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 ISBN:978730807778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5页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308077781 ; 978-7-308-07778-1
本书特色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校长研究丛书
目录
节选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的特性。具体来说,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学校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存在;学校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学校必须是有助于(人)成长的教育组织;学校是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学校是管理上松散但文化上紧密的机构;学校*重要的特点是教师和其他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诸如图书馆的规模、校舍的多少等物质条件;等等。
相关资料
插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我们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即源于中国古人广义的“天人合一”意识。在“天人合一”的基本意识中,蕴含着生命本体的律动,显示出绵延不尽的生命理性。谈到中华民族历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似乎难以绕过科举制度。一般认为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繁荣发展于唐朝和宋朝,历经元朝、明朝、清朝三代的兴衰演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是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官方的正统观念。科举制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科举制度文化激发了人们求学求仕的热情,促进了以儒家经学为核心体系的高等学校的发展,也使科举考试网罗、选拔官吏的制度成为制定高等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的重要依据,“学而优则仕”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封建国家通过科举制操纵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宣传工具和集权统治的实施机构,起到统一思想认识的作用。萌发于儒家思想,又被科举考试进一步制度化了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大官场,官本位思想在封建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中根深蒂固。
-
2025读书月阅读盲盒——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
¥42.3¥168.0 -
女性生存战争
¥20.8¥66.0 -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12.0¥36.8 -
饥饿、富裕与道德
¥12.2¥45.0 -
自卑与超越
¥14.3¥39.8 -
性心理学
¥18.4¥58.0 -
西方哲学史
¥12.4¥38.0 -
自卑与超越-完整全译本
¥14.3¥39.8 -
儿童教育心理学
¥12.4¥38.0 -
从白大褂到病号服:探索医疗中的人性落差
¥13.7¥39.8 -
人际交往心理学
¥10.5¥38.0 -
社会学:原来这么有趣有用
¥11.6¥36.0 -
一个西方传教士的长征亲历记
¥16.2¥49.0 -
咬文嚼字二百问
¥11.2¥32.0 -
我们内心的冲突
¥14.4¥42.0 -
乡土中国-彩色插图版
¥11.7¥39.8 -
文言浅说
¥9.8¥24.0 -
身为女性的选择
¥20.2¥56.0 -
非暴力沟通心理学 : 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
¥10.0¥36.0 -
苏联演变与民族问题研究
¥23.5¥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