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
中华国学百部三字经/百家姓
经典国学读本。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805463148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137
- 出版时间:2010-09-01
- 条形码:9787805463148 ; 978-7-80546-314-8
内容简介
《三字经》相传为南宋王应麟所著,书中有序地介绍了历代的文史哲经、天文地理、名物典故和古人勤勉的故事。全书三字一句,共一千多字。文字生动活泼,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诵。此书自宋代问世以来,可谓家喻户晓,流传不衰。 《百家姓》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百家姓》中有单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节选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注释】 [1]人:泛指众人。初:初生,刚出生的时候。性:性情,本性。本:根本,原来。[2]相近:相去不远。习:后天的习惯。远:相差太远。【译文】 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彼此相差不多,只是由于后来所处 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习性才有了千差万别。【赏析】 善良是有颜色的,白如鸽、纯如诗。善良是有温度的,暖若春光,温 如衾被;善良是有重量的,如棉絮堆积,似浮云拥叠。善良是有形状的,如蝶舞花飞,似仙子摇步;善良是阳光,是雨露,拥有善良,就拥有了人 间的美好。美好是善良的特征,一个人因善良而美好。善良是人生的追求。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说,人出生伊始,就具备同情、好生这 样的善良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环境中熏陶,有的人开始变坏,有的人却变得更加善良。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说,认为人呱呱 坠地就是自私而邪恶的,随着年龄不断增长,人变得成熟而有理智,逐渐 会向善良靠拢,能够抑制心中邵念的蔓延。孟子与荀子的主张是殊途同归 的。人出生,既是自私的,也是善良的。孩子的天真是他的善良,但孩子 的贪欲又是他的邪恶。孟子与苟子只说明了人身各自不同的一个侧面。但 共同的有一点就是后天教育与成长环境的影响。即昕谓“习相远“。每个 人的心理特征都是受一定的生理状况制约的,也就是一个人的性格与遗传 有着一定关系,但性格的可塑性也是很强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 习和塑造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著名行为主义专家华生说过。给他一个 孩子,他完全可以把他按要求培养成某一类型的人才,华生与巴甫洛夫都 是行为心理学的代表.他们更多的强调“习相远”的作用。在心理学分析 上,不管是行为的学派还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似乎都在忽视着先 天的差异。因为先天的差异对一个人心理的成长无关紧要,也就是所说的 “性相近”的问题。有的人能功成名就,而有的人却一生碌碌,即使兄弟 俩,甚至是双胞胎都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有的人善良,而有的人邪恶,即使父子关系也会有这种不同。这就是因为后天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作用 不同。如果克隆人出现,也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你,因为思想不能复制,记忆不可移植。也就是性永远相近,习永远相远。【原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注释】 [1]苟:如果、假如。乃:于是。迁:变化。[2]道:方法、道理。贵:注重、重视。以:在于。专:专心致志。【译文】 如果从小不进行教育,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教育孩子*好 的方法,就是教导孩子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赏析】 一个人是否成才,是成为一个品德优良的君子,还是成为一个道德败 坏的小人?这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莫大关系。有的孩子生于帝王将相之 家。若流落于市井之中,也会与一般地痞流氓相差无几,高贵之气荡然无 存;有的孩子出身贫寒,却自小教养于帝王之家,那么高贵之气也会自然 流露。教育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很多单亲家庭因为孩子没有很好的成长环境,所以才沦为社 会渣滓,作奸犯科,*终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很多有成就的孩子,多是 出于教育良好的家庭,刘永好兄弟富裕起来之后,给父母专门塑了像,并 非为炫耀自己的财富,而为了感激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教诲。很多成功人士 在回忆起自己的父母和思师时,都感慨良多。一个底子再好的孩子,不教 育的话也不可能成材;一棵再好的苗子,若不施肥,也不会茁壮成长。教育是一件大事,必须要专注,“教之道,贵以专”。教育孩子不能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定要专注.对孩子的教育时刻不能松懈。毛泽东 教育毛岸英的时候,严嘱毛岸英每日要写日记来记录每日的进步情况。学 习如逆水行奇,不进则退。有的人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表现出了异于常 人的禀赋。但长大后,由于缺乏教育,*后泯然众人,方仲永就是个典型 的例子。“教之道,贵以专”不仅要求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更要求 在教育孩子的思想和读物上也要专一,不可盲目选择。现在很多家长给孩 子大量的课外学习任务,让孩子上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后搞得精疲力竭,然而却收效甚微。另外,学习只有专注才能获得真知,所谓“一心不可 二用”说的就是只有专注才能取得成绩,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来 说都是适用的。一旦杂而不专,教育就取不到良好的效果,学习也得不到 预期的成效。【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注释】 (1]昔:从前。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姓孟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代 邹国人。相传孟子早年丧父,其母为引导儿子学习,曾三次迁徙居处,* 后在一所学校旁定居下来。择:选择。邻:邻居。处:相处、居处。[2]子:即孟子。机:指织布机。杼:牵纱的梭子。【译文】 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儿子有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为选 择邻居而搬家。一次,孟子逃学。孟母气愤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 此告诫孟子学习不可半途而废。【赏析】 “昔孟母,择邻处”讲的是教育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近朱者 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孟子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 家,与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孟子家原来住的地方挨坟地很近,那 里经常会有送葬出殡的人;孟子看了,就去模仿人家出殡打幡、哭丧祭拜。孟母非常担心孟子以后难成大器。于是决定搬家,之后孟母又搬到了城 镇居住,但这里对着铁匠铺和屠夫,孟子回家后不是叮叮当当学打铁,就 是磨刀霍霍学杀猪,孟母可不想让孟子学这些东西;于是再次决定搬家。终于搬到了一个学堂附近,周围都是读书人,人们举止文雅,学堂不时传 来朗朗书声,孟子便也学着读书识礼,孟母见儿子如此才放下心来。这就 是盂母择邻的故事,强调的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P1 -3
-
古典名著聚珍文库:山海经
¥5.3¥15.0 -
中国文化常识:二十四节气与节日
¥21.1¥49.0 -
经典常谈
¥4.3¥14.8 -
我的童年在台湾
¥12.8¥32.0 -
吾国与吾民-精装典藏新善本
¥13.4¥28.0 -
蔷薇花与十字架
¥14.4¥45.0 -
敦煌的历史和文化
¥16.6¥52.0 -
天堂应该是图书馆模样:走进民国大学图书馆
¥14.4¥39.0 -
先民的智慧: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经验
¥10.4¥28.0 -
中国馔馐谭
¥11.0¥23.0 -
茶经(黑白版)
¥10.1¥48.0 -
我所不理解的生活-纪念珍藏版
¥11.0¥29.8 -
刘荫柏讲西游(九品)
¥19.7¥58.0 -
敬你一杯烈酒(八品)
¥11.7¥45.0 -
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
¥17.0¥46.0 -
事后-H埠本土文化志
¥11.2¥28.0 -
地理的故事
¥15.0¥47.0 -
解密富春山居图-国宝背后的秘密
¥5.5¥22.0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
¥9.8¥25.0 -
中国古代官制
¥9.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