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关闭
冯其庸文集-(全16卷)
读者评分
5分

冯其庸文集-(全16卷)

1星价 ¥693.0 (3.5折)
2星价¥673.2 定价¥198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图文详情
  • ISBN:978754368990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大16开
  • 页数:全十六册
  • 出版时间:2013-03-01
  • 条形码:9787543689909 ; 978-7-5436-8990-9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青岛出版社出版

由虞逸夫、饶宗颐题签,冯其庸题写书名

全16卷包括《秋风集》、《逝川集》、《文心集》、《春草集》、《剪烛集》、《墨缘集》、《沧桑集》、《漱石集》、《解梦集》(2卷)、《中国文学史稿》(2卷)、《〈精忠旗〉笺证稿》、《曹雪芹家世新考》(2卷)、《瓜饭楼诗词草》

本文集前12卷均采用简体横排,第13-16卷采用繁体竖排

书中还收录珍贵的老照片和名家赠诗和赠词

内容简介

一、本集所收,包括冯其庸先生的学术著作、散文创作、诗词创作三类。 二、学术著作中,除《逝川集》、 《曹雪芹家世新考》、《沧桑集》、《解梦集》、《漱石集》、《剪烛集》等等以外,还包括对古籍的笺证著作,如《{精忠旗)笺证稿》。因《精忠旗》原文仅数万余字,而笺证的文字约有四十余万字,故作为学术著作收入本集。 三、冯其庸先生的其他各种著作及与别人合作的书,一律不收入本集。 四、为了阅读方便起见,本集采用专题编缀的方式,不采取编年方式。五、冯其庸先生“文革”以前的诗词,基本上都已散失,现在所收,主要是“文革”以后的创作,“文革”以前的诗词,只凭记忆,回忆了若干首,略加编年。“文革”以后的诗词,采取编年的方式,少数师友赠诗及唱酬之作,亦附人原唱,并署明作者姓名。六、冯其庸先生收入本集的文章诗词,基本上保持原发表时的文字,遇有要加说明的,则采取附记的方式加以说明。

前言

1942年我在无锡《锡报》上发表《闲话蟋蟀》、《浪淘沙》词等习作,到现在已快有七十年了。曾经丧乱,整个少年时代我是在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度过的,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失学,一直靠自学。我酷爱读书和写作,也喜欢书画,但因为家贫,无力上学,抗战胜利后,总算考上了无锡国专本科(1946年春),受到了不少名师的教导,尤其是王薳常、钱仲联、朱东润先生,对我影响更大。但那时正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7年,我又连续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学生运动,没有好好读书,辜负了名师的教导。但我在参加各种活动之余,也不敢放松,所以还勉强从事研究和写作。

将近七十年来,我陆续写了一些诗词、散文、论文和专题研究的著作,现在把它编成文集。“文革”中诗词、文章有所散失,但主要部分还幸运地保全了下来。

《秋风集》是散文集,主要是回忆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文章,也有后来写的一些到大西部调查的文章,还有一些杂文和短文。

《逝川集》是有关历史研究方面的文章。为了调查玄奘取经之路,我曾于二十年间十次去新疆:三次上帕米尔高原,一次深入塔里木盆地,直到塔里木河边;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次是在沙漠公路修建之前穿越的,另一次是在公路修通后穿越的。我还积数年的时间,整整绕塔里木盆地走了一圈。2005年,虚岁八十三岁那年,我还穿越了罗布泊到楼兰、龙城、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到达敦煌。

为了写《项羽不死于乌江考》,曾于二十年间,前后两次从垓下经东城到乌江进行调查。凡垓下古城、灵璧、淮河南岸的钟离古城(俗称霸王城)、靠山乡之霸王寨、少十步、大泽、古阴陵城遗址、东城遗址、四溃山(虞姬墓)等处,直到乌江的项王庙,无不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终于确证项羽确是死于东城。我还到了内蒙的额济纳旗去考察古居延海,考察汉肩水金关,还到了俄国人盗宝的黑水城,见到了盗宝发掘的现场遗迹和黑水城的全貌。我还在祁连山深处,3000米以上的崇山里找到了北魏的金塔寺。我常常以实地调查来充实自己和验证书本的记载,我写《曹雪芹家世新考》就是长期调查,包括对古文献调查的结果。

《文心集》,是偏重于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文章的结集,但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政治运动较多,直到爆发“文化大革命”,不可能有安定的时间作研究的整体规划,所以这些文章,常常是即景而作,时间跨度也较大,写得很不集中。直到70年代中期以后,我才集中研究《红楼梦》。所以我将有关研究古典文学的文章都收入本集。

《春草集》是我研究古典戏曲的论文集,其中也包括我写的戏曲评论文章。我从小就喜欢戏曲,1947年在上海,还有幸听过孟小冬的《搜孤救孤》,这是她*后一次舞台演出。1954年到北京后,正值京剧和地方戏曲鼎盛的时期,我得以饱看当时所有名角的演出,只有程砚秋因身体关系已辍演外,其他老一辈的名角,差不多都曾反复看过。我是把听戏当作学习来对待的,所以我把演员看作是我的老师,我还与他们交了朋友,可惜老陈凋谢,不少老前辈、老朋友都已作古了。

当时全国的地方戏不断到京来汇演,因此我也看了不少地方戏,我感到中国的地方戏太丰富了,而且它们的渊源有不少比京剧还早,其中还保存着不少传统戏曲的史料,是研究戏曲史不能不重视的,可惜我没有能从这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

《剪烛集》是我怀念师友的文章,回顾我这大半生的经历,除了父母兄长以外,我的成长是离不开师友的帮助和教诲的。平生*受教诲的,是王蘧常先生、钱仲联先生、冯振心先生和朱东润先生,1946年在无锡国专时,还受过钱穆先生的教诲。王、钱、冯、朱四位老师,我终身受教,从未间断,一直到他们逝世。

此外,我还受到社会上著名学者和艺术家的鼓励和熏陶,我到北京**个拜识的是唐兰先生,那是因为王蘧常先生的特意介绍。之后不久,我又拜识了叶圣陶、俞平伯、顾颉刚、游国恩、周祖谟、季羡林、任继愈、周绍良、启功、张光年、何其芳、黎澍、李新诸先生,后来因郑州博物馆藏“曹雪芹画像”和讨论《再生缘》的问题,又获交郭沫若院长,承他十多次写信赐教,也曾当面商讨,正是获益甚多。绘画方面,我中学时代就幸遇诸健秋老画家,给我以热情的鼓励和教导,特许我到他家里看他作画。到北京后,又遇周怀民、许庐、启功先生的指点,后来又得到刘海粟、朱屺瞻、唐云、谢稚柳、杨仁恺诸大师的教导,使我得以对绘画略窥门径。我把怀念学界师友的文章,编入《剪烛集》,把怀念书画界师友的文章,编入了《墨缘集》。

《漱石集》是我研究《石头记》古抄本论文的结集。《石头记》*早的抄本是“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我对这三个本子用力*多。幸运的是我与吴恩裕先生一起发现了“己卯本”是怡亲王府的抄本,这是《石头记》抄本研究上的一大突破。之后我又发现了“庚辰本”是据“己卯本”抄的,而且保持了“己卯本”的原行款,也就是保持了曹雪芹原稿的款式,这对研究《石头记》的早期文字是很有用处的,这是破天荒的一次发现。“甲戌本”我发现它是一个据“甲戌”原本重编的本子,其抄定年代较晚,但其文字当是“甲戌”的旧文。我还与其他同志一起到前苏联去考察鉴定过“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并达成了两国联合出书的协议。我对《石头记》的其他重要抄本,也都作了研究,我把这些研究文字都编入了《漱石集》。《沧桑集》是我研究曹雪芹家世的论文集,这是在《曹雪芹家世新考》以外的文章,我前后研究曹雪芹家世三十多年,曹雪芹的百年家世是经过大起大落的,*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是真事,不是虚夸。所以我感到要真正理解《石头记》,明白曹雪芹的苦心,**就是要弄清楚曹雪芹家世的大起大落,要弄清楚曹家的所谓巨额亏空,实际上是为康熙南巡而造成的亏空,曹家是无辜的(还有李煦家),所以《石头记》里不时流露出悲凉之感,流露出一种“怨愤”的情绪。其所以要“真事隐去”就是因为有苦无处诉,有冤无处说,说了要惹来灾祸;第二是要对明、清之际,直到曹雪芹时代的社会、经济、思想、风俗、制度等等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因为《石头记》这部书是康、雍、乾时代社会思想风俗的大综合,它具有的思想深度和社会生活广度都不是别书可比的,只有对这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对《石头记》有深人而正确的理解;第三是必须深研《石头记》的早期原始抄本,因为这些抄本还未被后人篡改,还能够探索到《石头记》的真意,后来的本子经人篡改,总不免有局部的走样,甚至还有根本性的改变,如后四十回的思想与前八十回,就有根本性的差异。所以我认为只有对以上三个方面作深入的研究,才能正确地认识《石头记》。

我编在《沧桑集》里的这些论文,是对我的《曹雪芹家世新考》的补充,也是专题性的深入探讨。

我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是对曹雪芹家世的专题性的考论。我在写作过程中,发现了曹雪芹家世的一系列的重要史料,我**次运用它来论证曹雪芹的家世,包括论证曹雪芹祖籍是辽阳的问题,可以说这些新发现的十分可信的曹家的历史档案史料,为曹雪芹家世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此书自1980年问世,至今已三版,收入本集是第四版。

我把《石头记》作为小说研究的文章,另收入《解梦集》。其中有专题论文,也有短文。三十多年来,我对《石头记》的研究,主要就是“家世研究”、“抄本研究”和《石头记》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等等的研究,后者的文字都归入本集。

《蒋鹿潭年谱考略》,是我1948年在上海合众图书馆写成的,当时顾廷龙先生是馆长,因为是王蘧常先生的特意介绍,所以我直接受到了顾老的指点的,这也是我写的**本书。我从上海回到无锡后,讲词学的吴白氙老师继续指导我,吴先生是我毕业论文的导师,这本书也就是我的毕业论文。但原稿在“文革”中被毁了,现在的这本书,是我据当时在上海所收集到的大量原始史料重写的,1986年由齐鲁书社初版,此次又作了少量的增补。为了配合《〈水云楼诗词〉辑校》的阅读,故把它编入辑校集,与《〈水云楼诗词〉辑校》、《重校〈十三楼吹笛谱〉》合为一书。

《中国文学史稿》,是我在1956年到1958年赶写出来的,当时讲课的对象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学生,他们不仅需要了解中国文学史,而且更要学写作,但苦于没有教材,只好自己编写,所以这部《中国文学史稿》较偏重于作品的分析,为此书中引录原作较多。但由于社会的思想越来越“左”,政治运动又多,越到后来,越要求简略,连课程的钟点也大大削减了,所以没有能写完。当时是油印讲义,写好的稿子还有元、明部分,因为这部分还未印成讲义,“文化大革命”一来,原稿及后面的部分都毁了,现在根据的是当时的油印本,也是从听课的学生手中找到的,我自己的油印讲义,早在“文革”抄家时被抄了。这部讲义能重新找到,真是万幸。此次又稍稍作了修润和增补。

《瓜饭楼诗词草》,是我从小时起直到现在的一部诗词稿子,以前从未出版过,因为我自觉诗词创作虽然从小就喜欢,但却未学好,所以不敢贸然出书。到了今天,我已快九十岁了,所以略加删订,成此一集。

在这部文集中,要特别说一下的是《〈精忠旗〉笺证稿》。《精忠旗》的原作是明代的李梅实和冯梦龙写的,全文约七八万字。我从历史剧创作的角度,搜罗有关岳飞的史实,把与这部历史剧的情节有关的部分一一笺证出来,让读者看看古人是怎样运用史料创作历史剧的,一经笺证,篇幅竟增至四十多万字。编集的时候,既不能编入“评批集”,更不能编人“辑校集”,所以只好把它作为学术性的著作编入“文集”,我想读者是能理解的。

收在这部文集里的共十三种,十六卷。这是我从开始写作到今天的总和,勉强合成一集,以免散失而已。此中是非得失,敬请读者指教。
——冯其庸
2010年5月2日于瓜饭楼

目录

卷一 秋风集
卷二 逝川集
卷三 文心集
卷四 春草集
卷五 剪烛集
卷六 墨缘集
卷七 沧桑集
卷八 漱石集
卷九 解梦集(上)
卷十 解梦集(下)
卷十一 中国文学史稿(上)
卷十二 中国文学史稿(下)
卷十三 《精忠旗》笺证稿
卷十四 曹雪芹家世新考(上)
卷十五 曹雪芹家世新考(下)
卷十六 瓜饭楼诗词草

展开全部

节选














作者简介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斋名瓜饭楼。1924 年2 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前洲镇人。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1949 年4 月23 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5 月到苏南行署工作。1949 年9 月到无锡市**女中任教。1954 年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75 年国务院文化组成立《红楼梦》校订组,任副组长,主管校注业务,历时七年,1982 年出版校注本《红楼梦》。1980 年、1981 - 1982 年,两度赴美在斯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状。1984 年12 月由国务院、外交部、文化部派往前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后又历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作学术讲演,均获高度评价。1986 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96 年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并在柏林和巴黎考察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番文献。1996 年11 月离休。现为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红楼梦学刊》名誉主编、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2005 年,受聘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2009 年又受聘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先生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曲史、艺术史,尤其是《红楼梦》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