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分
包邮我在故宫修文物(八品)
豆瓣8.1分,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以口述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 ISBN:9787549590353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16开
- 页数:276
- 出版时间:2017-01-01
- 条形码:9787549590353 ; 978-7-5495-9035-3
本书特色
在追求房子和车子、精致的利己主义盛行的当下,故宫却有这么一批人,他们用3年磨一把刀,用18年修复一幅画。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日复一日的修复中,成全了文物,延续了历史,也成全了他们自己。“择一事,终一生”,令无数年轻人深受触动。 《我在故宫修文物》为年度具影响力纪录片,关注度超过《舌尖上的中国》。B站人气爆棚;豆瓣评分高达9.4。 纪录片侧重于文物修复的日常,本书则侧重于“修文物的人”不为人所知的,与文物摩挲交流的,时间的故事。 故宫修复的技艺与历史,古老的师承关系和情感,宫墙内外的诱惑与挣扎,内心的冲突与坚守,日复一日的庸常与伟大,尽在其中。 朴素的文字,诗意的摄影 知名作家绿妖深入故宫,用了大量的时间,观摩大师们的日常工作,与他们面对面交流,深入采访;诗人摄影家严明,近距离跟随拍摄。绿妖和严明均为各自行当里颇受赞誉的“匠人”,业不同,道相同,二人的作品,可信可感。 四色全彩印刷,裸脊舒展呈现,近百幅精美文物图、人物图、修复图及绝版老照片,采用全彩印刷,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以匠人之心,作匠人之书。
内容简介
《我在故宫修文物》将镜头对准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书中以口述的形式撰写了12位文物修复师的对历史、对人生的回顾和感悟,同时也是一本故宫几百年文物修复历史的缩影。 在大时代的背景下,一群身怀绝技、妙手回春的文物修复师,默默地固守“冷宫”一隅,日复一日地打理着价值连城的“国宝”。他们是故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故宫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宫廷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100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副古画揭一两个月;一幅画临摹耗时几年到几十年……他们用自己的一辈子来诠释“因为热爱所以坚持”“择一事,终一生”的牢固信仰。 他们那一代兴许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们的身上还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离开故宫,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医治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在故宫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修了我们的欲望,还有我们自以为是的价值标准,这也许是本书打动人心的地方。
目录
序
钟表室:从清代一直传承至今
王津:修文物是与历代工匠的对话
铜器室: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
王有亮:我们永远是修旧如旧
恽小刚:闻着这青铜器有香味
裱画室:自宋代就已成熟的技艺
单嘉玖:磨刀刮纸就是磨你的性子
徐建华:看一个人水平高低看他打的糨
杨泽华:马蹄刀里有装裱技艺的传承
摹画室: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郭文林:个性都收起来,完全按古画走
巨建伟: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
沈伟:规矩的**条就是要守住寂寞
木器室:维护着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
史连仓:木工来源于生活,也接近生活
屈峰: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
漆器室: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
闵俊嵘:希望我做的器物能传给下一代
尾声
跋
节选
王津(节选)
郭老师说我修过写字人钟吗?哦,那是瑞士的写字人钟,那里面的人写出来的字儿是英文。当时瑞士在北京办一个活动,钟摔坏了。他们有修复师过来,但可能时间紧,晚上发现,第三天早上就要用,就请故宫帮一下忙,地方在金融街,离我家特别近。那时晚上十点多了,我从家过去干了半宿,损坏的小零件做了做,第二天中午又去,弄到晚上十二点。
其实也没什么,它有一个链断了,不够长。我说你干脆摘掉这个,买根0.5(号)的钓鱼线。那个线粗细合适,韧性好,力量够,新闻发布会能用。救急你没办法。它应该是这种链,这种链我们故宫有一些,不多,不能给他用呀,两码事。只能拿这个代替一下。他也同意,他说行行,达到效果就行。
用民国的纸币代替羊皮补气囊,我们师父那一代就用。那种纸币韧性好,比纸要强。后来我们发现前人修复中也有拿那纸币粘的。那种羊皮是国外做的,挺薄,跟纸似的,国内没有。这些都是没有办法,(零件)没有啊。现在我们钱(纸币)也没了,也没用了。
修文物是跟古人对话,他们那么说,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但的确感觉跟历代修复过它的工匠有交流,你打开一个钟,你能感觉到有的修得很敷衍,有的做得非常细。这人手艺,活糙活细,有感觉。可能很多钟上一次修都还是清朝。包括桌上这个钟,它上一次修是什么时候?解放后修过的钟肯定不会损坏得这么厉害。距离上次修应该百八十年了。
王有亮(节选)
文物修复遵循“*小干预”原则,包括修复的地方跟原件要有区别、有可识别性,这是意大利和日本搞的,叫《威尼斯宪章》,我们倒是不反对你们国家怎么修。意大利那儿修的我们也看了,我和我师哥我们一起去过,它那儿雕塑多,只要能立着,胳膊缺了不配,维纳斯缺了不配,搁咱们这儿的话我个人认为还是不好。如果你有可参考的资料依据你就配上,还是完美的一个再现。可是他们就是有资料也不配,就说你弄上去不是原来的东西了,他就是那么一个概念。然后色还不给人家做好了,就是故意。其实搁我们来讲等于手艺忒差了,等于你做不出来你才……咱们不能挤兑人家,我们就说我们的想法就是修复得越看不出来我们才认可,这是你的手艺。让人能看出来,那太简单了,那活儿还不好干。有个教堂是地震了还是什么,神父像碎的一塌糊涂,又贴回去了,贴回去多少把眼睛得随上吧,他给你露白,眼睛是白的还有裂缝,多难看,人物首先要看眼睛,你多少给它勾勾。
我们这行,对一个人手艺的*高赞誉是恢复原貌,就等于你所做的让人看不出来。一件青铜器碎一百多片,别说什么了,光焊接上面全是道子,跟蜘蛛网似的,所有焊锡多了得去,少了得补,然后颜色跟两边随,得让它看不出断碴儿来,我们必须这么做。
恽小刚(节选)
我觉得手艺是现代机器代替不了的。不拿青铜器说,咱就拿玉器说,现在有机雕,你看机雕雕出来,和人雕出来不一样。人雕出来就有人的思想,代表着人的哲学思想,或者理念。咱就常说看着朱晓松刻竹器,刻竹房子,你就看他的雕工,你能领悟到他的思想,这也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化,你才越看越深,越觉得,厉害也好,叫敬畏也好。我觉得手艺就这种东西,你看了绝对特服气。
你看前两天咱们这儿摆那一件,你仔细看,它那腿它那身子,那个钻工,那个质感多厉害,它那个活灵活现的,就跟画画一样的,有的人把这鸟画活了,有的人把这鸟画死了,它就是少一点东西。咱们做旧的时候,有些东西没法准确说,比方说,这个旧我加一点红加一点黑,我没法用准确的刻量度跟你说,加一钱加一分加一两,我要这么告诉你,你加这个东西还是不灵。有时候就是经验上的一笔,这一点一点变出来就是这东西,这就是经验。我稀释剂和颜色的配比和胶的配比,那个全是经验。你说做那高锈,你做那凿坑锈,铁箍锈对吧,你怎么做,两个完全不同的锈,我用的东西可都是一样的,但我用的手法不一样,出来那锈就是不一样。
就是技术里头有手法,怎么弄就是生坑锈了,这都有技术。自己得动一下脑子,琢磨琢磨这东西,怎么做得像。你像夏商周的铜器,它那锈是一层一层的,它是套的,有立体感,你不能说我喷完一层,我再喷一层,给它全开了没有层次,没有一年一年过来的感觉,没有历史感,对吧。所以我们赵师父老说做得自然点,他说的自然我觉得就像这三千年,你得把那感觉,把那锈做出来就能逼真。赵师父做的活儿,那时候就是能让一般的人打眼,这就是手艺。能做到这份上就是手艺。
单嘉玖(节选)
传统上讲我们这个工作就是师承制这么传下来的,它确实有它的好处,不像学院一个老师教四五十人,你教出来的东西,它就像近亲繁殖一样,那四五十人全是书上一个模式。你这个一个师父教一到两名,比如这位师父做手卷相当不错,那位师父可能是册页,他各有各的特长,带徒弟出来,必然跟师父靠近,那这个东西是一个蒸蒸向上的东西,它就会长远。所以书画修复从历史上到现在一直是师承制。
师承制传授的全是经验,比如说我应该怎么做这步,从外观看觉得应该怎么做,但真正做中有可能触发其他情况,要调整方案,这就需要经验。学院制是通过理论来传授,初级你可以是学院制,先普及一下,那要往深了走一定是师承制,这个走得更长远。这是我的理解。
徒弟跟师父学也是言传身教,从师父身上学东西。老师傅们从来没有说八点钟上班八点钟到,基本上都在七点半,七点四十就来了。来了之后不像现在先看手机看微信,看新闻,喝点水,吃个早点,人家是来了以后就系围裙。他们那群人工作上真是。所以那时当徒弟比现在苦,师父七点半就站那儿了,没有说师父干活,你在旁边坐着的。那时候的人可能学技术也比现在更积极,大环境是这样。
没人要求这些老师傅们,他们可能就是爱干,就是对这个工作有极大的乐趣,他不烦,干完一件领一件。
徐建华(节选)
我师父杨文斌以前号称“装裱界的梅兰芳”,扮相好,长相也漂亮。个儿也比以前的人稍微猛点儿,穿的衣服也干净。上班时穿得特干净,白衬衣,米黄西裤,裤线可以削萝卜,领子特别干净。黑鞋,白袜子,很讲究。他干活不像我还戴围裙,他站得很好,全身上下干干净净。他来到这儿主要是修画芯,别的工序他就让别人做。就是脾气大点儿没有别的。
老师傅都知道,我师父家属没来时爱到外面吃。我们这儿原来有一个老北京,京裱的张师傅,说当时带着这些南方来的老师傅吃去,下午快下班了,走,吃去。那时候还有洋车呢,一出门喊“洋车”,就跟在上海似的打洋车,拉到前门,有全聚德、老上海,力力川菜,西四有砂锅居。好多都是我师父结账,因为挣的工资高点儿。他是大爷嘛,一看就是大爷来了。喜欢热闹,很痛快的一个人。他要是带饭的话就是弄点儿火烧里面夹牛肉,他带饭也比别人吃得好。在当时来说,他的生活水平算高的。回家就还是按照原先家里的口味吃,焖点儿米饭,炒个菜,自己包点儿汤圆。
摹画组比裱画组晚一点儿成立,那里面的两位南方师傅是吴院长请来的,一位叫郑竹友,一位叫金仲鱼。还有一位是制印,金禹民先生,那是老北京,满族人。本身南方人到北方来就人少,以前这些南方老师傅关系很好,春节互相拜年,热热闹闹几家吃顿饭,亲戚似的,后来文化大革命不是阶级斗争吗,就有分歧了。
郭文林(节选)
纸寿千年,绢寿八百。这绢只能保存八百年,超过了它就脆了,它就往下掉,你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中国绘画史上有过几次,官办大批量地做临摹,*好的就是宋朝。宋徽宗本身就是一个大画家,对书画特别重视,他专门有画院,那时候叫官样,就是专门画画的。很多珍品就一件,又没有印刷品,又没有照相,怎么让大伙都知道呢,就临摹,送给大臣,这是官摹。好像明代也有,清代也有,当然*昌盛是宋。其实我们看到的很多名画都是宋代摹本。比如说《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而唐代张萱的《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现在看到的都是宋徽宗摹的。咱们故宫也等于官办的,解放以后官办的专门临摹书画的,但是咱们跟造假画不一样,他造假画呢,画出来跟原作比较像,他是骗人的。我们这个都是等于复制品,就是咱们要表明自己是复制品。复制品,有个名字叫“下真迹一等”,比真迹差一点。故宫文物有两个系列,故宫原存的,叫故字号;新收进来的,叫新字号。还有专门一个复字号,就是我们复制品。
屈峰(节选)
我认为修旧如旧,旧就是经过了历史沧桑才叫旧,必须是经过时间磨炼才叫旧。要把它修成跟新的一样,那你重做一件不就完了,你按照它的工艺重做一件,你干吗修它。修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时间磨损中有损伤了,我要让它不再损伤,延长它的寿命,并不是说我要就要把它弄成一个新的。比如说一个人,他老了,我们只是让他身体整个健康能多活几年,我们不能说把这个人一下子变成二十岁,那没有意义的。就是因为他走完了这一段人生,他的历程这里边有很多事情。文物的生命和人是一样的,你要把它修到那个婴儿时期,那意义有多大,那我们把故宫拆了重盖一遍,按过去的工艺重盖一遍,何必修它呢。就像表面的漆,正因为那个漆经过沧桑历史它才变得斑驳,它有断有裂纹,我们才觉得好。它是另一种美,它是历史沧桑的美,对吧。
作者简介
萧寒 纪录片导演。浙江工业大学副教授,画家,主持人,戏剧制作人。曾执导《喜马拉雅天梯》,(《人民日报》推荐的年度五部电影之一);导演《我在故宫修文物》,各大视频网站点击量高居榜首。 绿妖 中国独立非虚构作家之一,获华语传媒大奖新人奖提名。小说《少女哪吒》被李霄峰搬上电影银幕,入围韩国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曾采访台湾农业,出版有《如果可以这样做农民》;也曾长达几年深入西藏,采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村落和传承人。著有《沉默也会歌唱》和《北京小兽》等。 严明 中国摄影家。70后,安徽定远人。侯登科纪实摄影奖、法国“才华摄影基金”摄影奖得主。出版有摄影随笔集《我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和《大国志》。
-
明末农民战争史-修订版
¥18.5¥46.0 -
你不知道的古人生活冷知识
¥15.7¥49.0 -
人类酷刑简史
¥21.1¥59.0 -
中国近代史
¥13.7¥39.8 -
历史的沸点-两晋十六国的二十张面孔-第二卷
¥15.4¥48.0 -
安史之乱
¥30.6¥68.0 -
华戎交汇在敦煌
¥29.9¥58.0 -
生命之种:从亚里士多德到达.芬奇.从鲨鱼牙齿到青蛙短裤.宝宝到底从哪里来
¥16.6¥52.0 -
敦煌学新论(增订本)
¥41.8¥68.0 -
正说明朝十六帝
¥16.9¥49.8 -
中国历史常识
¥16.9¥49.8 -
清朝穿越指南
¥15.4¥45.0 -
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场的最后十天
¥23.0¥68.8 -
1956:觉醒的世界
¥19.6¥58.0 -
法国大革命
¥20.0¥56.0 -
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科技简史
¥7.8¥25.0 -
中国历史:大明王朝三百年
¥21.9¥69.8 -
中国通史
¥16.3¥45.0 -
愤激年代:漫画二战史(1931—1945)
¥19.6¥58.0 -
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
¥32.4¥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