书特色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课程建设教材。

目录

第1章 食品安全概述1.1 食品安全危害因子1.1.1 生物性危害因子1.1.2 化学性危害因子1.2 食源性疾病的发展趋势1.2.1 加工方法和食品工业的全球化1.2.2 消费习惯的改变1.2.3 高风险人群的增加1.2.4 知觉和价值观的改变1.3 食品安全的经济学1.3.1 食源性疾病引起的损失及评估方法1.3.2 微生物危害引起损失的评估1.3.3 化学危害引起损失的评估第2章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2.1 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框架概述2.1.1 风险分析框架2.1.2 社会与风险分析2.1.3 风险评估在风险分析中的作用2.1.4 风险评估的应用2.1.5 食品风险分析的发展历史2.2 风险预测2.2.1 风险预测概述2.2.2 风险预测的过程2.2.3 食品/危害组合排序的基本模式2.3 风险评估的支持系统2.3.1 国际方法和指南2.3.2 数据2.3.3 培训课程和资源的利用2.3.4 风险评估的科学方法2.3.5 风险评估的支持系统第3章 危害识别3.1 危害识别中化学表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1.1 实验室的要求3.1.2 分析方法的要求3.1.3 分析测定的*佳方法3.1.4 分析数据的要求3.2 毒理学研究i3.2.1 毒物分类、暴露途径和方式、毒性反应类型3.2.2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3.2.3 毒性反应的其他特征3.2.4 毒理学研究方法3.3 食源性疾病监测3.3.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3.3.2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3.4 食品中污染物监测3.4.1 食品中的污染物3.4.2 食品污染物监测3.4.3 我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络3.5 流行病学研究3.5.1 流行病学研究方法3.5.2 流行病学的应用第4章 危害特性4.1 剂量一反应关系分析的基本概念4.1.1 剂量4.1.2 反应4.1.3 模型4.1.4 剂量一反应模型分析的基本步骤4.1.5 外推法4.2 剂量一反应模拟的原则4.2.1 数据4.2.2 剂量一反应模型4.2.3 统计分布4.2.4 模型拟合和参数估计4.2.5 模型比较4.2.6 不确定性表述4.3 化学危害物的剂量一反应分析4.3.1 NOAEL法4.3.2 BMD法4.3.3 剂量反应分析时考虑的要点4.4 致病菌的剂量一反应分析4.4.1 微生物剂量一反应关系机制框架4.4.2 沙门氏菌的剂量一反应分析4.4.3 剂量反应分析时考虑的要点及发展趋势第5章 暴露评估5.1 数据来源5.1.1 食品化学物浓度数据的类型5.1.2 食品中化学物浓度数据抽样调查方法5.1.3 食品消费量数据调查5.1.4 暴露评估相关的电子数据资源5.2 膳食暴露的评估方法5.2.1 膳食暴露的点评估方法5.2.2 点评估的修正5.2.3 概率分布评估5.2.4 急性和慢性膳食暴露评估模拟方法5.2.5 接触性生物标志物5.2.6 微生物暴露评估第6章 风险描述6.1 健康指导值6.1.1 简介6.1.2 每日允许摄入量6.1.3 耐受摄入量6.2 混合物的评估6.2.1 群组ADIS/TDIS6.2.2 不同水平暴露的风险6.2.3 具有遗传毒性和致癌性化合物的健康指导值6.2.4 风险增加的亚人群6.2.5 联合风险评估6.3 风险评估报告的编写指导原则第7章 风险评估的应用与决策7.1 食品加工过程的风险控制7.1.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制度与管理7.1.2 食品生产过程的风险控制7.1.3 风险评估举例7.2 食品安全目标7.2.1 食品安全目标的概念7.2.2 食品微牛物安全管理7.2.3 食品安全目标的应用7.3 食品安全标准7.3.1 食品安全标准分类7.3.2 基于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的安全标准7.3.3 基于物理危害物风险评估的安全标准7.3.4 基于生物危害风险评估的安全标准7.3.5 国际食品安全标准
展开全部

节选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内容简介:承蒙广大读者厚爱,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列教材出版6年来,业已成为目前全国高等学校本科食品类专业教育使用*为广泛的教科书。出版之初,这套教材便被整体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至今已累计发行33万册,其中《食品生物技术导论》、《食品营养学》、《食品工程原理》、《粮油加工学》、《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等书已成为“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实践证明,这套教材的设计、编写是成功的,它满足了这一时期我国食品生产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需要,为我国食品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关资料

插图:根据食物中毒的途径通常可以将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为感染型和毒素型两大类。感染型指可以在人类肠道中增殖的微生物;毒素型指可以在食物或者人肠道中产生毒素的微生物。能引起感染型食物中毒的细菌主要是沙门氏菌(Salmonella spp.)、痢疾志贺氏菌(Salmonelia spp)、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等。大部分(60%~90%)的食物中毒是由自然界中的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在消化道中产生肠毒素。肠毒素一般可以分为外毒素和内毒素两类。外毒素由微生物分泌并且排出到生长环境中的有毒物质,主要由革兰氏阳性菌分泌,大多数是有抗性的和非常有毒性的蛋白质,在经过潜伏期后获得活性。内毒素是指储藏在细菌体内,在细菌裂解时释放出有毒物质,主要由革兰氏阴性菌产生。作为一种抗原,内毒素以一种结合态的形式紧密地结合在细菌的细胞壁上,主要是由蛋白质、多糖、脂类构成。内毒素一般具有热稳定性,表现即时的活性。这类毒素一般会引起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病和细菌性痢疾等。其中,沙门氏菌病是*严重的。大肠杆菌是表征排泄污染物的唯一指示菌。这类菌属中的一些菌株分泌肠毒素,值得高度关注,如在1983年发现的一株特别危险的菌株0157:H7。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