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以陈凯歌电影改编为例

包邮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以陈凯歌电影改编为例

¥21.2 (6.6折) ?
1星价 ¥21.2
2星价¥21.2 定价¥32.0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5100400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71
  • 出版时间:2011-11-01
  • 条形码:9787510040092 ; 978-7-5100-4009-2

本书特色

     这本《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以陈凯歌电影改编为例》由马军英著,力图摆脱以往对改编问题的印象式评论或抽象式的理论演绎,尊重研究对象的有机性与完整性,通过研究改编以比较电影与文学在叙事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差异,审视建立在文学叙事基础上的叙事学理论,以超越其局限,摆脱电影叙事研究对文学叙事理论的机械套用。

内容简介

     《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以陈凯歌电影改编为例》由马军英著,收入作者的博士论文和硕士论文。 在博士论文《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以陈凯歌电影改编为例》中,作者借助于符号学、叙事学等理论,以陈凯歌的电影与其据以改编的文学文本作为个案,从叙事客体、叙述、意义表达和媒体传播等方面探讨了电影文本和文学文本之间的差异与表现形式,以期在接近电影本质的基础上切入电影叙事理论。在硕士论文《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中,作者比较了三个理论家的美学思想,认为康德美学对王国维和巴赫金具有极大的影响:王国维的境界说主要是将康德的一些美学思想用中国古典语言进行表述的结果,而巴赫金的一些观点则导源于康德思想。

目录

序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改编的研究及其路径 1.2 符号学及其意义 1.3 电影符号学的发展与理论价值 1.4 改编分析的框架 1.5 陈凯歌的几部改编电影 2 叙述客体的变异 2.1 话语的变化 2.2 声音:从间接出场到直接出场 2.3 时空:从间接到直接 2.4 非语言艺术成为电影直接对象 2.5 电影叙事超越文学叙事的局限 3 叙述的变异 3.1 画面叙事中的历时与共时 3.2 叙述视角的构成差异 3.3 时间的历时性(一) 3.4 时间的历时性(二):频率 3.5 电影中的共时叙事 4 意义的表达转换与变化 4.1 意义在符号层面上的转换 4.2 意义在画面层次上的转换 4.3 改编中意义与情节的转换 4.4 故事意义与媒介 5 物质载体对故事转换的制约 5.1 媒介载体对叙事时间之影响 5.2 欲望的叙述 5.3 票房追求 5.4 权力话语的变化 5.5 身份认同的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试论康德对王国维和巴赫金美学思想的影响 后记
展开全部

作者简介

     马军英,河南新野人,文学博士,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上海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做过小学、中学教师,后曾在河南师范大学担任文学理论教师,现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作。主要从事比较诗学和叙事学研究,发表过相关的学术论文多篇。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