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道编码及其识别分析

包邮信道编码及其识别分析

1星价 ¥11.5 (3.2折)
2星价¥11.2 定价¥36.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111690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38页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121116902 ; 978-7-121-11690-2

本书特色

《信道编码及其识别分析》:21世纪通信网络技术丛书·网络通信与工程应用系列

目录

第1章 概述/11.1 信道编码介绍/11.1.1 信道编码基础/21.1.2 纠错码/41.1.3 交织/61.1.4 扰码/61.1.5 信道编码应用及性能比较/71.2 信道编码识别分析/91.2.1 所要解决的问题/91.2.2 研究现状/111.2.3 简单识别法及识别验证/121.3 本章小结/17本章参考文献/17第2章 分组码识别分析/182.1 分组码介绍/182.1.1 线性分组码/182.1.2 循环码/202.1.3 BCH码及RS码/202.2 二进制线性分组码识别分析/212.2.1 高斯法解方程/222.2.2 码重分析法/232.2.3 Walsh-Hadamard分析法/262.2.4 综合分析法/302.2.5 线性矩阵分析法/332.3 RS码识别分析/372.3.1 一种码谱分析法/372.3.2 线性矩阵分析法/442.4 容错分析/492.5 本章小结/52本章参考文献/53第3章 卷积码识别分析/553.1 卷积码介绍/553.1.1 卷积码概述/553.1.2 卷积码的矩阵描述/573.2 卷积码识别分析/603.2.1 高斯法解方程/603.2.2 Walsh-Hadamard分析法/623.2.3 基于BM的快速合冲法/663.2.4 欧几里德识别法/743.2.5 综合分析法/813.2.6 线性矩阵分析法/863.2.7 容错分析/913.3 删余卷积码的识别分析/933.3.1 定性识别法/943.3.2 删余卷积码识别基础/953.3.3 基于校验矩阵的识别/983.3.4 一些改进/1003.3.5 一种生成矩阵相关法/1033.4 本章小结/105本章参考文献/106第4章 交织识别分析/1084.1 交织介绍/1084.2 分组交织的识别分析/1114.2.1 二进制线性分组码+分组交织/1114.2.2 卷积码+分组交织/1174.3 卷积交织的识别分析/1254.4 本章小结/129本章参考文献/129第5章 Turbo码识别分析/1305.1 Turbo码介绍/1305.1.1 Turbo码的排列及Turbo乘积码/1305.1.2 Turbo码识别分析对象/1345.2 Turbo码的识别分析/1365.2.1 RSC分析模型/1365.2.2 RSC的识别及交织分析初步/1375.2.3 Turbo码中的交织关系分析/1455.2.4 Turbo码中的卷积码+交织/1495.3 删余Turbo码的识别分析/1515.3.1 非归零删余Turbo码的分析/1525.3.2 归零删余Turbo码的分析/157 5.4 本章小结/158本章参考文献/159第6章 扰码识别分析/1606.1 流密码与扰码/1606.1.1 流密码介绍/1606.1.2 扰码介绍/1626.1.3 扰码分析/1646.2 本原多项式/1656.2.1 本原多项式及其求取/1656.2.2 m序列及其性质/1676.3 Walsh-Hadamard分析法/1696.4 特殊情况下的识别分析/1706.4.1 BM算法/1706.4.2 二元域上任意多项式的分解/1716.4.3 扰码识别应用/1736.5 征服攻击法/1746.5.1 同步扰码的识别/1756.5.2 自同步扰码的识别/1766.6 基于统计特性的分析/1796.6.1 基于m序列统计特性的分析/1796.6.2 比特相关检测法/1826.6.3 组合枚举求优势法/1836.7 差分和采样攻击法/1876.7.1 特殊明文时的差分分析/1876.7.2 采样攻击/1896.8 基于纠错码的快速相关攻击/1896.8.1 相关攻击与纠错码/1906.8.2 基于卷积码的快速相关攻击/1916.9 扰码识别法在纠错码识别中的应用/1966.10 本章小结/197本章参考文献/198第7章 数据随机性分析/2007.1 数据随机性/2007.1.1 随机性/2007.1.2 概率基础/2017.2 NIST随机性检测/2027.2.1 频率检测/2047.2.2 游程检测/208 7.2.3 压缩程度检测/2117.2.4 二元矩阵秩检测/2137.2.5 离散傅里叶变换检测/2137.2.6 线性复杂度检测/2147.2.7 累积和检测/2157.2.8 关于偏移变换的检测/2167.2.9 一些讨论/2197.3 其他随机性检测方法/2217.4 分组密码的随机性检测/2237.4.1 随机性检测/2237.4.2 扩散性检测/2257.4.3 密钥更换有效性检测/2257.5 本章小结/226本章参考文献/226第8章 总结与发展/2288.1 信道编码的联合应用/2288.2 信道编码识别的应用举例/2308.2.1 智能通信领域/2308.2.2 通信侦察领域/2318.3 挑战与发展/2338.4 一些思考/234本章参考文献/238
展开全部

节选

《信道编码及其识别分析》对信道编码(包括分组码、卷积码、Turbo码、交织及扰码)的识别问题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讨论,并将识别范围拓展到了TPC码、TCM网格编码调制及空时编码,同时对数据的随机性分析也给予了相应介绍。全书条理清楚,取材新颖,内容上不仅包括适量而不累赘的相关编译码先验知识及编码识别基础理论,同时又紧扣编码识别主题,重点讨论具体的编码识别分析方法。《信道编码及其识别分析》可作为通信、计算机等领域中从事信道编码相关工作的研究人员,特别是广大通信侦察、通信对抗及智能通信领域的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或参考书。

相关资料

插图:作为一种具有稀疏校验矩阵的线性分组纠错码,LDPC码具有接近Shannon极限的优异性能,近年来在LDPC码的构造和译码方法上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已经被建议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使用。对于非系统形式的LDPC码,其识别分析问题随着非系统码识别问题的解决自然会迎刃而解。其次,任意码率删余卷积码的识别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了提高码率且不使译码器的复杂性增加,删余是一种常用手段。虽然本书已经给出了关于删余码的一些定性识别分析方法,并且着重讨论了基于1/2码率的(n-1)/n型删余卷积码的识别问题,但是对任意码率进行有效删余得到的删余卷积码如何进行识别,目前仍然有待开拓。另外,如何快速可靠地对交织置换关系进行分析尚待深入。虽然本书比较系统全面地讨论了常见的纠错码+交织模式和Turbo码中交织(与纠错码无关)的识别问题。但是对于纠错码+交织模式中交织置换关系的分析,本书所述方法仍显笨拙,有时需要进行多次猜测和验证才能*终确定交织关系。如何在已经确定交织起点和交织长度的情况下快速完成交织置换关系的分析,需要另辟蹊径。随机交织器是兴起不久的一种交织器,在随机交织器的每个交织帧数据中,交织器对信息序列以随机方式将其重新排列,生成索引数组,然后以索引数组中的随机数据所指示的顺序输出。由于随机交织器每交织帧数据中置换关系的非固定性,虽然可以通过对交织器控制信息进行分析来获得随机交织的先验知识,但是如何在全盲情况下对随机交织进行识别分析显然非常棘手,必须建立在对交织器随机数产生方法的充分研究上。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