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自立品格的发展与养成

包邮儿童自立品格的发展与养成

1星价 ¥28.1 (7.8折)
2星价¥28.1 定价¥36.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33655532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92
  • 出版时间:2010-05-01
  • 条形码:9787533655532 ; 978-7-5336-5553-2

本书特色

“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 “211”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内容简介

本书共10章,内容包括:概论、儿童自立品格的结构、儿童自立品格的研究与评估、儿童自立品格的发展特点、儿童自立品格发展的影响因素等。

目录

前言
**章 概论
**节 儿童自立品格的含义
第二节 研究和培养儿童自立品格的意义
第三节 儿童自立品格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儿童自立品格的结构
**节 儿童自立品格结构的理论构想
第二节 儿童自立品格结构的实证研究

第三章 儿童自立品格的研究与评估
**节 儿童自立品格的研究方法
第二节 儿童自立品格的评估
第三节 6~12岁儿童自立行为问卷

第四章 儿童自立品格的发展特点
**节 儿童自立品格发展的年龄特点
第二节 儿童自立品格发展的性别特点
第三节 儿童自立品格发展的城、乡特点
第四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儿童自立品格发展特点比较
第五节 寄宿生与非寄宿生儿童自立品格发展特点比较

第五章 儿童自立品格发展的影响因素
**节 儿童自身人格因素与自立品格发展
第二节 家庭因素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发展
第三节 儿童自立行为发展有关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第六章 自立与儿童心理社会适应
**节 儿童自立行为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第二节 儿童自立行为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
第三节 儿童自立行为与同伴接受性的关系
第四节 高、低自立水平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特点的实验研究
第五节 儿童自立行为与行为问题的关系

第七章 儿童人格与自立品格的养成
**节 自我概念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养成
第二节 归因风格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养成
第三节 自我控制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养成

第八章 家庭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养成
**节 家庭环境特点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养成
……
第九章 学校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养成
第十章 社会文化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养成
术语表
后记
展开全部

节选

**节 自我概念与儿童自立品格的养成 一、自我概念概述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也称为自我意识或自我,实际上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我”。“我”是什么呢?单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我”是没什么意义的,因为不同的个体,其身体结构和物质成分大同小异,无非是水、脂肪、蛋白质,等等,只有在精神的层面或心理的层面,这个“我”才显示出丰富的个体差异性。大而言之,东方人的“我”不同于西方人的“我”,中国人的“我”不同于美国人的“我”;小而言之,张三的“我”不同于李四的“我”,你的“我”不同于我的“我”。因此,作为自我概念的“我”是一个精神性的概念,每个人的“我”都是独特的,各不相同的。比如一对双胞胎兄弟,几乎完全同样的躯体物质构成,但也许一个认为“我”很棒,“我”有能力,而另一个认为“我”不行,“我”是一个笨蛋。 独特的、与众不同的“我”,决定个体独特的处世态度和行为风格。比如一个儿童,如果在他的自我概念中,“我”是聪明的、有能力的,那么在学习中就会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而不是得过且过,遇到难题也会努力坚持,尽量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反过来,如果在他的自我概念中,“我”是笨拙的、无用的,其对待学习就可能消极敷衍,遇到困难也可能轻易放弃或依赖他人。 自我概念是人格的核心成分,对个体的行为起着统领和引导的作用。 首先,个体通过自我概念保持自身内在的一致性。人是稳定和连续的,因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可期待和可预测的。今日之我是昨日之我的延伸,明日之我又是今日之我的继续。人的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陛,关键在于有一个稳定、明确和统一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引导着我们的行为,使我们表现得像“我”的样子。 其次,自我概念决定个体对经验的解释。同样的事件、同样的经历,可能对不同的人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因为每一个人基于各自的自我概念对事件做了不同的解释。比如两个儿童在一次考试中同样获得80分的成绩。面对同样的分数,一个惊喜万分,视为意外的成功,因为在他的自我概念中,“我”是差生,是学习不良学生;另一个则认为作为一个“成绩优秀学生”这是一个不能接受的分数,是严重的失误。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身的图式、信念或认知结构。这一独特的认知结构对个体的经验起着“过滤器”的作用,决定着个体对经验信息的预期、选择、输入、解释以及反应。一个有着积极自我概念,能坦然接受自我的人,会将批评视为鞭策和激励;而自我概念消极,不能正视自我的人,有可能将表扬理解为别有用心的吹捧或者讽刺。 *后,自我概念决定个体对人对事的期待。自信心不足,自认为能力平平的人,学习上不求甚解,工作上得过且过,“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是其对自己的期待;自认为社交笨拙,缺少人际吸引力的人,进入社交场所时,心里想着的是被批评、被拒绝、被嘲笑,这是其对他人的期待。作为期待的深层基础是个体的自我概念。

作者简介

凌辉,西南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现任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曾承担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研究项目(01JAXLX002)、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DBA01016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立项课题(02JAZJDxLX00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CIZX004)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心理科学》、《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s等国外刊物发表SSCI收录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