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精编

包邮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精编

1星价 ¥31.9 (6.5折)
2星价¥31.9 定价¥49.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122091345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87页
  • 出版时间:2010-10-01
  • 条形码:9787122091345 ; 978-7-122-09134-5

目录

第1章 蛋白质组学概论1.1 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背景1.2 蛋白质组学的分类1.3 蛋白质组学的主要应用1.4 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策略1.5 蛋白质组技术的*新进展1.5.1 定量蛋白质组研究策略1.5.2 串联多维分离策略1.5.3 蛋白质磷酸化分析策略1.5.4 蛋白质复合体分析策略1.5.5 细胞器蛋白质组分析策略1.5.6 生物标志物的质谱验证策略1.6 发展趋势参考文献第2章 双向电泳实验设计与统计分析2.1 统计学方法简述2.2 实验设计2.2.1 基本方法2.2.2 含区组因素的双向电泳实验设计2.2.3 如何合理进行随机化分组参考文献第3章 双向凝胶电泳3.1 样品制备3.1.1 基本概念与原则3.1.2 实验方案范例3.1.3 常见问题与解析3.2 蛋白质定量3.2.1 BCA法3.2.2 Bradford法3.3 **向等电聚焦(IEF)3.3.1 IPG胶条、IPG缓冲液与水化液3.3.2 上样3.3.3 常见问题3.4 第二向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4.1 SDSPAGE凝胶的灌制3.4.2 胶条的平衡与转移3.4.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3.4.4 常见问题3.5 凝胶的染色3.5.1 蛋白质组学实验中聚丙烯酰胺凝胶的考马斯亮蓝染色3.5.2 蛋白质银染色法3.5.3 二价锌离子负染法3.5.4 糖蛋白的检测3.6 转印3.6.1 半干转印3.6.2 垂直槽转印3.6.3 丽春红染色3.6.4 常见问题3.7 胶内酶解3.7.1 实验步骤3.7.2 常见问题3.8 差异荧光表达分析系统3.8.1 实验步骤3.8.2 常见问题3.9 BlueNativePAGE电泳3.9.1 实验步骤3.9.2 常见问题参考文献第4章 MALDITOF质谱技术与问题解析4.1 MALDITOF质谱简介4.1.1 MALDITOF质谱仪4.1.2 MALDI的基质4.1.3 MALDITOF质谱基本操作4.2 肽质量指纹谱技术4.3 PSD或TOF/TOF肽序列标签技术4.4 临床蛋白质组学技术4.4.1 原位蛋白质组学4.4.2 液体蛋白质芯片与血清多肽组学4.5 MALDI质谱仪器的维护与注意事项4.5.1 日常仪器维护4.5.2 样品检测注意事项4.6 常见问题分析参考文献第5章 纳升电喷雾串联质谱技术与问题解析5.1 电喷雾串联质谱简介5.1.1 电喷雾电离基本原理5.1.2 电喷雾质谱的特点5.2 多肽测序与蛋白质鉴定5.2.1 多肽测序5.2.2 蛋白质鉴定5.3 无标记定量蛋白质组研究5.3.1 基本原理5.3.2 基于质谱峰强度的定量方法的一般步骤5.3.3 应用实例5.4 蛋白质磷酸化分析5.4.1 前言5.4.2 磷酸化蛋白质的分离和检测5.4.3 磷酸肽的分离5.5 离子淌度质谱及其应用5.5.1 基本原理5.5.2 在蛋白质组研究中的典型应用5.5.3 展望5.6 多维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5.6.1 基于多维色谱分离的蛋白质组研究基本原理5.6.2 主要应用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5.6.3 展望5.7 常规操作、仪器维护与注意事项5.7.1 QTOF质谱仪的日常操作(Waters公司)5.7.2 Qstar(AB公司)5.7.3 BrukerHCT电喷雾质谱仪的基本操作规程5.8 常见问题解析参考文献第6章 蛋白质组数据分析技术6.1 生物信息学简介6.2 蛋白质组数据库6.3 双向电泳数据库6.4 生物信息学网站与工具软件6.5 MOWSE算法与结果评估6.6 蛋白质鉴定与数据库检索方法(Mascot)6.6.1 Mascot检索参数6.6.2 数据文件格式6.6.3 肽的裂解6.6.4 序列查询6.6.5 查询结果解析6.7 PMF与MS/MS数据组合查库方法6.7.1 操作流程6.7.2 结果示例6.8 串联质谱数据搜库结果质量控制方法6.8.1 串联质谱数据搜库结果质量控制的研究现状和问题6.8.2 结果数据集的质量评价参数6.8.3 搜库参数优化6.8.4 展望6.9 Mascot的安装与使用简介6.10 常见问题解析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节选

《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精编》内容简介:目前国际上蛋白质组学研究蓬勃发展,而我国在中长期的规划中也已经明确加大投入力度。由于蛋白质组学领域的实验具有成本高、周期长、步骤多、需要的知识面较宽等特点,所以对于实验人员的要求比较高。《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精编》不求学科方向、常规原理上的详细讲解,但求解决实际实验问题,以便大家能够迅速上手开展实验并做好实验。体现了下列特色:深入探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双向凝胶电泳、质谱、生物信息学与蛋白质分析这三方面核心实验内容;综合多种实验的具体方案,探讨不同实验方法之间的优劣,以期使读者能够迅速在《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精编》中找到*适合、*简便、*具体的实验操作方案;将蛋白质组和质谱研究中的约200个疑难问题进行适当的解析,结合详细的操作步骤,帮助读者“既会做也能明白”蛋白质组研究。《蛋白质组学实验技术精编》是专为蛋白质组学工作者打造的一本实验手册,可供相关领域的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及其他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相关资料

插图:1.5.3 蛋白质磷酸化分析策略蛋白质磷酸化是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机制,传统方法主要采用免疫沉淀结合免疫印迹或同位素标记手段。质谱技术是可以在蛋白质组水平上对蛋白质磷酸化进行快速准确定量分析(位点与含量)的唯一手段。通常在ESI-MS/MS质谱仪器中,可以通过母离子扫描来分析磷酸化等翻译后修饰。选择作为子离子(PO)的m/z79作为磷酸肽的指示物,它们的母离子被扫描和裂解以确定磷酸化肽段和位点。另一种策略是通过基团特异性化学标记、稳定同位素稀释和自动化MS/MS相结合的方法。例如对肽链上磷酸基进行特异性标记,然后用固相方法富集和纯化并对分离出来的磷酸化肽进行质谱分析。由于磷酸化肽段的信号通常很弱,质谱分析前进行适当的富集则几乎是必需的。已有许多磷酸化富集的商业化产品,它们各有特色和局限性。由于磷酸化使得肽段的等电点降低,因此,通常不推荐电泳后进行磷酸化分析,除非专门开发出良好的胶内回收磷酸化肽段的技术。1.5.4 蛋白质复合体分析策略细胞中一些*重要的生命过程都是通过多蛋白质复合物来执行和调节的,但由于蛋白质鉴定的困难,大多数蛋白质复合物都是未知的。生物质谱*强大的应用功能之一是能够鉴定蛋白质复合物的组成成分。在某些情况下,复合物可通过常规蛋白质纯化的方法进行纯化,如剪接体复合物、酵母纺锤体复合物及VHL肿瘤抑制复合物。然而,更常见的是,复合物中的组成成分通过一步免疫沉淀或免疫亲和步骤后就可纯化,这种方法甚至可以用于鉴定那些用常规蛋白质纯化和鉴定技术所不及的一些过渡态或不稳定的复合物。以酵母P24复合物鉴定为例,应用上游表位标签策略可以不需制备抗目标蛋白的抗体就能对蛋白质复合物进行鉴定。这种方法的成功应用使人们对上游表位标签策略-蛋白纯化-生物质谱分析的方法兴趣倍增。1.5.5 细胞器蛋白质组分析策略通过对分离纯化的细胞器蛋白质组成进行鉴定而在亚细胞水平研究蛋白质定位和移位,这种方法可以确定蛋白质定位及其病理情况下的变化,对评价蛋白质潜在的功能将大有帮助。应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称为细胞器蛋白质组学。已经发现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细胞器含有比人们以前所知道的数量多得多的蛋白质种类。然而实际上,由于质谱极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纯化后的细胞器组分即使只有微量的混杂,也能被质谱分辨并误认为是细胞器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地纯化以保证至少绝大多数被鉴定的蛋白质都来自同一种细胞器,成为制约上述工作的瓶颈。1.5.6 生物标志物的质谱验证策略过去10多年来,蛋白质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近年来随着质谱动态范围等关键性能的提高,生物标志物的质谱验证开始受到关注。在2008年6月的美国质谱大会(ASMS)上,用于鉴定蛋白质生物标志物的质谱仪,成为热点主题。用于标志物验证的质谱仪器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定量能力和定性能力。首先,要从候选的蛋白质中选择合适的用于MRM分析的特征肽段。可以先用相关软件进行理论筛选,也可以将蛋白酶切后进行LC-MS分析,选择干扰小、强度高的肽段。然后,合成同位素标记的特征肽段,并建立相应的MRM方法,同时要求各肽段的碎片离子足够丰富以确保可鉴定目标蛋白。*后将同位素标记的特征肽段按合适比例添加到待测酶切样本中,利用同位素比值来进行绝对定量。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