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包邮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1星价 ¥23.5 (6.7折)
2星价¥23.5 定价¥35.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30807778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95页
  • 出版时间:2010-08-01
  • 条形码:9787308077781 ; 978-7-308-07778-1

本书特色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校长研究丛书

目录

总序前言**章 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和现代意蕴一、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二、国内外学校文化建设概览三、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第二章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一、教师精神与培育二、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实践第三章 学习型组织与教师文化建设._一、学习型组织二、学习型教师团队三、校本培训是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基本途径第四章 学校价值领导一、绪论二、校长在高品质学校建设中不可替代的神圣使命:价值领导三、学校价值领导的具体实践第五章 教学与课程文化建设一、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二、校长是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的领军者三、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引领和调控四、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的实施载体——校本课程五、教学和课程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主题教研六、地方特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第六章 学校班级文化建设一、开展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背景与意义二、基于儿童文化的班级文化的内涵三、班级文化建设的模式和原则四、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五、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第七章 生态文化视野中的学校管理新探索一、新思路二、新实践三、新思考第八章 书香校园建设一、书香校园建设的意义二、国内外阅读推广的相关案例三、书香校园的内涵四、书香校园建设的途径五、书香校园建设的成果第九章 学校文化建设的途径一、拓宽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二、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选择原则三、学校文化建设途径的创新第十章 学校文化建设个案个案一 弘扬求是精神创新教育品牌个案二 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个案三 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个案四 南开校风建设揭秘个案五 苏霍姆林斯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思想探究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文化性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显著的特性。具体来说,理想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学校不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存在;学校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型和发展型的文化组织;学校必须是有助于(人)成长的教育组织;学校是物质环境与心理、精神和谐统一的优质生活空间;学校是管理上松散但文化上紧密的机构;学校*重要的特点是教师和其他员工的态度和行为,而不是诸如图书馆的规模、校舍的多少等物质条件;等等。

相关资料

插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我们今天“以人为本”的观念,即源于中国古人广义的“天人合一”意识。在“天人合一”的基本意识中,蕴含着生命本体的律动,显示出绵延不尽的生命理性。谈到中华民族历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似乎难以绕过科举制度。一般认为科举制产生于隋朝,繁荣发展于唐朝和宋朝,历经元朝、明朝、清朝三代的兴衰演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是意识形态的主流,是官方的正统观念。科举制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使儒家思想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科举制度文化激发了人们求学求仕的热情,促进了以儒家经学为核心体系的高等学校的发展,也使科举考试网罗、选拔官吏的制度成为制定高等学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目标等的重要依据,“学而优则仕”成为历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追求。封建国家通过科举制操纵高等教育的发展,使高等教育成为封建统治思想的宣传工具和集权统治的实施机构,起到统一思想认识的作用。萌发于儒家思想,又被科举考试进一步制度化了的伦理政治型文化,使中国社会成为一个大官场,官本位思想在封建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中根深蒂固。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