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徒乔:未完成的画(八品-九品)

包邮司徒乔:未完成的画(八品-九品)

1星价 ¥12.0 (4.0折)
2星价¥12.0 定价¥30.0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暂无评论
图文详情
  • ISBN:9787020085729
  • 装帧:平装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开本:680×960 毫米1/16
  • 页数:暂无
  • 出版时间:1999-06-01
  • 条形码:9787020085729 ; 978-7-02-008572-9

内容简介

司徒乔(1902—1958),广东省开平人。1924年入燕京大学神学院读书。1926年在北京中央公园举办次个人画展,鲁迅以超过定价的数目选购了两幅素描,其中《五个警察一个○》现在仍放在北京鲁迅纪念馆内鲁迅书房的桌上。
在五十六年的一生中,司徒乔的足迹遍及美国,法国、南洋,在国内则从岭南到京、沪、宁、汉,乃至新疆、西南各省区,留下了大量作品,其中著名的要数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后,他用竹笔画下的鲁迅遗容,以及葬礼上的鲁迅巨幅遗像。
《司徒乔——未完成的画》此番修订重版,增补了一些当年的日记、文章、同行的描述,以及六十多幅照片,更丰富生动地展示画家的创作全貌和人生轨迹。
《司徒乔——未完成的画》由其夫人冯伊湄所著。

目录

序 廖承志 看司徒乔君的画 鲁迅 一 《五个警察一个○》 二 初到北京 三 求师 四 白薯画家 五 《被压迫者》 六 童年 七 友谊 八 两幅早期的油画 九 《荆冠上的亲吻》 一〇 《有所问》 一一 “乔小画室” 一二 再求师 一三 玫瑰村中 一四 在不自由的地方画自由神 一五 《夜未央》 一六 张家口之行 一七 竹笔 一八 鲁迅先生遗容 一九 中山先生画像 二〇 浩劫 二一 《缅甸古琴图》及其他 二二 诗情画意话槟榔 二三 东陵画室 二四 《放下你的鞭子》 二五 脱险记 二六 《国殇图》 二七 团山堡 二八 华山十幅 二九 新疆写生 三〇 山穷水尽疑无路 三一 《学龄儿童》 三二 两幅肖像 三三 运江圩上 三四 《饥饿》 三五 漓江烟雨 三六 《逃荒》 三七 《被日寇炸毁的石鼓书院残址》 三八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三九 《义民图》 四〇 黄泛区 四一 灾情画展 四二 出国记 四三 夺命记 四四 卡拉 四五 归计 四六 太平洋上的风波 四七 《三个老华工》 四八 三到北京 四九 《鲁迅与闰土》 五〇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史画 五一 还乡记 五二 《秋庭红柿图》 五三 遗作展览 [附录一]画竹 司徒乔新疆猎画记 司徒乔留别伊犁司 徒乔谈速写——全国速写水彩展览观后感司徒乔 [附录二]笔尖上的正义和激情 艾中信我所见到的司徒乔先生 沈从文忆冯伊湄 陈原 司徒乔美术活动年表
展开全部

相关资料

一 《五个警察一个○》一九二六年初,是农历丙寅除夕的那一天,北京的天空飘着鹅毛雪。刺骨的寒风把人都赶进了屋,把鸟都赶进了窠。只有施粥厂门前,聚集着一大群无家可归的穷人。大片雪花粘在他们身上的破苇包或破麻袋片上,粘在他们乱蓬蓬的须发上。他们急于想喝一碗热粥,然后赶快躲到人家屋檐下去。他们彼此拥挤着,闹嚷着。几个“维持秩序”的警察,拿着大木棍,随意扑打他们,嘴里喷射出粗暴的吆喝声。
人丛中忽然跑出一个孕妇,她右手牵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子。在她后面,五个身躯高大的警察追赶着她,木棍像雨点般落到她身上。
她空着的左手本能地护着腹中的孩子,嘴里喃喃地申辩着:“我讨了一碗,给孩子吃了,想再给自己讨一碗,不是一个人讨两碗……”警察们不听她的申辩,还是一个劲地打她、赶她,像五只疯狂的豺狼赶着一对羔羊。
正在这时候,胡同口走过来一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冷风逼得他把脑袋缩进破大衣领子里,吵嚷声又使他抬起头来。这一幕习以为常的警察欺凌老百姓的景象,激起了他强烈的愤怒。他决心用笔把它画下来,让千万人看见,激起千万人的怒火来烧毁这不合理的现象。于是,他急急忙忙往回走。他原是应同乡邀请去吃年夜饭的。为了不让脑子里的印象溜走掉,他决心先回公寓把它画下来再去吃饭。他迈着急促的步子,雪的泥泞在他脚下发出唧唧的响声。融化了的雪,一点点渗人他脱了线的破皮鞋里,他的脚冻麻了。
回到学生公寓里,连忙扭亮灯,摊开纸。他那颗年轻的心是那么激动,使得手中的木炭碰到纸上发出刷刷的响声。但是,这个题材对他来说是太难了。他虽则从小就爱画画,可从来没有正式学过画,多只能画点风景,或画个头像。像这样有五六个人的复杂场面,尤其是五个警察粗暴的动作,他画不出来。换了五张纸,纸上纵横着一些愤怒的线条,它们并未给他组织成完整的画面。画到十一点钟,一顿穷学生所希罕的年夜饭错过了,挨了一顿饿,画还是没有画成功。
一九二六年六月,这个青年人把七十多件习作挂在中央公园①水榭里开了个展览会。上面说到的那幅草稿,也参加了展览。画题是《五个警察一个○》。他用○来代表当时那个社会里备受压迫的穷人——特别是更无地位的妇女,另外,也想用。来点出那孕藏着小生命的突出的肚腹。在这没有说话自由的时代,这一幅形象不清晰、画题又含义不明的画稿,好像是受了委屈的人的一个含糊的申诉,一般观众是不容易看清它的意义的。
出乎这个青年人的意料之外,这幅画在展出第二天就卖出去了。
据替他看摊的小朋友告诉他:午间来了一个穿大褂的长者,要买这幅画,还要买那幅《馒头店门前》(那是一幅水彩画,上面画着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的背影,他正背对一笼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馒头走开去)。

一 《五个警察一个○》 一九二六年初,是农历丙寅除夕的那一天,北京的天空飘着鹅毛雪。刺骨的寒风把人都赶进了屋,把鸟都赶进了窠。只有施粥厂门前,聚集着一大群无家可归的穷人。大片雪花粘在他们身上的破苇包或破麻袋片上,粘在他们乱蓬蓬的须发上。他们急于想喝一碗热粥,然后赶快躲到人家屋檐下去。他们彼此拥挤着,闹嚷着。几个 “维持秩序”的警察,拿着大木棍,随意扑打他们,嘴里喷射出粗暴的吆喝声。
人丛中忽然跑出一个孕妇,她右手牵着个三岁左右的男孩子。在她后面,五个身躯高大的警察追赶着她,木棍像雨点般落到她身上。
她空着的左手本能地护着腹中的孩子,嘴里喃喃地申辩着: “我讨了一碗,给孩子吃了,想再给自己讨一碗,不是一个人讨两碗……” 警察们不听她的申辩,还是一个劲地打她、赶她,像五只疯狂的豺狼赶着一对羔羊。
正在这时候,胡同口走过来一个大学生模样的青年。冷风逼得他把脑袋缩进破大衣领子里,吵嚷声又使他抬起头来。这一幕习以为常的警察欺凌老百姓的景象,激起了他强烈的愤怒。他决心用笔把它画下来,让千万人看见,激起千万人的怒火来烧毁这不合理的现象。于是,他急急忙忙往回走。他原是应同乡邀请去吃年夜饭的。为了不让脑子里的印象溜走掉,他决心先回公寓把它画下来再去吃饭。他迈着急促的步子,雪的泥泞在他脚下发出唧唧的响声。融化了的雪,一点点渗人他脱了线的破皮鞋里,他的脚冻麻了。
回到学生公寓里,连忙扭亮灯,摊开纸。他那颗年轻的心是那么激动,使得手中的木炭碰到纸上发出刷刷的响声。但是,这个题材对他来说是太难了。他虽则从小就爱画画,可从来没有正式学过画,多只能画点风景,或画个头像。像这样有五六个人的复杂场面,尤其是五个警察粗暴的动作,他画不出来。换了五张纸,纸上纵横着一些愤怒的线条,它们并未给他组织成完整的画面。画到十一点钟,一顿穷学生所希罕的年夜饭错过了,挨了一顿饿,画还是没有画成功。
一九二六年六月,这个青年人把七十多件习作挂在中央公园① 水榭里开了个展览会。上面说到的那幅草稿,也参加了展览。画题是《五个警察一个○》。他用○来代表当时那个社会里备受压迫的穷人——特别是更无地位的妇女,另外,也想用。来点出那孕藏着小生命的突出的肚腹。在这没有说话自由的时代,这一幅形象不清晰、画题又含义不明的画稿,好像是受了委屈的人的一个含糊的申诉,一般观众是不容易看清它的意义的。
出乎这个青年人的意料之外,这幅画在展出第二天就卖出去了。
据替他看摊的小朋友告诉他:午间来了一个穿大褂的长者,要买这幅画,还要买那幅《馒头店门前》(那是一幅水彩画,上面画着一个瘦骨嶙峋的老人的背影,他正背对一笼刚出笼的热气腾腾的馒头走开去)。
两幅画标价一共是十八元,这位长者拿出两张十元钞票。小朋友抱歉地说:“画家吃饭去了,没钱找。”长者和蔼地对他说:“不用找了,这两幅画根本不止值这些钱。”说着把钞票留下,把画带走了。
这位长者,就是鲁迅先生。
这位青年,就是司徒乔。
二 初到北京 “……不管功课,不寻导师,以他自己的力,终日在画古庙,土山,破屋,穷人,乞丐……” ——鲁迅《三闲集·看司徒乔君的画》 这是司徒乔在北京的生活。
北京,这个古代的京城,当时的首都,本应以它的壮丽与繁荣,吸引南来的游子。谁知出现在他眼前、使他触目惊心的,却是那充斥在北京城里大街小巷的乞丐。这些从军阀混战的烽火中逃出来的、荒年交不起租税被地主夺了佃的、被工厂解了雇的人们,终日踯躅街头、饥寒交迫。还有那些比乞丐略胜一筹的人力车夫。他们每天用很大的价钱向车厂老板租来一辆破车,赶在行人身后,像求布施似的,求他们雇车走。一桩二十三个铜元(半角钱)的买卖讲成了,就拔腿低头飞跑。汗从额头滴到地下,黄沙地上出现一行小黑点。饥饿与贫困,每天在吞噬着他们年轻的躯体……一幅民穷财尽的图景,使这落寞的古都城,成了反动统治者的政绩展览室。
这些流离失所的父老兄弟,刺痛了司徒乔那颗年轻的富于同情的心。于是他挥动他那支稚拙的画笔,试着要画出他们那刻在深深皱纹里的辛酸与愁苦,画出那藏在蓬乱须发中的无穷仇恨。他日夜不停地、废寝忘餐地画着他们。当时的《语丝》上曾有一段文章描写他这时作画的情形说: ……司徒君是燕京大学的学生。他性喜作画,据他的朋友说,他作画比吃饭还要紧。
P1-3

作者简介

冯伊湄(1908—1976),广东惠州人。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文学系,后赴法国留学,在巴黎与司徒乔相识相恋,1930年回国成婚。抗战期间在南洋曾任华侨女中校长和华侨报纸副刊编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回到重庆,任四维小学校长。抗战胜利后随司徒乔赴粤、桂、湘、鄂、豫五省创作反映战争灾情的《义民图》。1946年护送司徒乔去美国治病,1950年回国,退休前在美术研究所参加编写《中国美术史》。 冯伊湄与司徒乔相濡以沫,是生活中的伴侣,更是事业上的知音,丈夫去世之后,她“醺泪成书,呕心铸字”,用饱含感情的文字,记录了画家传奇的一生。

预估到手价 ×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确定
快速
导航