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包邮海外中国研究丛书-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

1星价 ¥26.2 (7.7折)
2星价¥26.2 定价¥34.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214042156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431
  • 出版时间:2010-07-01
  • 条形码:9787214042156 ; 978-7-214-04215-6

内容简介

本书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目录

译者的话
原序
**部分 长城的历史地理
 **章 中国及其周边领土
  历史上的大陆及海洋时代
  陆权和海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中国文明的西化
  区域与人口
  中国的边疆扩展
  亚洲内陆边疆的历史问题
 第二章 长城边疆的地域构成
 第三章 黄土地区与中国社会的起源
  中国文化发源于黄土地带
  古代中国文化与黄土地带的土壤气候之关系
  从黄土地带向外的早期发展
展开全部

节选

《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对中国内陆边疆的四个地区(东北、内蒙古、新疆、西藏),从生态环境、民族、生产方式、社会形态、历史演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揭示了中国内地与上述四个边疆地区各自不同的互动依存关系,讨论了中国内陆边疆历史的丰富多样性。由此,它展现了各个边疆地区独特的历史价值,指出了中国多民族社会文化的整合特征。

相关资料

插图:这使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被忽视: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些民族由于中国内部的发展趋势而不能以令他们满意的立场来加入审国文明,因为他们的环境虽然与变成汉族的民族相近,但不像中国历史中心地区那样包含许多自然的中国因素。因为这个原因,他们日渐放弃农业资源的利用而专力发展牧畜资源,这种差异一直发展到使“半草原”的社会不再是“半”,而是整个的草原化。到了这个阶段,它就开始利用草原乘马技术来促进草原环境中生活的效率。这些必要的技术是自己发明的,还是输入的、借用的,或从征服者那里被迫接受的,都是次要的问题(我在讨论中亚的绿洲时将再涉及这个问题)。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这些技术在没有被一个社会利用时是没有用的。能够利用这些技术的时代还很难确定,但一些要点还是清楚的。**,虽然灌溉技术已经造成了新的农业倾向,但原始的汉族仍然养牛、养羊和捕猎。事实上,对这些资源的利用在中国一直保存其重要性,虽然它们并不能和农业的优势对抗。第二,从新石器时代起,草原社会和草原地区边缘的社会从没有完全归于牧畜经济。在草原的边缘及草原上特别适宜的地点,农业持续地或时断时续地存在着。因此,历史研究需要将注意点放在对一个时代的确立,在该时代,灌溉农业在中国占绝对优势而牧畜在草原上占了绝对优势。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中国的转变比草原的转变为早,公元前2000年在河南、山西地区的殷商居民的特点不在于他们仍然保留着捕猎和畜牧,而是他们已经形成了在城市周围的高度发展的农业。

作者简介

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蒙古学家,曾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英国利兹大学教授。其幼年、青年时居中国,曾到中国北方、蒙古、中亚地区考察,对这些地区的历史、社会有独到研究。著述甚丰,《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为其影响*大的著作。20世纪30年代,拉铁摩尔访问过延安,50年代,在美国遭受麦卡锡主义迫害,后移居欧洲,1989年5月在美国逝世。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