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3011758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95页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301175866 ; 978-7-301-17586-6
本书特色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培文书系·文学与当代史丛书
内容简介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这些讨论既在文学之中,又在文学之外,这和作者近年来一直强调的打通文本内部/外部的研究有关,也可以视之为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新的实践。显然,作者努力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因此,在《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中,文学史始终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尤其《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的结尾,直接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问题,从而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既是一部文学史的研究著作,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行重新思考的一次思想旅程。
目录
节选
《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从国家和地方、英雄和传奇、动员结构、技术革新、劳动等不同方面对1949-1966年期间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与文化想象进行了多种角度的讨论,这些讨论既在文学之中,又在文学之外,这和作者近年来一直强调的打通文本内部/外部的研究有关,也可以视之为当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上的新的实践。显然,作者努力使文学重回公共领域,因此,在《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中,文学史始终处在和政治史或者思想史积极对话的过程中间。作者在强调了中国革命的正当性的同时,并没有刻意回避无理性的一面,而是严肃讨论这一正当性如何或因何生产出了它的无理性,这一讨论也使《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进入了现代性的核心部分。尤其《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的结尾,直接讨论了50-70年代社会实践的危机以及危机的克服问题,从而为进入1980年代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既是一部文学史的研究著作,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行重新思考的一次思想旅程。
相关资料
第四章:“重述革命历史:从英雄到传奇”,则讨论了在“革命之后”的社会主义,为何要重述革命历史,以及在这一重新讲述的过程中,形式的变迁和相应的变化。一个所谓的现代民族,首先是一个政治民族,但是这一政治民族仍然需要文化的支持,而如何讲好这一现代民族的历史以及相应的神话建构,就成了叙述的重要命题。在这一叙述中,首要的就是确立一种集体的价值观念,从而形成民族内部的政治认同,这一认同既是政治的,也是历史的。在这一点上,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去政治化”往往需要首先从“去历史化”开始。第五章:“‘技术革新’和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叙事”,尽管我们一直在讨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边界问题,而且在很多地方这一边界也未必那么清晰,但是,边界却一直存在,并因此区别出“革命中国”和“现代中国”不同的历史语境;这一边界所在,就是所谓的“主人”问题。尽管在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工农的“主人’的承诺未必都被完全兑现,但是这一努力也并未终止。且这一努力也一直获得文学的积极响应。在这一实践及表述的过程中,也折射出激烈的现代性冲突,即专家社会和群众参与的冲突。群众参与不仅仅是政治参与,同时也是一种知识参与,或者说,政治参与必然要获得知识参与的支持。而在这一群众参与的过程中,民主化也逐渐地从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所谓的“鞍钢宪法”也正是政治民主在经济领域的一种回应形式。当然,这一群众参与,究竟落实到何种程度,而对专业主义的抑制,又引发了另外的什么样的社会危机,这些都可专门讨论,但是,所谓的群众的主体性只有在参与的过程中才可得到确立,而真正的问题则在于,什么时候,这一群众参与宣告终结,而伴随着这一终结的,正是底层民众的主体性的消失。第六章:“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在所谓的“革命中国”的叙述中,“劳动”始终是*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围绕这一概念的叙述,不仅仅是政治的,同时更是“情理”(赵树理)的,正是这一概念在“情理”上的确立,不仅由此构建了一种“情感结构”,同时也确立了这一社会的正义观。
作者简介
蔡翔,1953年12月生于上海,1970年下乡插队,1974年回城做工,1978年考入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兼及散文随笔写作。已出版主要著作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精神漫游》、《日常生活的诗情消解》、《神圣回忆》、《回答今天》、《何谓文学本身》等十余种。
-
她们
¥16.0¥46.8 -
事已至此先吃饭吧
¥15.9¥55.0 -
中国小说史略
¥11.5¥35.0 -
一间自己的房间
¥14.8¥32.0 -
我是一只骆驼
¥12.5¥32.0 -
瓦尔登湖
¥11.1¥39.0 -
有趣,都藏在无聊的日子里
¥14.5¥45.0 -
茶,汤和好天气
¥8.6¥28.0 -
夏日走过山间
¥9.1¥30.0 -
读人生这本大书
¥8.8¥26.0 -
像我这样和生活开玩笑的人
¥16.6¥52.0 -
我的心曾悲伤七次
¥7.8¥25.0 -
一个人生活
¥14.5¥45.0 -
存在的艺术(八品-九品)
¥13.5¥39.0 -
门
¥14.4¥42.0 -
南方周末记者文集-大地孤独闪光
¥13.4¥28.8 -
几多往事成追忆
¥10.6¥32.0 -
随园食单
¥9.1¥30.0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6.1¥15.0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15.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