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09004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320页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122090041 ; 978-7-122-09004-1

目录

绪论10.1 化学的发展和展望10.1.1 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10.1.2 无机化学的发展和展望20.2 化学的计量40.2.1 物质的量40.2.2 浓度50.2.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分压和分压定律5思考题7习题81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91.1 原子结构的认识历程91.1.1 经典的原子核模型91.1.2 氢原子光谱的玻尔模型91.2 量子力学模型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111.2.1 核外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111.2.2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近代描述121.3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151.3.1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151.3.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71.4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系211.4.1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周期的划分211.4.2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族的划分221.4.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元素的分区231.5 元素通论231.5.1 元素性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231.5.2 元素的存在及形式28思考题29习题302 分子结构322.1 化学键的发展史322.2 价键理论332.2.1 共价键的形成332.2.2 价键理论的要点332.2.3 共价键的特征332.2.4 共价键的类型332.2.5 键参数342.3 杂化轨道理论与分子的几何构型362.3.1 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362.3.2 s和p原子轨道的杂化37*2.4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402.4.1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402.4.2 预言分子的几何构型40*2.5 分子轨道理论432.5.1 分子轨道理论的要点442.5.2 分子轨道的形成442.5.3 分子轨道的能级452.5.4 分子轨道理论的应用实例462.6 分子间力472.6.1 分子的极性472.6.2 分子的极化和变形性482.6.3 分子间力492.7 氢键及其现代意义51思考题53习题543 晶体结构与性质563.1 晶体的形成563.1.1 密堆积形成晶体563.1.2 键连形成晶体593.2 晶体、晶格与晶胞603.3 晶胞、粒子与晶体类型613.3.1 晶胞中的粒子数与晶体化学式613.3.2 粒子的种类与晶体的类型623.4 金属晶体633.4.1 金属晶体的结构633.4.2 金属键633.5 离子晶体、离子键653.5.1 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653.5.2 离子半径663.5.3 离子键和离子晶体的性质673.6 离子的极化683.6.1 离子的极化作用和变形性683.6.2 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703.7 晶体结构与性能703.7.1 晶体的宏观特性703.7.2 单晶体和多晶体713.8 晶体结构的转化与晶体的缺陷713.8.1 晶体结构的转化713.8.2 晶体的缺陷72思考题72习题734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754.1 化学热力学初步754.1.1 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754.1.2 热力学**定律774.1.3 热化学774.1.4 化学反应的方向814.2 化学反应速率834.2.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844.2.2 反应速率理论854.2.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864.3 化学平衡904.3.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904.3.2 平衡常数904.3.3 多重平衡规则924.3.4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924.3.5 标准平衡常数与摩尔反应吉布斯函数变的关系934.3.6 化学平衡移动954.4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工业生产中综合应用的示例98思考题99习题1015 酸碱和离子平衡1045.1 酸碱理论1045.1.1 酸碱的电离理论1045.1.2 酸碱的质子理论1045.1.3 酸碱的电子理论1075.2 电解质简介1085.2.1 电解质的分类1085.2.2 强电解质的电离1085.3 弱电解质的电离1095.3.1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1095.3.2 一元弱酸、一元弱碱的电离1105.3.3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1135.3.4 多元弱酸的电离1135.4 缓冲溶液1155.4.1 缓冲作用原理1155.4.2 缓冲溶液的pH1155.4.3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1175.4.4 缓冲溶液的配制和应用1175.5 盐类的水解1185.5.1 弱酸强碱盐的水解1185.5.2 弱碱强酸盐的水解1195.5.3 弱酸弱碱盐的水解1205.5.4 多元弱酸盐的水解1215.5.5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1215.6 沉淀溶解平衡1225.6.1 溶度积原理1225.6.2 难溶电解质沉淀的生成与溶解1245.6.3 分步沉淀1285.6.4 沉淀的转化129思考题129习题1296 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基础1326.1 氧化还原反应1326.1.1 氧化态1326.1.2 氧化和还原1326.1.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1336.2 原电池1356.2.1 原电池的概念1356.2.2 原电池的表示方法1366.2.3 原电池的电动势1366.3 电极电势1366.3.1 金属电极电势的产生1366.3.2 电极电势的确定1376.3.3 能斯特方程1386.4 电极电势的应用1416.4.1 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相对强弱1416.4.2 预测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1416.4.3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限度1426.5 元素电势图1446.5.1 元素电势图的表示方法1446.5.2 利用元素电势图判断歧化反应1446.5.3 应用元素电势图计算电极电势1456.6 电化学的应用1456.6.1 电解1466.6.2 化学电源1476.6.3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150思考题152习题1537 配位化合物1567.1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1567.1.1 配合物的定义1567.1.2 配合物的组成1567.1.3 配合物的化学式和命名1577.2 配合物中的化学键模型1587.2.1 价键理论1587.2.2 晶体场理论1627.3 配位平衡1687.3.1 配合物的不稳定常数和稳定常数1687.3.2 应用不稳定常数的计算1707.4 配合物的应用1727.4.1 在化学分析中的应用1737.4.2 在冶金工业中的应用1737.4.3 在元素分离中的应用1737.4.4 配位催化1737.4.5 在生物和医药方面的应用174思考题174习题1748 区元素1778.1 氢1778.1.1 氢气的制备1778.1.2 氢气的性质1778.1.3 氢化物1788.1.4 氢能源1798.2 金属概论1808.2.1 金属的分类1808.2.2 金属的自然存在1808.2.3 金属的冶炼1808.2.4 合金1818.3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1828.3.1 概述1828.3.2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元素的单质1838.4 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化合物1848.4.1 氧化物1848.4.2 氢氧化物1868.4.3 盐类1878.4.4 配合物1888.4.5 生命中的碱金属与碱土金属189思考题189习题1909 p区元素(1)1919.1 硼族元素1919.1.1 硼族元素通性1919.1.2 硼及其化合物1919.1.3 铝及其化合物1949.2 碳族元素1969.2.1 碳族元素通性1969.2.2 碳及其化合物1979.2.3 硅及其化合物2009.2.4 锡、铅及其化合物2029.3 氮族元素2059.3.1 氮族元素通性2059.3.2 氮及其化合物2069.3.3 磷及其化合物2119.3.4 砷及其化合物214思考题215习题21610 p区元素(2)21810.1 氧族元素21810.1.1 氧族元素通性21810.1.2 氧及其化合物21810.1.3 硫及其化合物22110.2 卤族元素22910.2.1 卤族元素通性22910.2.2 卤素的单质22910.2.3 卤化氢、卤化物和卤离子的键合方式23210.2.4 卤素含氧酸23310.3 拟卤素23610.3.1 拟卤素的通性23610.3.2 氰及其化合物23610.3.3 氰阴离子的配位方式23610.4 稀有气体23710.4.1 稀有气体的存在和分离23710.4.2 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23710.4.3 稀有气体化合物238思考题239习题23911 d区元素(1)24111.1 过渡元素的基本性质24111.1.1 过渡元素的电子层结构与性质24111.1.2 氧化态24111.1.3 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碱性24311.1.4 配位性24311.1.5 水合离子的颜色24311.1.6 磁性24311.1.7 催化性24411.1.8 过渡金属的存在形式与制备方式24411.2 钛钒24511.2.1 钛及其化合物24511.2.2 钒及其化合物24711.3 铬24811.3.1 铬金属24811.3.2 铬(Ⅲ)化合物24811.3.3 铬(Ⅵ)化合物24911.3.4 铬的配合物25011.3.5 铬废水的处理25011.4 锰25111.4.1 锰金属25111.4.2 锰(Ⅱ)化合物25111.4.3 锰(Ⅳ)化合物25211.4.4 锰(Ⅵ)和锰(Ⅶ)化合物25211.4.5 锰的配合物25311.5 铁钴镍25311.5.1 铁系元素的单质25311.5.2 铁的重要化合物25411.5.3 钴和镍的重要化合物25611.6 铂系元素25911.6.1 铂系元素的单质26011.6.2 铂、钯的重要化合物260思考题261习题26212 d区元素(2)26412.1 铜族元素26412.1.1 铜族元素的单质26412.1.2 铜的重要化合物26512.1.3 银的重要化合物26812.1.4 金的重要化合物26912.2 锌族元素26912.2.1 锌族元素的单质26912.2.2 锌的主要化合物27012.2.3 汞的重要化合物27112.2.4 含镉、汞废水的处理273思考题274习题27513 f区元素27713.1 镧系元素27713.2 稀土元素27913.2.1 稀土元素的存在及分组27913.2.2 稀土元素的提取和分离28013.2.3 稀土金属28113.2.4 稀土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8113.2.5 稀土元素的应用28313.3 锕系元素28413.3.1 锕系元素的通性28413.3.2 单质28513.3.3 钍和铀的化合物28613.4 放射性同位素28613.5 原子核反应28713.5.1 放射性蜕变28813.5.2 粒子轰击原子核28813.5.3 核裂变反应28813.5.4 热核反应288习题289附录290附录Ⅰ 有关计量单位290附录Ⅱ 一些物质的热力学数据(25℃,100kPa)292附录Ⅲ 弱酸、弱碱在水中的电离常数(25℃)298附录Ⅳ 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18~25℃)299附录Ⅴ 标准电极电势(25℃)299附录Ⅵ 一些配离子的不稳定常数(25℃)303附录Ⅶ 一些无机化合物的商品名或俗名303附录Ⅷ 本书使用的符号意义305部分习题参考答案308索引313参考文献321元素周期表
展开全部

节选

《无机化学》根据大学本科无机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编写,共13章,包括化学结构的基本原理(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化学反应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配位平衡)及元素化学的基本知识,在充分体现无机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基础性的同时,也注重对无机化学的应用和发展加以适当介绍。《无机化学》以60学时的理论教学为基点,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做相应的调整,既能适应短学时无机化学教学的要求,又能满足较长(例如70学时)学时教学的需要。《无机化学》可供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材料类、食品类、轻工类、冶金类、生物工程等专业作为教材使用,亦可作为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相关资料

插图: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中子的发现,打开了探索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的大门,以量子化学为基础的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奥秘,使化学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实验技术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深刻的变化,化学的发展迈人了现代化学的新时期。化学的研究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定性走向定量、从描述过渡到推理、从静态推进到动态。化学形成了以说明物质的结构、性质、反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化学研究的方法和分析测试的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现代化的实验技术如超高压、超低温、超高真空、超临界、等离子体及光、声、电等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使一些反应能够在极端条件下进行,从而合成出许多在常规条件下难以制备的新化合物。各种光谱仪、色谱仪、质谱仪、核磁共振仪、热谱仪、能谱仪、电子显微镜等高精度、高灵敏度、多功能、全自动的现代分析仪器能够准确地测定化合物的物相、组成、含量及结构。高新技术的使用使化学家不但有能力合成、模拟出大量自然界已有的物质,还创造出了数以千万计的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新物质,甚至能够根据化学原理设计、制备出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化合物,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进步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